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魁,楊 楠,耿耀國
(鄭州大學 教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1)
青少年同伴依戀、世故性和行為及情緒問題的關(guān)系
張 魁,楊 楠,耿耀國
(鄭州大學 教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1)
目的:考察青少年世故性、同伴依戀與青少年行為及情緒問題的關(guān)系,檢驗同伴依戀在世故性與行為及情緒問題間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兒童馬基雅維利主義量表中文修訂版、父母和同伴依戀問卷、長處和困難問卷(自評版)對鄭州市383名初中生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同伴依戀、世故性以及行為情緒問題間存在顯著相關(guān)(P<0.01);同伴依戀在世故性與行為及情緒問題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yīng)占總效應(yīng)的比例為19.66%.結(jié)論:同伴依戀、世故性及行為情緒問題間的關(guān)系密切,世故性通過同伴依戀影響青少年的社會行為和情緒.
精神衛(wèi)生;同伴依戀;世故性;中介效應(yīng)
在青少年期人格處在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的關(guān)鍵時期,其初步形成的人格特質(zhì)對青少年期的行為與情緒問題有著顯著影響.已有的研究顯示世故性與親社會行為得分存在負相關(guān),與攻擊性呈正相關(guān)[1].這也預(yù)示著高世故性的兒童會出現(xiàn)更多的行為與情緒問題.根據(jù)Cattell的特質(zhì)因素理論,世故性是16種人格根源特質(zhì)中的一種.有研究認為,世故性是一種社會智能,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者應(yīng)付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稱之為馬基雅維里智能(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2]本研究運用兒童馬基雅維里主義量表(KMS)中文修訂版對青少年世故性進行測量.
另一影響青少年行為與情緒問題的重要因素是個體與父母、同伴的依戀.依戀(Attachment)是尋求與某人的親密、并當其在場時感覺安全的心理傾向.傳統(tǒng)親子依戀模式理論認為,親子依戀模式一方面將成為兒童與其他個體建立關(guān)系的內(nèi)部模式,決定兒童與其他個體之間關(guān)系的性質(zhì).另一方面,將對兒童的社會性起極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親子依戀關(guān)系也可以預(yù)測在同伴情境中的交往質(zhì)量和人際關(guān)系能力.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9到14歲學齡兒童的親子依戀關(guān)系與其友誼質(zhì)量顯著相關(guān)[3]親子關(guān)系不良的兒童,其社會問題行為也多.進入青春期同伴依戀與青少年的同一性發(fā)展、情緒能力及社會行為均有一定的關(guān)系.青春期是指12-20歲這段時間,在這一時期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經(jīng)歷著巨大的變化,生理機能逐漸成熟,認知功能不斷發(fā)展,對外界的認識更加復雜與豐富,同時社交范圍也不斷擴大,青少年逐漸與父母疏遠,開始從家庭外尋找新的依戀對象,主要是更多地從同伴那里獲得情感需要.[4]因此本研究選取同伴依戀分問卷為研究工具.
上述介紹了關(guān)于青少年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分別與世故性和依戀關(guān)系的研究,而對于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三者是怎樣相互作用于青少年的社會性行為與心理健康則鮮有研究.
本研究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考察同伴依戀和世故性對情緒、行為問題的影響,并檢驗同伴依戀在世故性與情緒、行為問題之間的中介作用.
1.1 對象 整群抽取鄭州市某中學,選取初一、初二年級學生共500人,回收有效問卷383份,其中男生252人,女生131人,初一年級180人,初二年級203人,平均(13.93±1.012)歲.
1.2 研究工具
1.2.1 兒童馬基雅維利主義量表(Kiddie Machiavellianism Scale,KMS)中文修訂版[5]原量表由20個條目組成,分對人性缺乏信心、不誠實和不信任3個因子,采用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4級評分,計算各因子分和總分,高分表示兒童更具世故性.修訂后的中文版KMS量表在刪除了第5,9,15,20四個條目后,提取了不信任,不誠實,和對人性缺乏信心3個因子,總解釋率為30.80%.量表間隔4周總體的重測信度是0.64,分半信度是0.67,總體的Cronbachα系數(shù)為0.62.
1.2.2 父母和同伴依戀問卷(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Attachment,IPPA). 該 問 卷 由Armsden和Greenberg編制,本研究采用其中文修訂版[6].IPPA有三個分問卷,分別是父親依戀、母親依戀和同伴依戀,每個分問卷各有25個項目,由信任、溝通、疏離三個維度構(gòu)成,采用五點計分,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 長處和困難問卷 (自評版)(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由Goodman編制[7],用于評估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行為問題,包括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多動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問題和親社會行為5個因子及困難總分.量表共有25個條目,每個條目按0~2三級評分.困難總分得分越高,提示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行為問題越多,困難越大;而親社會行為因子得分越高,提示兒童青少年適應(yīng)社會的正性行為越多.本研究選取的是除親社會行為因子外其它4個因子組成的困難總分作為研究工具.
1.3 調(diào)查過程 由經(jīng)過培訓后的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主持,采用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施測時以班級為單位,由主試講明要求,解釋指導語,必要時給予個人指導以確保被試正確理解問卷.
1.4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于2011年6月收集完畢.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統(tǒng)計方法包括主要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和回歸分析.
