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平
(江門中醫藥學校 廣東 江門 529000)
對中職化學實驗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新認識
陳翠平
(江門中醫藥學校 廣東 江門 529000)
要改變目前中職生不喜歡學化學的現狀,生活化教學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文章闡述了生活化教學模式該如何實施,并總結了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幾點經驗。
中職;化學實驗;生活化教學模式
物質世界姿態萬千,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宇宙和地球的神奇變化,化學實驗中焰色反應的繽紛、指示劑的色變、可燃物的燃燒、溶液的澄清、實驗現象的精彩,給我們以視覺之美;儀器的潔凈與晶瑩、實驗裝置的美觀與和諧,給我們以藝術之美……無處不充滿了化學的魅力。但是,近些年來,化學的“名聲”實在是不大好,無論是中國,還是全世界,化學品幾乎成了“毒品”的代名詞。一屆又一屆的中職學生畢業了,盡管他們不一定優秀,也可能畢業后不一定從事化學方面的職業,但是,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有,因此,他們對化學的觀念與態度,對化學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認識與了解卻非常重要。
現今,環境污染嚴重,能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繁……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我們都在呼喚綠色地球,綠色食品。如果學生接受了綠色化學教育,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們就會自覺以綠色化學的理念來要求和規范自己的行為。他們的行為在有意無意中又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如果他們能把本職工作置于社會環境中綜合考慮,那么,對我國的未來發展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然而,化學教師,特別是中職化學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感到困惑。在基礎教育階段,化學教學多為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并沒有注重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學生到中職學校后,又潛意識地認為化學不是專業課,思想上不太重視,學習起來,效果大打折扣。近年來,隨著中職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起點低,個體差異大,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為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缺乏興趣,普遍認為化學難學,學習畏難情緒重,再加上意志薄弱,基本不太愿意學化學。一般來說,中職化學是基礎課,僅個別學校算專業基礎課,學生僅有一年時間學化學,化學教師要在一年內提高學生的學習情趣十分困難。當前的中職學生全是“90后”,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在家可以說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能手腦并用把事情做好的少之又少。所以,在化學實驗方面,他們既怕麻煩,又怕累,能應付則應付,令化學教師十分無奈。三是教學內容抽象,內容的更新十分緩慢,統一的教材,千篇一律,無個性,無突破,導致學生完全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性。四是男女生感興趣的問題存在顯著差異。女生感興趣的是人和社會的問題。比如,化妝品中的化學、醫藥中的化學知識,如何治療癌癥,性疾病的預防,如何科學食用添加劑、防腐劑,但教材缺乏相關的閱讀材料,有也只是某個問題的結論,難以滿足女生的需要。她們希望了解得出結果的科學過程以及相應的思維方法。
追根溯源,回歸本質,馬克思認為,人就是他的生活,沒有離開生活的人,當然也不會有離開人的生活。教育不能以某種教條空洞的道理,以及抽象的理論為出發點,而要遵循生活規律和教育規律,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于自然而然中感召和觸動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教育、提升境界、升華人生的理想。教育的最后落腳點應該是社會生活,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因此,要改變中職生不喜歡學化學的現狀,開展生活化教學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我們有必要改變觀念,因材施教,在化學教學中,多宣傳化學的美,以樹立學生對化學正確的觀念與態度為出發點和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理性健康地生活。
