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150018)
21世紀的競爭更多體現在軟實力的競爭上,比之輸出消耗大量資源,影響環境承載能力的各種制造業產品,輸出文化和思想等軟實力將對世界產生更大影響。當今世界,歐美的軟實力占世界的80%以上,在東北亞各國中日韓的比重較高,中國作為軟實力后發國家正在迎頭追趕,這些為區域內各國軟實力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支撐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隨著世界格局大調整、大變革帶來產業結構調整,文化產業的合作與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東北亞區域合作與發展需要通過文化產業合作、提升軟實力、發展創意產業,樹立區域合作發展新模式,確立新高度。一方面東北亞區域合作要大力借鑒歐盟、北美自貿區等成熟制度、APEC的廣泛代表性、東盟較具獨立性等經貿合作模式,同時還要努力參照美歐、日韓及新加坡等國確立文化產業立國戰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相應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整合本國和區域內資源,促進區域整體文化產業大發展,尤其要改變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創造力小國,文化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和低端的現狀,發展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文化產業上的互補性合作。
美國是世界上文化產業最具影響力,也是文化產業基礎和實力最雄厚的國家,其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世界性的引領作用和很強的感召力;日本是發展文化產業較為成功的國家,日本文明和文化對東北亞周邊和世界的影響不斷顯現,其《文化產業立國戰略》對我們具有深刻啟示;韓國是利用文化產業為本國提升國家形象,贏得經貿利益最成功的國家,“韓流”曾大行其道,“新韓流”方興未艾;新加坡則是發展文化產業高端模式創意產業較早且較為成型的國家,其創意產業使其正在逐漸成為亞洲的創意中心。從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成功歷程看,發展區域文化產業,需要正視文化與商業、商業與文化融合等要素。
文化的生存除了傳統的自然傳承外,要想在信息紛雜時代保護好傳統文化,弘揚新興文化,最好的選擇就是文化商業化,商業化也是文化得以長久生存的最有效率的生產模式。美國好萊塢和百老匯就是文化商業化集大成的典范。文化的商業化不僅使好萊塢和百老匯經久不衰,還直接導致美國出臺新的藝術文化政策,使文化自由度大增。文化的商業化還極大地強化了美國向世界推廣美國式民主、美國綜合國力和輸出軟實力的資本。電影《公民凱恩》《卡薩布蘭卡》及迪斯尼樂園都是商業化運作下的流行,文化商業化的結果催生了使用卡通形象的創意產業、授權商業模式。
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過度的商業化使很多傳統文化面目全非,一些甚至遭遇滅頂之災。發展文化產業當然要反對那種不顧文化精神屬性,一味追求商業價值的唯商業而商業化的做法。但是,給商業披上文化的外衣則是擴大商業轉化為文化產業,擴大其外延和豐富其內涵的重要內容。至今影響力不減的巴黎高級時裝店聯盟,使人們生理需求的穿衣戴帽形成一種服飾文化,通過穿著必需品的衣料+樣式=服飾模式,推出各種款式的高級成衣,引導了世界服裝革命,涌現了眾多的世界級服飾和時尚大師。日本后來能出現森英惠、三宅一生等世界級設計師也是商業文化化的結果。
文化產業的成功其實就是文化與產業的完美結合,現在美國出口的最大宗商品不是鋼鐵和汽車,而是批量復制的美國文化。日本早在2004年動漫的出口就已超過鋼鐵成為第三大出口行業。日本資生堂之所以成為世界化妝品暢銷品牌,與其有效地發掘融合東洋和西洋的混合文化,在國產的基礎上選擇了全球化之路相關,資生堂模式也因此成為很多化妝品廠家夢寐以求的成功模式。同樣,日本的三得利酒業雖然面向國內消費者,但其將洋酒文化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藝術社會化的嘗試也堪稱是產業與文化結合的典范。此外,宮崎駿與日本漫畫和動漫電影、寶冢歌劇團·劇團四季的娛樂商業,韓國《冬日戀語》連續劇的巨大產業拉動效果,無不凸顯了產業促進文化、文化促進投資、投資發展文化的良性循環理念(參見表1)。

表1 韓國《冬日戀語》及男主演裴勇俊角色拉動經濟效果分析
在東北亞區域合作中,由于冷戰后遺癥等影響,區域內雙邊和多邊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民眾與民眾之間存在著政治外交輿論等引導下的文化理解上的溫度差,這種相互理解上的不確定性、艱巨性和缺乏互信性,使地緣和區位優勢明顯的東北亞區域合作總是受到民族情緒、國民感情交惡等人為干擾。在文化產業合作與出口方面,還存在“經濟第一主義”、文化沙文主義等意識,文化歸屬和文化沖突不時出現,文化霸權和文化安全還在困擾相關合作。一些國家民眾反對興辦孔子學院與我國部分反韓流和反日劇行為就是最直接佐證。同時也印證了文化產業的合作不能像經貿合作一樣只講究互利互惠,還需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交流,需要雙向認知交流,而不是一方的文化電波轟炸。東北亞各國在文化產業合作上各有優勢,都有為世界稱頌的悠久文明、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風格迥異的民情風俗、與時俱進的文化感召力,這些使區域內各國在提升文化產業合作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現在東北亞區域文化產業合作上更多體現的是競爭大于合作,由于對文化產業理念和輸出方式缺乏認知,區域內雙邊或多邊之間對對方的文化產業輸出既有合作愿望又有猜疑、排斥和擔心。
