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秋慧
(靜寧縣人民醫院,甘肅 靜寧 743400)
頭、體針配合治療假性球麻痹臨床觀察
雷秋慧
(靜寧縣人民醫院,甘肅 靜寧 743400)
頭針;體針;假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是腦卒中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它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聲音嘶啞,構音障礙等。筆者近年來采用頭、體針配合治療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3例患者均為我院住院病例,經頭顱CT或MRI確診腦卒中,且有假性球麻痹癥狀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2例,對照組31例。
1.2 診斷標準
吞咽困難,飲水嗆咳,構音障礙,聲音嘶啞;咽反射存在;無舌肌萎縮及震顫;伴有病理性腦干反射陽性;情感障礙;有兩次或兩次以上腦卒中史;洼田氏飲水試驗評分大于2分。
1.3 排除標準
有意識障礙患者;真性球麻痹患者。
2.1 治療組
采用頭、體針配合針刺法治療。頭穴選擇參照《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選取額中線、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顳前線。均取健側頭穴。局部皮膚消毒后,選用2寸毫針快速進針,捻轉速度每分鐘在200次左右,進針后持續捻轉2~3分鐘,留針5~10分鐘,反復操作2~3次即可。體穴取上廉泉、內大迎(位于下頜骨內側緣、下頜角前下1寸凹陷處)、翳風、內關、人中、印堂、上星、百會、風池、金津、玉液。先點刺金津、玉液(囑患者張口,舌體卷向上腭,快速點刺);再刺內關,用2寸毫針直刺12~25 mm,用瀉法;然后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8~10 mm,采用雀啄瀉法,以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刺上廉泉、內大迎,均用2.5寸毫針向舌根方向斜刺1.5寸,行捻轉瀉法,使患者舌體或咽部有麻脹或堵塞感;翳風、風池用3寸毫針直刺2.5寸,行捻轉補法;印堂、上星、百會用平補平瀉法。以上穴位每天針刺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5天為一個療程。
2.2 對照組
對照組只選取治療組體穴針刺,操作方法同治療組。
3.1 療效觀察
采用洼田氏飲水試驗評分作為觀察指標。患者端坐,觀察其喝下30m l溫開水所需時間及嗆咳情況,據此將吞咽功能分為5級。1級:能順利地一次飲完,時間≤5 s,計0分;2級:能一次飲完,但時間超過5 s,或分兩次以上飲完,不嗆咳,計2分;3級:能一次飲完,但有嗆咳,計4分;4級:分兩次以上飲完,有嗆咳,計6分;5級:屢屢嗆咳,全量飲完困難,計8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吞咽障礙消失,飲水試驗評定1級;顯效:吞咽障礙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2級;好轉:吞咽障礙稍有改善,飲水試驗評定3級;無效:吞咽障礙改善不明顯,飲水試驗評定3級以上。
3.3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由表1可知,治療組愈顯率為56.3%,對照組為29.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假性球麻痹屬中醫“喉痹”范疇。由腦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礙病癥在咽,病位在腦,多為陰陽失調,氣血上逆,或痰濕壅盛,氣血郁阻以致髓海失調,竅閉神匿,關竅不利所致。《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頭者,精明之府”,說明頭部與人體內的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關系。頭為諸陽之會,人體的經氣通過經脈、經別等集中于頭面部。有實驗研究顯示,頭針對改善腦部供血、溶解血栓及形成新的血管旁路非常有利[1]。中風后腦竅蒙閉,神不導氣于口舌咽喉等關竅,取頭針額中線能寧神定驚,利咽開竅。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能強筋健骨,調和營衛,通絡祛瘀,顳前線能專治頭面部疾病及失語。體針多取上廉泉、內大迎、翳風等局部體穴,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金津、玉液點刺可去瘀生新,疏通舌體氣血,配以內關、人中調神導氣,印堂、上星、百會、風池可醒腦開竅,調理髓海。故頭、體針配合臨床療效更為顯著。
[1]肖曉華.頭穴透刺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2008,27(6):8.
R195
B
1671-1246(2012)16-01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