采用皮爾遜相關(guān)法,對世故性、同伴依戀和困難總分進行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見表1.

表1 世故性、同伴依戀和困難總分的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guān)分析 (n=383)
本研究中,所考察3個變量間均呈顯著相關(guān)(P值均<0.01),滿足了進行中介效應(yīng)檢驗的前提條件.
本研究中,假設(shè)同伴依戀是世故性與行為、情緒問題間的中介變量.根據(jù)中介效應(yīng)檢驗程序[8],采用強迫進入法進行下列回歸分析考察同伴依戀作為中介變量的可能性.首先,以困難總分為因變量,世故性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未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229(P<0.01),決定系數(shù)為0.125;然后以同伴依戀為因變量,世故性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未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446(P<0.01),決定系數(shù)為0.57;最后,以困難總分為因變量,同伴依戀和世故性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世故性對困難總分的未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184(P<0.01),同伴依戀對困難總分的未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101(P<0.01).
以上四個回歸系數(shù)均顯著,因此同伴依戀在世故性和困難總分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應(yīng)顯著,中介效應(yīng)占總效應(yīng)的比例為0.446×0.101/0.229=0.1966,直接效應(yīng)占總效應(yīng)的比例為1- 0.1966=0.8034,中介效應(yīng)與直接效應(yīng)之比為0.2448.即世故性對困難總分的效應(yīng)中80.34%是直接效應(yīng),另外19.66%是通過中介變量同伴依戀的間接效應(yīng),見表2.

表2 同伴依戀(e)的中介效應(yīng)依次檢驗
上述研究結(jié)果表明:世故性和同伴依戀負相關(guān),世故性與困難總分正相關(guān),同伴依戀與困難總分負相關(guān).這與從經(jīng)驗上來看的判斷是一致的,因為世故性中包含的不信任因子、對人性缺乏信心因子和與之相對應(yīng)同伴依戀中包含的同伴信任因子,使得我們很容易理解兩者的負相關(guān).可以預(yù)見高世故性的青少年其多疑、冷酷的行為傾向[9]使得他們很難真正的信任同伴,從而建立親密穩(wěn)固的友誼,體會到安全感.
而世故性與由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多動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問題組成的困難總分正相關(guān),與前人有關(guān)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McHoskey等人的研究表明高世故性的個體缺乏人情味的人際交往風格暗示他們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情緒問題.[10]對于多動注意不能這一行為癥狀,國內(nèi)有關(guān)研究顯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表現(xiàn)出比較明顯的馬基雅維利信念(即世故性);馬基雅維利信念與兒童的行為問題及社會能力之間,特別是與其內(nèi)化性行為問題及人際交往問題存在適度的聯(lián)系.[11]同伴依戀與困難總分負相關(guān)表明青少年與同伴越親密,其行為和情緒上的問題就越少,這也都與先前的研究和人們的經(jīng)驗一致.
中介效應(yīng)檢驗結(jié)果顯示,同伴依戀在世故性和困難總分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yīng)占總效應(yīng)的比例為19.66%.這表明高世故性的青少年與同伴依戀水平較低,致其出現(xiàn)行為與情緒問題的可能性也較大.這符合邏輯,因此可以推斷,高世故性的青少年因其多疑、沒有人情味、操控人際互動等人格特質(zhì),而對同伴較多使用嘲笑、散播流言、威脅結(jié)束友誼以及拒絕進入或逐出某個團體等關(guān)系攻擊的手段[12],使得他們與同伴依戀水平較低,得不到同伴的支持和認同,同時因其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其本來就不是很良好的親子依戀更為疏離,從而導致其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增加.
〔1〕ANDREOU E.Bully/victim problems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achiavellianism and self-efficacy in Greek primary school children.Britis J of Edu Psychol,2004,74(2)279-309.
〔2〕WHITEN A,BYRNE R.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8:66-78.
〔3〕于海琴.親子依戀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的研究進展.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1):80-83.
〔4〕GROTEVANT H,COOPER C..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Human Develop,1986,29,82-100.
〔5〕YAOGUO GENG,BEIBEI QIN,DAN XIA,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Kiddiemach Scale in Chinese children.Psychological Report,2011,108(1):229-238.
〔6〕張詠梅.青少年依戀及與人際信任的關(guān)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蘇州:蘇州大學,2006.
〔7〕寇建華,杜亞松,夏黎明.兒童長處和困難問卷(父母版)上海常模的信度和效度.上海精神醫(yī)學,2005,17(1):25-28.
〔8〕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yīng)檢驗程序及其應(yīng)用.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9〕SHERRY S B,HEWITT P L.,BESSER,et al.Machiavellianism,traitperfectionism,and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Personaland Individal Difference,2006,40,829-839.
〔10〕MCHOSKEY J W,WORZEL W,SZYARTO C.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J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92–210.
〔11〕耿耀國,蘇林雁,王長虹,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的馬基雅維利信念及其相關(guān)的行為問題.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五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7.202-205.
〔12〕CRICK N R.,NELSON D A.Relational and physical victimization within friendships:nobody told me there'd be friends like these.JofAbnormalChild Psychology,2002,30,599–607.
B844.2
A
1673-260X(2012)03-0147-0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1YJA19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