(一)從實驗環境著手,對學生進行生活化啟蒙教育
近些年來,筆者觀察到一些現象,就是剛入校的學生基本上不會“動手”。比如,打掃衛生,實驗完成后儀器的洗滌,實驗過程中合理安排時間,實驗中笨手笨腳以及不會與同學合作等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這其中有多種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缺乏生活鍛煉和實驗課開展過少的緣故。
鑒于化學實驗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而且與日后的專業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關系,因此,一般在基礎化學實驗教學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先重點強調基本的動手能力訓練,在訓練過程中,不斷滲透化學理念,進行啟蒙教育。
比如,實驗室的整齊有序是實驗課正常進行的重要保證,第一節課,一開始,筆者先讓學生觀察實驗室,簡單記憶,并提示下課前老師會提問。接下來是化學基本操作,做完演示后,讓學生分組實驗。實驗過程中,我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記錄下學生操作的困難和錯誤。到預定的時間后,宣布實驗停止,有的學生操作還沒完成,實驗臺面普遍凌亂不堪。于是,我說:“為什么有的同學做得快,有的做得慢?”同學們說:“有的同學學得較好,操作比別人熟練。”繼續問:“那些同學為什么會比別人熟練?”同學們不好意思起來,笑答:“也許是那些同學聰明一些,也可能是認真一些,還有可能是在家經常做家務或者是初中接觸實驗多一些,更可能是三者都有吧。”然后,我又提問:“實驗前和實驗后,實驗室有何變化?”有同學答:“實驗前很整齊,實驗后較凌亂。”我接著問:“整齊的實驗室給人什么感覺?”學生答:“讓人覺得舒適,做實驗覺得方便。”我問:“那該怎么辦?”同學們說:“實驗室也要像教室一樣,輪流安排值日生打掃衛生,保證實驗室整齊和干凈。”我滿意地點頭說:“有值日生還不夠,因為值日的同學時間也不多,再說自己使用過的儀器、藥品、廢物是否應該讓別人來收拾,我們換位思考,每個人做完實驗就甩手不管,那自己值日感覺會怎么樣?”同學們馬上意識到:做完實驗要做好個人衛生,這不僅是培養好的習慣,也是關系到公德心和品德的問題,環境美也是一種美。在下課前不多的時間里,我又舉了個例子:有家外企招聘,面試的時候,面試官給每個面試者一杯茶和一份文件,就有關問題交談后,面試官宣布結束,可以離開。有的面試者事后感覺自己表現很好,但是沒被錄用。有資深人士在解答他們的疑惑時說:“面試結束時,你們有把一次杯子帶走了嗎?你們有把文件掉頭遞交給面試官了嗎?”各位落選的面試者無言以對。這個例子讓學生知道了這就是細節和習慣的美,讓人覺得優雅,有教養,有文化。平時沒養成習慣,到重要的場合來時,注意就會被忽略掉。
(二)結合教學內容,利用課外知識提高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在中職學校里,學生本人主動對化學感興趣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對他們來說,化學內容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比起理論教學,學生更愿意做實驗,但是實驗次數多了,新鮮感沒有了,也會表現出懶散和倦怠。
針對上述教學困境,在做某些實驗時,教師最好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實例,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比如,學《有機化學》有關油脂一節的內容時,可以介紹植物油與動物脂肪的區別,還有壓榨式植物油比浸出式植物油好在哪里,以及如何檢驗油脂的不飽和度。在實驗室還可以用最簡便的方法來做相關的實驗。這些實驗在《化學教育》2009年第12期徐焱著述的《油脂演示實驗優化及學生探究實驗活動的設計》一文中有很詳細的報道。至于壓榨式植物油,不需要借用任何化學手段和試劑,而浸出式植物油利用的是萃取的原理,需要用到有機溶劑,成品油難以完全排除溶劑的影響。但是由于浸出式的出油率高過壓榨式,導致商家偏愛采用浸出式生產植物油。這也是為什么“魯花”牌花生油廣告中重點推介“壓榨”式的原因。
(三)重視參與,不刻意注重規范,強調積累生活中的化學經驗
人們習慣于將學生知識掌握的系統與完整定義為基本功是否扎實的標準,教師也慣于追求傳授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教師講100個知識點,學生只需要用30個,他要從一個龐大的邏輯系統中尋找自己需要的點,再將這些點結合起來,這是事倍功半。這種教法,對大多數教師而言,是系統的,可以一年備課十年用,但對學生而言反而是不系統的,因為中職學生本身分析、疏理的能力就不夠強,教師講的知識如果不是教完就能學會,學會就能運用,運用就能加深體會,便失去了職業教育的意義。但目前教學大綱仍舊是各校實施教學的 “尚方寶劍”,按大綱辦,是各職業學校的慣性思維。
