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90)
試析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高職課程的銜接
王紅梅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90)
針對獨立性結構類型中、高職銜接辦學模式,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的銜接提出了解決辦法,認為課程銜接應整體考慮,宜采用模塊化的課程形式,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科學制定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教學計劃。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職;高職;課程銜接
近年來,對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問題,專家學者提出了一些建議,既有宏觀教育體制機制方面的,也有微觀上考試制度、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教材等方面的。在國家現行政策條件下,各地區也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及教育格局,在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相繼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可見,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是當前及今后一定時期內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一種辦學模式。
我國中、高職學制結構及銜接現狀,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
一體化結構類型 指中職與高職統籌安排和整體設計所形成的上下貫通的一種學制結構及銜接模式。在這一類型中,目前還存在著四年一貫制、五年一貫制、六年一貫制、四五套辦制等幾種學制,此種結構類型優點較多。但由于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較早,而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因此,這種貫通式一體化結構類型目前在各地區數量不多。
獨立性結構類型 即中職與高職各自根據自己的學制年限進行教育,高職院校主要通過升學考試擇優招收中職畢業生。在這一類型中,中職學制有二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三種,其中三年制是中職主流學制。高職學制同樣有二、三、四年制三種。目前在我國中、高職學制結構銜接模式上,采用獨立性結構類型的為大多數。這種類型,對于高職來講,最大的優勢是生源范圍廣,招生對象有職高生、中專生,還有普高生,高職可以通過對口單獨考試的方式選拔較為充足的生源。但是,由于生源范圍廣,中職專業眾多,入學的專業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需要各高職院校花費較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夠設置合理。筆者所在的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進行的中、高職銜接屬于獨立性結構,幾年來對中、高職銜接中的核心和落腳點——課程銜接進行了探索。
中、高職課程銜接一體化的前提 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前提是必須滿足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要符合國家對中、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和課程設置的指導性意見要求。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工作的中等技能人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應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職業崗位群的要求,按照職業分類和職業標準,確定技能型人才從初級到高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層次結構,構建一個完善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明晰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及其標準,避免教育層次和職業能力水平的重復和錯位。
中、高職銜接的接口標準 要使中、高職銜接達到理想效果,應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高職院校、中職學校、行業專家和職業教育專家,根據企業相關職業崗位群工作能力分析,按照國家(行業)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能鑒定考核要求,制定相應的職業崗位能力標準,據此制定中職與高職的專業教學標準和相應的專業接口標準。根據目前實際情況,接口標準可分為專業、文化基礎兩部分。專業又包括理論和技能考核,理論考核可根據中職相應專業的教學標準設計,技能考核可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四級(中級工)和相應的職業技能鑒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礎部分接口標準與高職招收中職畢業生的考試要求一致。
中、高職銜接一體化課程體系基本框架 一體化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專業綜合實踐模塊、專業能力拓展模塊等五個模塊組成。(1)公共基礎課程模塊:由文化課、計算機基礎、素質教育等課程組成。(2)專業基礎課程模塊:是培養該專業相對應的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的專業基礎模塊,對于中職學校可按專業大類設置該模塊,大類專業基礎課程是以大類專業共同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構建的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是相關職業領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3)專業核心課程模塊:是支撐專業核心能力的專業主干課程,專業主干課程是一個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標志性課程。(4)專業綜合實踐課程模塊:主要包括職業認知、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畢業設計根據本專業教學實際情況安排,可與頂崗實習同步進行。(5)專業能力拓展課程模塊:主要包括專業理論及職業技能拓展課程和專業群內相近專業的核心或主干課程,目的是使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高校學習,具有足夠的理論和技能應對技術變化,拓展學生的專業輻射面,為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奠定基礎。

圖1 中、高職銜接模塊化課程設置結構示意圖
