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暉楊新華
(1.湖南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師范學院 湖南 長沙410128;2.湖南農業大學心理健康中心 湖南 長沙410128)
從大學生職業規劃困惑中談團體輔導的實施*
曾 暉1楊新華2
(1.湖南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師范學院 湖南 長沙410128;2.湖南農業大學心理健康中心 湖南 長沙410128)
通過分析大學生在職業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及產生困惑的原因。提出了團體輔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明顯優勢,在遵守團體輔導一般規律的前提下,從輔導結構、活動主題、組織形式及注意事項等四個方面介紹了大學生職業規劃團體輔導的實施方法。
大學生;職業規劃;團體輔導;優勢
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 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很多高校將職業生涯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之中,旨在培養學生職業規劃的意識與能力,但是事與愿違,學生認為,社會變化日新月異,計劃趕不上變化,因此,學生上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
認為自己不能勝任任何職業 沒有出過校門的學生對自己和社會缺乏全面客觀的分析,常常認為3~4年的專業學習只能學到一些皮毛,又因為沒有工作經驗,擇業時沒有自信心,覺得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擇業動機不明確 職業生涯分為內職業生涯和外職業生涯,內職業生涯是指在職業生涯發展中通過提升自身素質與職業技能而獲得的個人綜合能力、社會地位及榮譽的總和,外職業生涯是指在職業生涯過程中所經歷的職業角色(職位)及獲取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很多大學生受市場經濟價值觀的影響及生存壓力所迫,擇業時過分看重經濟效益,追求社會地位,忽視個人的職業發展。對工作本身的價值和興趣關注不夠,不懂得外職業生涯要依賴內職業生涯的發展,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機會前面猶豫不決 沒有機會感到苦惱,有了機會,學生覺得煩惱更多,他們不想錯過任何一次機會,忙碌于各種考試,如考公務員、考研、考選調生,考注冊會計師證、司法資格證、人力資源師證和物流師證等各種上崗的資格證書等。太多的選擇讓他們迷失方向,結果忘記了自己最初的需要。
感覺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 受實現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大學生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很高,有的學生期望短期內有豐厚的經濟收入,月薪在5000元以上,5年內就有自己的房子和車子,甚至是別墅,較少的工資他們不會輕易動心,寧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從月薪1000多元做起,工資太低,失落感強,求職動力不足。
生涯規劃太書生味 瀏覽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書,會發現學生規劃的大多數都是專業方面的學習,如什么時候參加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考試,在多長時間內攻克自己薄弱的功課,涉及的都是與學習和考試有關的內容,雖然教師一再強調,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包括核心職業素質的提升,但這些話好像很難讓學生聽進去,也就很難體現在學生的職業規劃書里并落實到行動中。
對職業規劃重視不夠 在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的高校中,由于上課的人數、教學條件、師資情況的限制,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教學形式以講授為主,案例討論、模擬面試等強調互動及鼓勵學生參與體驗的活動極少。以講授的方式上課,學生覺得這些知識并不難理解,但沒有經過體驗的知識,不能觸動內心,知識很難變成能力和職業品質,對學生的幫助不大。很多講授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教師反映,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在看專業書籍。在學生看來,未來是變化的,當下重要的任務是功課,在學習任務的壓力下,大學生活沒有時間談這些虛無縹緲的計劃,覺得那簡直是一種奢侈,是浪費時間的做法。
自我感覺不清晰 “80后”和“90后”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賞識教育的環境中長大,在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什么事都無需自己動手。在學校,我國的賞識教育曾經經歷過這樣一段誤區,以為對學生只要夸他們很棒就行了,而不是對學生某一方面、某一細節的贊賞。抽象的夸獎讓學生覺得莫名其妙,但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等6個長輩長時間的贊美下,學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形成了,似乎很有自信心,其實,學生的這種自信心是虛幻的,禁不起實踐的考驗,遇到困難時,他們感到心理落差很大,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所在,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所以,人云亦云,隨大流,看到別人考證,自己就考證,就業無門就試圖用考研緩解就業壓力,對未來沒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規劃缺乏靈活性 通過自我認識和自我職業探索之后,指導教師常常要求學生確定一個規劃目標,然后按照這個目標制定實踐計劃。一般而言,學生自身發展的理想化程度很高,實際情況卻是令人沮喪的,理想與現實差距甚遠。很多大學生錯誤地認為職業規劃是一錘子買賣,是一步定終身的事,急于求成的思想導致職業目標定位很高,規劃缺乏可操作性,容易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其實,職業規劃可以分幾步走,應先選擇一個次理想的狀態,并圍繞這個目標開展工作,把目標分為手段目標和終極目標,手段目標為終極目標服務。在完成手段目標時,學生會對自己有更多的、更真實的認識,或者有新的機遇,這樣也許會意識到原先的終極目標并非自己的需要,會在現實手段目標時逐步調整目標,并尋找終極目標實現的機會。
缺乏對職場的了解 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書顯得幼稚,不像一個職業生涯規劃書,更像一個學習計劃,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不了解職場,不知道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他們錯誤地認為專業成績可以代表一切,不知道一個人的工作態度、與人合作相處和溝通交流的能力也是決定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也應該在大學期間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
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是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在我國由于受師資條件的限制,團體輔導較少用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中。先行者在實踐中發現,團體輔導比傳統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幫助更大,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可以提高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 生涯規劃團體輔導采取的是體驗式學習,學生在團體人際互動中感受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在游戲活動中洞察自己與崗位素質要求之間的差距,在模仿多個團體成員的適應行為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這種形式的學習對學生的震撼更大,影響更深遠,感染力更強,學生愿意留在團隊中,跟隨領導者與團隊成員一起參加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系列活動,變“被動人”為“主動人”。