縱觀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及展望未來趨勢,不難看出,創意產業是現代文化產業的前沿和高端,全球創意產業每天以近300億美元產值發展,其年增速超過6%,創意產業的高端特點使其成為21世紀最有前途和各國普遍追求的支柱產業,沒有創意產業就沒有真正的文化產業大發展,創意產業是體現文化產業優勢的制高點。現在歐美日新都把發展創意產業作為引領世界文化產業的重點。新加坡1998年就提出“創意新加坡”設想,2002年9月又提出“新亞洲創意中心”的目標。2011年9月23日,日本與新加坡簽署設計和創意為中心的創造相關的文化產業合作框架協議,也是日本與外國關于文化產業實質合作的第一個協議。東北亞區域日韓在創意產業遙遙領先,日韓的動漫、網游、服飾和藝術創意產品占據區域市場大部份額,中朝蒙三國則普遍面臨文化產業滯后,創意產業落后的局面。
現在全球文化產業出現了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民間資金進入文化產業、國內文化生產與國際文化產品生產日益一體化趨勢,這些都促使各國文化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東北亞區域除日韓外,中俄蒙朝都面臨文化產業商品化能力和商品文化化水平較低、文化資源商品轉化率不高、文化產業嫁接產業手段缺失、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升級割離等問題,日韓還面臨老齡化加劇,文化產業發展面臨需求萎縮等現實問題。由于文化產業與其他行業融合不暢,技術等制約使很多文化資源和優勢被歐美利用,形成別人的競爭優勢。加上宣傳推廣等綜合能力的薄弱、文化政策缺失連續性、封閉心態和小規模取向、局限于亞洲本土的競爭等原因,東北亞區域的文化產業無法和歐美,甚至無法與東南亞相匹敵。
近年關于東北亞經濟共同體、環境共同體及安全共同體等的議論不絕于耳,作為東亞文化圈的一部分,東北亞國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從古代開始就有頻繁的經濟和文化往來,隨著經貿相互依賴加深,關于東北亞文化共同體的學術探討開始出現并逐漸開始引領實踐。不言而喻,成立東北亞文化共同體有利于該地區的安全穩定與繁榮,可以最大限度拉動經濟增長,那么成立以文化認知和互信為基礎的東北亞文化產業共同體則有利于增強該區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區域競爭水平,有利于形成世界性區域文化產業中心。東北亞區域文化產業合作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既能制造輸出瞄準歐美的中高端文化產品,也有制造以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為對象的文化產業集群,既有日本這樣創意產業強國,也有韓國這樣注重與商品消費掛鉤,擴散文化產業影響的較發達國家,還有中國這樣擁有巨大文化產業消費潛力和市場的國家,也有類似朝蒙這樣的文化產業落后國家。當務之急,東北亞各國需要克服圍繞建立文化共同體的歷史、主導權、民族主義情緒等負面影響,樹立歷史恩怨不影響文化產業,深化交流不辯論主導權的大局意識,建立中日韓多國主導、開放融合的區域文化產業共同體,為更高層次的中日韓自貿區開創條件。
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和繁榮的根本,也是東北亞各國發展文化產業面臨的最大瓶頸。由于文化產業發端于傳統文化,又與信息、高科技等新興產業密不可分,新的文化業態與創意對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專業要求越來越高,使文化產業的人才需求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我國文化產業每年需要動漫人才15萬人以上,但國內只能滿足5萬人以內,培養動漫人才的教師也嚴重不足。而在文化產業尤其是動漫人才方面,日韓具有人才培養、儲備和引進人才等諸多領先優勢,三國互補性很強,這也是我國承接日韓的軟件和動漫外包產業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現在日本已經形成了服飾、創意、設計、食品、生活用品、觀光等具有文化產業魅力的軟實力,開始全方位向世界提供具有日本創意和創造的商品和服務。韓國也在上海、新加坡、曼谷及河內等亞洲范圍內形成了服飾和創意潮流,并刺激韓國化妝品、服裝、食品、家電和汽車等各種商品熱銷。上述領域的人才優勢形成日韓提升未來高端創意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對人才的重視與培養,除了文化產業的一般從業人員,制造文化產業轟動效應的影視明星、創意高端人才、導演和制片人等專門人才和特殊人才交流也至關重要。2003年4月日本NHK衛星頻道播放《冬日戀語》,給日本創造至少50億日元的附加價值,裴勇俊和崔智友等肖像權出售最低取得10億日元收益。上述事例說明在文化產業合作上,既要重視一般從業人才的交流和培訓,也要注重對特殊人才的支持與維權。吉林東北亞博覽會的東北亞文化藝術周拉開了區域文化藝術人才交流的序幕,希望能為我國深度參與東北亞區域文化產業合作提供人才交流平臺。
