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軍,彭 光,潘 云,代 玉,陶文婧
逆向課程設計理念在靜脈輸液技術教學中的應用1)
邱志軍,彭 光,潘 云,代 玉,陶文婧
逆向課程設計是由美國“真實教育”公司總裁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馬里蘭州評量協會主任麥克泰(Jay Mc Tighe)提出的一種確保學習效果的教學設計模式。該設計模式的核心理念聚焦在深化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包括確認預期的學習結果→決定可接受的學習結果→設計學習經驗即教學活動3個步驟,希望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前回答3個問題:我希望我的學生獲得哪些持久的理解?我如何知道學生已經理解了?我該安排哪些教學活動以幫助我的學生獲得持久的理解[1]。靜脈輸液技術是護理專業核心課程基礎護理技術中重要的學習內容,我們在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嘗試引用逆向設計理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從2009級三年制護理專科班中隨機選擇2個班,一個班為實驗組(62人),另一個班為對照組(58人)。兩組學生均為女生,在年齡、上學期平均成績、已修課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 兩個班均由同一組老師進行靜脈輸液技術的教學,實驗組采用逆向課程設計方案進行,對照組采用項目教學設計方案組織教學。兩組學生教學時數、使用教材、輔導材料、網絡平臺學習資料等均相同。
1.2.1.1 實驗組 以威金斯和麥克泰提出的對知識和技能6
個維度的理解(說明、詮釋、應用、洞察、同理、自知之明)作為課程的最終預期學習結果,為了能夠達到對核心概念6個維度的理解,按照逆向課程設計模式先確定預期學習結果,再制定預期結果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最后進行課程設計。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參考迪克和凱瑞的教學設計系統方法的工作理念[2],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對核心概念和技術深層次的理解,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安排教學活動。按照以下程序設計教學活動:課前熱身(分小組預習)→感受大家談(小組匯報與教師講授)→我們一起練(為模擬病人進行靜脈輸液)→我們一起評(考試與考核)→我們來體驗(小組成員互相進行靜脈輸液)→我為病人做(到病房為病人進行靜脈輸液)→我來評自己(學習反思)→總結與強化→課后練習與預習。在各環節的學習內容中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安排相應的評價內容,并根據標準進行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并矯正。
1.2.1.2 對照組 按照項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然后組織教學活動。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BL)思路,先設計課程的引導性案例,在案例中規定若干任務,師生共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完成教與學。教學活動的安排順序為:學生預習(兩組學生下發資料相同)→課程導入→教師講授相關概念→教師示教→學生練習→學生技能考核→學生互相進行靜脈輸液→臨床醫院實踐→課程小結。
1.2.2 評價方法 采用紙筆測驗、技能考核、問卷調查、訪談、課堂匯報等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及實現預期學習目標的情況。主要評價指標包括學生理論測試成績、技能考核成績、學習動機、課程網絡平臺練習成績、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及臨床帶教老師對學生的總體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實驗組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對照組在課程任務完成后進行。在進行本單元任務學習前后,采用大學生學習動機簡易評定量表調查學生的學習動機[3]。該量表由12個問題組成,將學習動機分為較強、中等和較弱3類,統計各等級選擇的人數,分別比較兩組學生在學習靜脈輸液技術前后組間及組內的學習動機。1.2.3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資料輸入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和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
2.1 兩組學生學習動機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靜脈輸液技術學習前后學習動機比較人
2.2 臨床教師對兩組學生的總體評價 在學生臨床實踐后,收集臨床教師對兩組學生關于運用護理程序的方法進行工作、解決問題、工作主動性、溝通能力以及回答教師提問等方面評價意見,按照優良和一般兩類統計人數(見表2)。

表2 臨床教師對兩組學生的總體評價%
2.3 兩組學生理論與技能成績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靜脈輸液技術理論與技能成績比較(±s) 分

表3 兩組學生靜脈輸液技術理論與技能成績比較(±s) 分
組別 人數 理論成績 技能成績 網絡平臺練習成績實驗組62 89.06±5.21 88.04±4.83 86.54±3.68對照組 58 80.65±5.73 83.38±4.62 82.16±8.42 t值 12.702 7.594 6.874 P<0.001 <0.001 <0.001
2.4 兩組學生對教學的主要建議和意見 通過訪談的方式分別了解學生對兩種教學模式的評價,兩組學生均認為,采用項目引導的以解決問題為主線的學習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早日了解臨床護理工作,激發學習興趣;尤其是到臨床醫院的實踐活動可以更深入接觸病人和了解護士的工作,她們很喜歡。但是在回答學習動機、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深層次理解、學習反思等方面的問題時,實驗組學生認為逆向課程設計模式更有利于激發其學習動機,引導她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主動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對照組學生則認為她們還是習慣于跟在教師后面被動學習,在學習主動性發揮方面還比較欠缺,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太愿意主動尋求解決辦法。
3.1 確定預期結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預期學習結果是在學生學習之前設定的讓學生“跳一跳既可以摘到的果實”,在學生學習之前告知學習后應該達到什么結果、教師將如何評價及評價的標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表1顯示,兩組學生在學習前動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學習后實驗組整體學習動機明顯增強,兩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組內分析顯示,實驗組學習前后動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學生整體學習動機增強,而對照組學習前后動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學習動機是個人發動和維持其學習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4],是影響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5],它具有直接引發學習行為、維持和加強學習行為、將學習行為引向某一特定目標的作用[6]。