摘要:弄清楚影響交易費用的因素是交易費用準確測度的基本前提和基礎條件,指出分工水平、政府行為、信息通訊技術和教育程度是影響中國交易費用的變動的主要原因,并深入分析了各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
關鍵詞:交易費用;影響因素;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02-02
理論上,一國的交易費用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弄清這些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是交易費用準確測度的基本前提和基礎條件。本文認為,影響交易費用的主要因素有分工水平、政府行為、信息通訊技術水平和教育程度等。
一、分工和交易費用
斯密—楊格定理指出,市場容量不僅由人口數量決定,而且由購買力大小決定,購買力的大小又由生產率決定,而生產率反過來又依賴于社會分工程度。因此,分工水平決定市場的大小,市場規模的擴大最終必將取決于分工規模的擴展。如果沒有分工的發展,市場的規模將受到約束,交易會隨之受到限制。同時,隨著一國專業化分工的完善和生產率水平的提高,交易增多了,市場興起了,市場組織逐漸發展并在一定領域內取代或改造了非市場組織。也就是說,分工也會促進非市場組織的發展,分工制度與相應的交易制度相互作用,形成并維持分工制度與交易制度的最優規模,推動長期經濟增長。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小凱等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繼承和發展了斯密與楊格的分工理論,認為分工擴展會帶來收益遞增的現象,推動經濟效率的提高以及生產規模的擴張。而分工的持續擴展又會引起交易費用的提高,阻礙分工的進一步擴大。分工經濟使人們的相互依賴性日益加強,分工越發達,產品的生產鏈條會越長,即生產的迂回程度越來越高,產品每個部分的生產過程與其他過程的知識溝通就越顯困難。這種知識的分裂是分工與專業化的必然結果,它必然會加劇交易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提高非市場交易費用。因而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成為深化分工的條件,只有建立使分工收益與成本內部化的機制才可能降低交易費用。
二、政府行為和交易費用
正如新制度經濟學強調,政府在國家中扮演的角色與廠商類似,其產生和存在的目的也同廠商一樣,即都是為了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和提高交易效率,從而使得市場上的各種交換活動能得以順利進行。Wallis和North(1986)指出政府在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上扮演重要角色,尤其表現在提高政府管制效率、基礎交通運輸設施改善、提供教育機會、制定國家法律規章等政府管制以及財產權的保護等方面。總之,政府行為已被理論和實踐證明是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廖俊松,1997)。
對于類似中國這樣發展中國家而言,高效的政府會顯著降低經濟體的非市場交易費用,有利于交易部門的擴展,市場范圍的擴大,即在大大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的同時會迅速提高交易部門的交易費用占GDP的比重(笪鳳媛,2009)。為了降低經濟體的非市場交易費用,一方面要提高該國政府管制的效率、建立公正的司法體系等政府管制能力,另一方面則要加強政府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職能,這也是提升一國經濟績效關鍵。然而,往往上述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例如,對于大部分經濟落后的國家,其政府往往行政效率低下且各種管制法律繁雜而且難以徹底執行,這導致大量正規交易的交易費用過于高昂,使得地上交易活動難以開展。經濟體的交易雙方為了規避管制不得不進行大量的地下交易,從而產生大量的非市場交易費用。而在地下經濟中政府的“第三方強制力”又幾乎不存在,并且產權也不明確,結果同樣由于大量的非市場交易費用帶來經濟的低效率,最終導致經濟衰退。因此,政府對非市場交易費用的降低有重大影響,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的運行效率與發展績效。
三、信息通訊技術和交易費用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以及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通訊技術(ICT)的興起使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市場超越了傳統市場的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大大拓展了市場的范圍。如實體商店、目錄郵購或電話訂購等網絡交易方式的出現。毋庸置疑,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交易方式、交易模式、交易渠道以及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均發生改變,而所有這些的改變往往會帶來差異很大的交易部門的交易費用和非市場交易費用,越來越多的以前傳統市場上不可能實現的交易都變為可能(劉瑞華、林福興,2001)。如信息通訊技術能減少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促進交易弱勢方的信息流通的透明化,能夠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從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經濟體的非市場交易費用(Pant,Cheng,1990;Hendriks,1999)。信息通訊技術所提供的資訊網絡流通方式能大大節約交易雙方搜索信息和交易執行的時間等,有效擴大市場范圍和提高市場效率,最終大大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等。