公共基礎模塊的銜接課程設置 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模塊設置的思路是:根據學生文化程度和就業需要調整教學目標,不同專業的文化課可以有不同的要求,開設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學模塊,允許學生進行選擇,其理念之一就是“構建必需基礎、提供發展平臺”,為中、高職課程銜接奠定基石。中職階段的公共基礎模塊1是滿足中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和專業教學基本要求的“基礎模塊”,是必修模塊;公共基礎模塊2是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滿足學生繼續學習需要或為滿足學生準備升學考試等個性化要求的“拓展模塊”,是選修模塊。針對電子大類專業,中職公共基礎模塊1中的文化基礎課程安排應不少于130~150學時,修完公共基礎模塊2的中職學生,外語和數學水平應接近或達到普通高中學生的水平。升入高職后的公共基礎模塊3中的文化課應開設應用數學和英語,應用數學的開設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英語水平應達到普通高校英語應用能力A或B等級考試證書的要求。
專業基礎模塊的銜接課程設置 中職電子大類的專業基礎模塊1應開設 《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模電、數電)、《電子線路CAD》等課程;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模塊2可開設《電路分析》、《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等課程與之銜接。《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課程仍以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知識為主要內容,可加入高頻電子技術知識。此類課程在高職段教學內容上要進行拓展和加深。《模擬電子技術》一直被學生認為是難學的課程,中職學生由于年齡小、理解力較弱、對知識的掌握運用并不深入,因此,該課程應采用項目教學法由淺入深、由基礎到綜合的方式,將學生學過的基礎知識和即將學習的新知識融合到教學中,使學生在溫故知新中系統掌握電子技術的應用。
專業核心模塊的銜接課程設置 中職電子信息類專業專業核心模塊1主要開設的課程有 《單片機技術基礎》、《PLC技術基礎》、《電工電子基本技能》,因此,在高職階段的專業核心模塊2中建議開設《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與調試》、《PLC綜合應用技術》等課程與之銜接;中職階段的《單片機技術基礎》課程內容大多是用匯編語言以51系列單片機為主,建議高職階段的《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與調試》課程內容所用C語言以AVR或PIC系列單片機為主,也可以繼續選用51系列單片機,教學內容應包括單片機接口技術及外圍擴展芯片的綜合應用,選擇企業真實項目,分梯度等級進行案例教學,使學生能夠在中職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在高職階段得到一個飛躍。研究發現,中職階段的《PLC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是以學習PLC基本指令應用為主,沒有涉及更多的功能指令及外圍擴展模塊。建議高職階段的《PLC綜合應用技術》課程內容包括:一是由觸摸屏、變頻器與PLC綜合應用的項目案例構成的橫向擴展內容;二是加深功能指令在項目案例中的應用;三是PLC通訊組網技術及特殊功能模塊的應用技術。除此之外,中、高職的專業核心模塊課程由于各地區經濟結構不同,本著“服務于地方經濟,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各院校所設置的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符的專業方向核心課程也應包含在其中,在此不再詳述。
專業能力拓展和綜合實踐模塊課程 專業能力拓展模塊課程是針對專業設置的各個方向開設的專門化的理論技能拓展提升課程,也是針對特定職業崗位要求設置的專門化課程。中、高職所針對的崗位技能要求不同,專業細化方向不同,因此,各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只需注意不同地區、相同方向,中、高職開設同一門課程內容難度的銜接。中職專業能力拓展模塊課程應由基礎拓展模塊和提升拓展模塊組成,使學生能夠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模塊組合課程,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若以中職畢業就業為目標,就可選擇公共基礎模塊1、專業基礎模塊1、專業核心模塊1、專業能力拓展模塊1中的提升拓展模塊,從而達到中級工考核要求。若以升學為目標,則可選擇專業能力拓展模塊1中的基礎拓展模塊,再增加選修公共基礎模塊2提升文化知識,并在專業核心和專業能力拓展課程中選擇一到兩門課程,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為對接升學入口報名要求。對于綜合實踐模塊課程,各中、高職院校可根據自己專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及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在此不再贅述。
表1給出了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高職二年制與中職電子大類主要課程銜接明細表,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經過實踐操作,課程銜接的效果較好。

表1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高職主要課程銜接簡表
[1]呂鑫祥.高職課程改革的若干理論要點[J].中國大學教育,2002,(10).
[2]楊顯彪.對中高職課程目標銜接問題的思考[J].課程開發,2006,(5).
[3]張東放.中高職教育銜接的課程體系構建研究與探討[J].建設職業教育,2010,(5).
[4]任平.中高職課程和諧銜接的問題與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10,(25).
[5]李占平.電子類專業的一體化教學[J].機械職業教育,2009,(5).
[6]楊黎.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職電子專業“3+2”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0,(29).
[7]陶玉貴.高職示范性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建設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27).
G718
A
1672-5727(2012)01-0146-03
王紅梅(1966—),女,滿族,吉林洮南人,碩士,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機電學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應用電子技術骨干校重點專業建設及中高職對口自主招生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銜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