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僅學習動機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學習動機[7]。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在學習前設定學生認為可以實現且具有一定價值的目標,可以促進學生產生正性的學習動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2 告知評價標準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目的性 在學生學習之前告知預期學習結果的評價標準及評價方式,相當于給學生樹立一根標桿,讓學生朝著標桿的方向努力。對于有一定自主學習能力的大學生來說,教師在學習前給予學生評價標準和方式,并進行適當的引導,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更好地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可以有效地減少學習的盲目性,增強學習目的性。同時,也符合教育要實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的根本任務。
3.3 融入評價的教學設計有利于更好地實現預期學習目標
課程教學設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預期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在下位知識的基礎上順利建構上位知識而組織教學內容和安排教學活動的過程。一般來說,教師在授課前都會進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深入程度將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表2和表3顯示,兩組學生理論與技能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在運用護理程序進行工作、溝通能力及工作主動性、回答問題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在同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下,實驗組在教學設計中融入了過程評價的方式和標準,重視了學生的互評、自評及學習反思等“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對于高職學生來說,課程的學習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是對未來工作和生活的體驗,也是學生生活和工作態度的養成教育。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設計一方面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未來工作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檢驗和提高的方式。因此,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符合學生和課程特點的教學設計顯得非常重要。
3.4 動態的過程管理有利于及時矯正學習偏差 質量是學校立校之本。在分析習慣于以學業成績進行“事后檢驗”的教學質量管理利弊的基礎上,本課程設計強調“過程監控”,在教學活動組織前明確預期結果和標準及評價方式,在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均進行學習效果評價,將學習效果視為教學過程中持續性的改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認真研究學習任務,有效利用教學資源,組織適合課程和學生特點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更好地實現預期學習目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和反思,在學習生存技能的同時獲得可帶走的能力;學校管理者通過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和分析,了解教學過程中的經驗與存在的問題,為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行科學決策。結果顯示,重視過程評價的教學管理活動有利于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偏差,從而更好地實現預期學習目標。“順藤摸瓜”不一定可以摸到“瓜”,而“順瓜摸藤”則很容易摸到“藤”。逆向課程設計即是“順瓜摸藤”的邏輯,同時與我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和“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使用逆向課程設計理念,取得了較好的近期效果。本設計理念是否適合其他課程或其他內容的教學,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
[1] Grant Wiggins,Jay Mc Tighe.重理解的課程設計[M].賴麗珍,譯.臺北:心理出版社,2008:1-116.
[2] 迪克 W,凱瑞L,凱瑞J.系統化教學設計[M].龐維國,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11.
[3] 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的簡易量表[EB/OL].[2010-11-01].http://survey.askform.cn/14001-24826.aspx.
[4] 陳瓊玉,孫偉,呂力.軍校學員教育與管理[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461-465.
[5] 張小紅.當代大學生學習動機現狀與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6,21(5):755-758.
[6] 皮連生.教與學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93.
[7]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8-136.
Application of reverse course design concept in intravenous infusion technology teaching
Qiu Zhijun,Peng Guang,Pan Yun,et al
(Yu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unan 414000 China)
[目的]了解逆向課程設計理念在靜脈輸液技術教學中的效果。[方法]從2009級三年制護理專科生中隨機選擇2個班,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逆向課程設計方式組織教學,對照組采用項目教學方案組織教學。[結果]兩組學生在學習前后學習動機、學習成績、臨床教師評價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預先確定學習結果和結果的評價標準及評價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從而有助于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逆向課程設計;教學設計;靜脈輸液;教學效果;學習動機
G642.0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20.046
1009-6493(2012)7B-1899-03
1)為2008年湖南省“十一五”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項目批準文號:湘教通[2008]293號。
邱志軍,副主任護師,碩士研究生,單位:414000,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彭光、潘云、代玉、陶文婧單位:414000,岳陽職業技術學院。
2011-10-11;
2012-02-29)
(本文編輯 范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