總結起來,信息通訊技術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最明顯的部分是信息費用,包括擬定契約前的信息搜索費用以及契約中的擬定契約的費用。具體表現為,信息通訊技術不管對賣方還是買方都能顯著較低搜索這些信息費用的非市場交易費用。對賣方而言,信息通訊技術能夠使他們方便的傳輸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企業不僅僅局限于傳遞文本文字形式的信息,而且可以通過圖像、影片與聲音等多媒體形式進行信息傳輸,使得消費者能夠更好更全面的了解交易的對象,減少信息不對稱,在目前逐漸由賣方轉化為買方的市場上挖掘更多可能的潛在交易機會,促進交易市場范圍的擴大,提高經濟體的交易服務水平。對買者而言,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傳統市場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潛在購買者可以通過計算機在任何時間進行交易,在任何地點(只要有網絡)進行交易。買者不必離開所在地點就可以利用電腦等工具訂立購物契約,這樣可以為買者節約很多時間,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劉瑞華、林福興,2001)。
四、教育和交易費用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告訴我們,決定一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的因素包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廣義的技術進步三個方面。戰后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顯示,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物質資本與自然資源即使非常充裕,如果沒有高素質人力相配合,物質資本與自然資源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將有非常有限,人力資本才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以滿足該國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需求。Hicks(1980)和Wheeler(1980)也指出教育的發展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若將教育與其他形式投資進行貢獻度的比較,則教育對促進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更為顯著。可以說,一國在教育上的投資越多,則在經濟活動中不僅生產效率越高,而且交易活動中非市場交易費用越低,經濟活動中人力資源越充裕,以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的經濟增長水平也就越高(Schultz,1961)。受過教育者的生產力高是由他們學到與經濟生產活動有關的專業技能所致。這些技能具體包括如識字、談判技巧、對財產權的認知在內的基本能力(Smith,1990)。這些基本能力對于經濟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貢獻是提高交易者對信息的理解和解釋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能讓受教育者更有效地運用信息,不僅每單位信息的平均投資報酬率上升,與單位信息相關的非市場交易費用會降低。
Eigen-Zucchi(2001)指出,教育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乃至于促進經濟表現的一個重要媒介是通過提高識字率來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識字率對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有明顯的影響,它對于人們能否更有效的參與經濟活動相當重要。人們可以自由談判,并能在談判中對擴散的知識加以充分的運用(Hayek,1945)。另外,在以財產權與文字契約與基礎的交易體系中,高識字率也可降低交易過程中將契約書面化而產生的摩擦,且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大量流通的各種信息更需要高識字率才能為交易雙方更好地有所理解。此外,即便對于財產權保護的規章制度相當完善的前提下,低識字率也將導致交易雙方訂定契約的難度加大(Eigen-Zuuchi,2001),從而不利于勞動的分工(Sen,1999)。因此,無論是在傳播、儲存知識,或在生產、交換、創造過程中,識字率是降低非市場交易費用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而識字率的提升則依賴教育的普及化程度。一個國家在教育上的投資越多,該國人均識字率越高,在經濟生產活動中所擁有的專業人力資本也就越充裕,該國的生產效率越高,非市場交易費用越低,經濟增長水平也就越高。
參考文獻:
[1]笪鳳媛.中國1978—2007年非市場交易費用的變化及其估算——基于MIMIC模型的間接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9,(8):123-133.
[2]笪鳳媛.社會分工與專業化背景的三次產業交易轉換及測算[J].改革,2009,(9):52-57.
[3]Christian Eigen-Zucchi.The Measurement of Transaction Costs[J].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George Mason University,USA,2001.
[4]Hendriks,P..Why Share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
agement,1999,(6): 91-100.
[5]Pant,S.and Hsu,C..Business on the Web: Strategies and Economics[J].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1996,(28).
[6]Schultz 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1):1-17.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