自己的問題自己討論解決 職業生涯規劃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所講的問題未必是學生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所采用的方法也許是適合教師自己的方法,未必對學生最適合。而團體輔導提供了一個同齡人交流、分享、探討的機會,學生會暴露自己比較深層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傳統的課堂上也許會以一個笑話或反面素材來講解。其實,這些問題是團隊成員共同具有的問題,如自我感覺不清晰、對職場無知等。在團體輔導中,團隊成員因為彼此信任,有足夠好的安全感,學生可以有機會面對自己的問題,并集思廣益討論自己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變“迷糊人”為“清醒人”。
有情感支持,學習行為更持久 學生擅長理論學習,但懼怕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因為理論學習一個人就可以完成,而實踐工作需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與人相處合作的能力才能完成。團隊成員在實施自己的規劃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學習行為容易中斷。參加團隊活動的學生可以在團隊里得到情感支持或直接在團隊里邀請成員一起進入社會實踐,變“封閉人”為“開放人”。
筆者多年從事個案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工作,潛心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問題,擅長輔導8~12人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隊,筆者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的實施要把握幾點原則。首先,要遵守團體輔導的一般性原則,有人認為職業規劃團體輔導不需要接觸成員較多的隱私,將其理解為一種素質訓練課就足夠了。其實,我們先要把它理解為一種心理輔導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觸動人的內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職業生涯輔導要遵守團體心理輔導經常提到的保密原則,以及尊重、開放、真誠和接納等其他原則,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并感受到來自團隊的支持和力量,感受到愛的力量,提升愛自己、愛別人的能力,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讓自己有新的發現和大膽的嘗試,促使自己進步。其次,要堅持發展性的指導原則。學生來到團隊最大的心愿就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這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任務,但急于進步的學生總喜歡尋找自己的不足,寄希望在團隊中快速解決自己的問題,讓自己有所進步。有經驗的咨詢師都知道,發現一個人的個性不足不難,但要改善則不容易,并且職業生涯規劃團隊畢竟不同于心理治療性團隊,指導教師不太可能花太多的時間給成員進行情節性的心理治療,與其這樣,指導者不如有意淡化學生的不足,盡量多發現學生的優點,發現以前他自己沒有發現的優點,并進一步放大、強化這些優點。再次,要在人際互動中開展活動。學生的職業素質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人際交往的能力,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活動中,學生的問題既要在人際互動活動中暴露,也要在人際互動活動中得到解決。
為了能更清楚地介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的實施,筆者擬從輔導結構、主題活動、形式和注意事項等四個方面進行介紹。
輔導結構 團體輔導分為開始階段、過渡階段、工作階段和結束階段,一次團體輔導活動或每一次主題活動都可以按這4個環節設計內容。工作階段需要花的時間最多;開始相識階段“破冰”要充分,要體現更多的尊重、真誠和接納,這是團隊契約形成的時候,影響著團隊的成長;結束階段要建立成員的情感鏈接,加深隊員的友誼,讓學生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以鞏固輔導效果。
表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題活動表
主題活動 根據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有學者認為生涯規劃=知己+知彼+抉擇行為。根據這個公式,可以按時間順序設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題活動,以確保活動的效果,如表1所示。
組織形式 按照團體輔導參加者的固定程度,團體輔導可以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職業生涯規劃的團體最好是封閉式的團體。按內容的計劃程度,團體輔導可以分為結構式輔導和非結構式輔導。很多團體輔導教師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團隊比一般的心理團隊好帶,因為職業規劃團隊一般使用結構式的輔導方式。其實真正能幫助學生的職業規劃團體輔導應使用結構式與非結構式相結合的形式。使用結構式的方式能夠有效控制活動主題和進程,但增加非結構式輔導的時間和次數,注重自我反省,加大輔導的彈性,則能更好地滿足成員的實際需要。
注意事項 (1)領導者的影響力要適中。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中的教師稱為領導者,他在團體中具有較高的權力和地位,影響著團隊的組織和目標的達成。作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的團體輔導,領導者的影響力要適中,有一項研究顯示:“領導者的評論相對越少,其言論的介入效果就越大”。而且領導者不做什么與應做什么一樣重要,如領導者未對遲到成員表示關注,則團隊成員容易彼此漠不關心,缺少安全感。(2)善于激活“此時此刻”。團體是社會的縮影,每個成員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都會在團體中有所反映,領導者要善于引導成員體會每一個當下、每一個此時此刻的所思所想所為,讓他們在每一個此時此刻洞察自己習慣性出現的不合理信念和不適宜行為,并且在團隊里及時糾正。成員只有在團隊里獲得足夠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才可能運用到團隊以外的其他情境中。(3)團體凝聚力的建設應貫穿始終。團體凝聚力反映的是成員與團體領導者的關系、與團體其他成員的關系以及成員與整個團體的關系。凝聚力較高的團體往往有較高的出勤率、參與度及更多的彼此支持,而且會更大程度地保持團體的規模。有些人認為,凝聚力的建設只需在團隊建立的早期相識階段進行,或花1~2次專門活動實現,其實,凝聚力的建設比任何一個主題活動都重要,有經驗的領導者不會為了活動而活動,而忽略成員在團體中的感受,凝聚力的建設要貫穿團隊活動的始終,這樣才有利于打破成員堅信“自己是令人討厭、不被接受、不可愛的”之類的錯誤信念,使他們敢于暢所欲言,并且得到其他成員的理解和支持。
[1]徐笑君.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成芒良.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0.
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8-0067-02
湖南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課題《團體咨詢在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中的應用》(課題編號:6003010240)
曾暉(1969—),女,湖南耒陽人,湖南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