比如,分析化學實驗中的滴定操作,如果要學生掌握系統的理論再做實驗,由于課時的限制,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而且要學生每做一個實驗,就能熟練掌握其操作的規范,事實上也不可能實現。一般人要掌握一項操作技術,都要經過長時間的反復練習和琢磨,況且化學目前仍是一門實驗科學,所以重視實驗方法和技術的發展以及改進仍是化學學科的主要任務。化學教學中的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和著重點應當從中得到啟示。簡單儀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的訓練仍然必要,但是更應該著重于科學精神和科學習慣的培養,沒有必要過分追求操作技術的嫻熟,何況大多數學生將來并不從事與化學實驗室有關的職業。
因此,在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中,我們有必要聯系生活實際,開設一些生活實驗。比如表1中的兩個實驗。
表1 兩個生活化的分析化學實驗描述表
為了更有效地開展生活化模式教學,筆者結合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美化實驗環境 教育是需要情境的。“孟母三遷”、“斷織教子”、“易子為徒”、“子承父業”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
豐富實驗內容 各校有各校的特點,各地有各地的民情,社會在發展,人才的需求在變化,招收的生源在變化,學生的心理也在變化。這就要求我們打破傳統課程設置模式,改變課程內容幾十年不變的結構單一且學科體系相對封閉的狀況,根據市場變化和經濟發展需求,不斷調整課程內容,使職業教育的課程因時、因地、因生、因情而變化。比如,除了開設基礎化學實驗外,還可開設一些有關食品、藥品檢驗、食品添加劑和防腐劑檢測、生活日用品、化妝品檢測與開發等方面的基礎實驗,提高實驗的生活實用性,增強趣味性。
開發適合學生的新教材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資源。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引進的、由McGrawHill出版集團出版、在美國使用廣泛的高中教科書《化學:概念與應用》與我國高中或中職化學教科書相比,有許多精彩、獨到之處,值得借鑒。它的欄目有 “化學工作者”、“職業鏈接”、“跨學科鏈接”、“工作原理”、“化學與社會”、“化學與技術”、“科學史實”、“起步實驗、迷你實驗、家庭實驗”等,而且每次實驗都有安全警示:穿好實驗服,戴好護目鏡,實驗結束后徹底清洗雙手……表現了化學生動、有趣的特點。
實驗污染應有合適的處理途徑和方法 查閱資料,除了實驗污染應該引起重視,以及對實驗室污染進行各種各樣的預防和消除外,其實并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在實驗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教育學生實驗污染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不知如何處理實驗廢物。筆者認為,僅靠學校或者教師自己想辦法,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有專門解決此問題的課題研究專家和研究開發機構,開發出小型實驗室污水廢物處理系統,方便教師教學使用。
利用外援,使課程實驗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 教師隊伍按職能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完成常規教學和管理任務的教師,另一部分是規劃專業發展、課程體系與實訓體系的教師,即專業帶頭人,由相關企事業單位選任。這樣,學校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建立穩固的溝通渠道,就能有效地解決中職學校面臨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專業帶頭人來自于科研、生產一線,能把最新成果帶進學校,使學校的專業定位課程體系、實驗實訓體系與實際生產過程緊密結合。
[1]朱士華.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領下的職教專業課程再造[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1-12.
[2]宋心琦.對中學化學教育和教學改革的啟示[J].化學教學,2009,(11):1.
[3]谷海軍.面粉中增白劑含量的簡易測定[J].化學教學,2009,(10):17.
[4]姜建文.試論化學教學情境創設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化學教育,2009,(11):8.
[5]趙麗.快樂化學伴你成長[J].化學教育,2009,(11):9.
[6]楊德榮.中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拖駁式”結構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1):59.
G712
A
1672-5727(2012)04-0058-02
陳翠平(1971—),女,湖南長沙人,化工工程師,江門中醫藥學校化學實驗師,主要從事化學實驗室管理和化學實驗教學。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