由于東北亞區域已經初步形成了創意產業的雁型模式,日本作為創意文化產業的領頭羊,極欲拓展中國等亞洲市場,為支持本國的“酷戰略推進事業”的海外拓展項目,日本還在全球選定了13個政府支持項目,其中涉及動漫、服飾、創意等文化產業。韓國作為創意產業后來居上者,官民并舉已經開始在亞洲范圍內制造不亞于“韓流”的“酷韓國”的韓式創意風潮,曼谷街頭韓國CD/DVD電視劇碟片占據主流,并已在亞洲年青一代中樹立韓式消費文化觀念。中國也開始將文化產業與軟實力輸出,尤其是與創意產業對接,欲使中國從世界制造轉身為世界創造,向通過文化產業輸出軟實力和發揮文化大國影響力目標邁進。上述背景下,中日韓可以各自發揮創意、資金、市場開拓、潛在后備人才等優勢,聯手創立區域創意產業海外拓展基金,注重保護知識產權,使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支撐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長久動力。該基金要鼓勵有環保理念和低碳理念的藝術創作并市場化,合作開拓歐美市場。關于中日韓聯手投資歐美的經貿案例已有很多,地緣相連、文化相通的三國的文化產業合作將給三國改善并提升國家形象帶來機遇,帶來新的產業活力和競爭優勢。
地處東北亞腹地的黑龍江省具有成為文化大省的地緣、資源和人文等諸多有利條件,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過程中,要揚長避短,發揮沿邊和對外開放的優勢,以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內外兼修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突破。黑龍江省地處邊疆,有漫長的邊境線和眾多口岸,既要利用沿邊地緣和資源優勢開展對俄等東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實現黑龍江省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與改革開放的相互促進,同時還要以沿邊口岸為依托,構筑堅實的文化安全屏障和精神橋頭堡,實現文化繁榮與文化安全的雙輪驅動和良性互動。在文化產業的對外開放路徑選擇上,黑龍江省要依托得天獨厚、豐富多彩且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確立一個戰略和具有地域特點的“三特”文化品牌予以推進。一個戰略就是整合歷史文化資源為文化對外交流及文化產業全面開放服務的地域特色品牌戰略,以此發掘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并取得市場競爭優勢,推動文化產業及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地域文化特色含量雙提高。“三特”文化品牌:一是歷史旅游品牌。黑龍江省擁有金上京遺址,渤海國遺址及日軍侵華遺址等具有厚重歷史價值和不可復制的獨特資源,可以將其作為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滿足游客學習和踏訪的雙重需要。二是民族文化品牌。黑龍江省粗獷、張揚、堅韌的地域民族性格形成了獨特的東北二人轉、大秧歌舞、龍江劇及少數民族說唱文學等,這些是支撐特色文化產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部分。三是邊境特色開放帶。黑龍江省邊境線漫長,大界江和大界河及陸上口岸眾多,要重點打造口岸和通道為依托的中俄國際文化交流圈和東北亞跨境旅游圈等具有邊境特色和異域風情的邊境特色文化旅游帶,使黑龍江省成為輸出區域民族特色文化和兼收俄羅斯、日韓及猶太等異域文明的融匯中外的交流窗口。為此,黑龍江省要把握三個要點。一是加快發展對外文化產業合作,增強在東北亞區域合作和對沿邊邊境帶上的文化話語權,減少文化貿易逆差,使文化產業實力與經貿發展相匹配。二是大力支持文化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走出去主動展現本省的各種文明文化,以區域特色文化的感召力、親和力形成吸引力,化解周邊地區對黑龍江省深化周邊合作經貿戰略的誤讀和誤判。三是要通過主流媒體和教育渠道,引導民眾尤其是年青一代正視文化傳統,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培養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意識,提高他們的國家文化保護意識及保護能力。
[1]產業結構視覺2010摘錄[J].國家文化產業,2010(119).
[2]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根本[N].湖南日報,2010-11-24.
[3]ヨン様経済効果[N].韓國經濟,2004-11-26.
[4]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N].黑龍江日報,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