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浩
膀胱癌是一種最常見的泌尿系統常見腫瘤,目前主要的治療以手術治療行膀胱切除術為主,嚴重患者輔以放療或者化療[1]。但在治愈后約50%的患者易出現復發現象,因此有效可靠的灌注化療藥物對于防止該病的復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將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治療的58例膀胱癌患者術后給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來預防復發,療效顯著,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之間我院治療的58例膀胱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男43例,女15例;年齡40~80歲,平均(53.68±5.24)歲;多發腫瘤9例,單發腫瘤45例,復發腫瘤4例;膀胱部分切除32例,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26例。58例全部給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之后進行隨訪,時間11~25個月。
1.2 灌注方法 患者手術一周后,先將30 mg的吡柔比星加入50 ml5%的葡萄糖鹽水中制成灌注液,然后將患者進行常規消毒,在膀胱中置入導尿管,尿液排凈后開始灌注。5 min更換一次體位,灌注液在膀胱內停留30 min后排出,1次/周,共8周。8周后更改為1次/月,連續十次,共治療12個月。術后定期進行B超、尿常規、血常規等各項檢查,觀察并記錄每次治療后患者局部和全身的反應。所有患者第一年隔3個月進行一次膀胱鏡檢,第二年之后6個月進行一次膀胱鏡檢,當發現可疑病變則進行活檢以確定是否復發。同時在灌注前和灌注6個月后觀察記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谷草轉氨酶(ALT)和腎功能指標血尿素氮(BUN)以及外周血象指標血紅蛋白(Hb)的變化。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17.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的方式表示,其間差異的比較利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灌注前后觀察指標變化 6個月后,患者的ALT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689,P>0.05);BUN與治療前相比并無顯著性差異(t=1.7952,P>0.05);Hb與治療前相比也無顯著性差異(t=0.7497,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灌注前后觀察指標變化比較(n=58,±s)

表1 兩組灌注前后觀察指標變化比較(n=58,±s)
ALT BUN Hb灌注前43.02±1.08 6.26±0.84 135.83±9.12 42.95±0.96 5.93±1.12 134.52±9.69灌注后
2.2 隨訪結果 隨訪11~25個月,58例患者中經膀胱鏡檢確定無復發55例,占94.83%;半年后復發3例,占5.17%。所有患者均可耐受,無不良反應發生。
目前,絕大部分男性泌尿生殖系統腫瘤為膀胱癌。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流梗阻及血尿等癥狀。雖然大部分患者通過經尿道電切術或手術切除可治愈,但由于手術不徹底、灌注不規范、腫瘤細胞耐藥等因素導致該病極易復發。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為灌注化療,它可消除原位癌或殘留病變,避免癌細胞深層浸潤,延緩和降低癌癥的復發,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2]。
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了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對膀胱癌術后復發的預防作用。吡柔比星是一種新生的抗腫瘤藥物,它是多柔比星的類似物,進入癌細胞后可迅速擴散至細胞核中,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并可嵌入DNA雙鏈,導致癌細胞停止在G2期而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從而使腫瘤細胞死亡。研究結果顯示,灌注6個月后,肝腎及外周血象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對肝腎功能并無影響。隨訪11~25個月,58例膀胱癌患者復發率為5.17%,并無嚴重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能夠有效預防膀胱癌術后的復發,患者耐受性好,無毒副作用,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王軍,范榮.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防治膀胱癌術后復發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09,4(7):137-138.
[2]蔣建光,沈周.吡柔比星膀胱內灌注防治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7,27(8):1117-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