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林
(1.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上海 200433;2.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智力資本成為企業創造價值、締造財富和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由于認識到智力資本的重要性,一方面許多高管試著去披露公司的智力資本,以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增加高管和股東之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包括政府在內的許多組織都會對智力資本給予極大關注,開發智力資本的能力成為各種組織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關鍵和潛在因素。智力資本披露及披露框架的制定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的關注。
一般認為,智力資本概念最早是1836年由Senior[1]提出的,是指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Calbrainth于1969年發展了這個概念,認為智力資本不僅是純粹的知識形態的知識,而且還是相應的智力活動[2]。20世紀,資本市場中對高科技企業的估值越來越脫離賬面價值,這種巨大的差異性吸引了更多的學者開始系統地從理論和實際角度研究智力資本,智力資本首次于1992年在斯堪迪亞(Skandia)公司年報中出現,并替代了無形資產,被定義為:“用以創造競爭優勢而使用的知識、技能和技術,包括可以獲得的知識,所有員工的經驗、組織結構、企業技術與職業體系”[3]。美國學者Thomas定義了智力資本,提出智力資本的“H-S-C”結構,為智力資本的研究開拓了新的篇章[4]。相繼Edvinsson 和 Malone[5]、Roos 和 Malone[6],紀建悅等[7],盧馨和黃順[8]提出智力資本兩要素,Sveiby[9]、Bontis[10],Canibano 等[11]提出智力資本三要素,Edvinsson和Malone[5],Brooking[12],Joia[13],CHoong[14]提出智力資本四要素,Pagano等[15]提出智力資本多要素。但總體而言,目前的文獻中,并沒有脫離智力資本的分類集中于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客戶關系資本這三者為基礎的框架。
Bontis[16]對加拿大1 000家公司的年報進行了研究,使用一系列與智力資本相關的詞匯,如公司聲譽、客戶資本、員工技能、人力資產等39個關鍵詞匯,在年報中進行搜索,發現只披露了7個與智力資本相關的關鍵詞,并且在1 000份年報中共出現74次,其中披露得最多的詞匯是知識產權,它代表了專利權和對研發的投資。Abeysekera和 Guthrie[17]以 1995 和 1999 年科倫坡股票交易所排名最前的30家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智力資本信息披露情況,發現披露最多的是外部資本,其次是人力資本,且智力資本披露頻率逐年上升。Oliveras等[18]研究了2000—2002年間排名靠前的12個西班牙企業智力資本的披露情況,研究發現在這3年間,企業對智力資本披露逐年增多,且外部資本的信息披露要多于內部資本或員工資本。這與其他以國家為基礎的研究結果相同。Campbell和Rahman[19]對Marks&Spencer公司1978—2008年的智力資本報告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1年來,智力資本披露內容增多,但主要集中于智力資本的描述性內容增多,而事實陳述減少,變化的報表傳達了自愿披露的復雜信息。蔣艷霞和徐程興對我國高科技上市公司智力資本信息披露的實證分析,發現我國高科技上市公司智力資本披露程度較低[20]。Yi和 Davey[21]對中國同時上市的 A 股和B股49家公司2006年智力資本披露情況進行研究,發現大部分公司智力資本披露是含糊而不精確的,但從智力資本披露情況來看,這些公司已經認識到智力資本披露的重要意義,但披露的質量不是很高。從目前研究來看,并沒有文獻從時間緯度研究智力資本披露的變化。
海爾集團創立于1984年,創立前身只是一家瀕臨倒閉的集體所有制小廠——青島電冰箱總廠。時至2009年,海爾集團成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制造商、中國最具價值品牌集團。海爾集團在全球建立了29個制造基地,8個綜合研發中心,19個海外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5萬人,已發展成為大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海爾集團是唯一一個進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管理決策層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代表,2009年6月,IEC選擇海爾作為全球首個“標準創新實踐基地”。整個海爾集團的發展史圍繞著創新展開。本文就海爾集團2001—2009年智力資本披露情況展開研究。
智力資本指標的構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先前的研究文獻中提取智力資產指標;第二階段,對收集的指標進行歸類,并把專利、版權、商標歸并到智力財產,信息系統和網絡系統歸并為一類,品牌和公司聲譽歸并為一類,教育和培訓歸并為一類。條款內容參照表1。①詳細指標如有需要請聯系作者。指標的權重根據指標出現的頻率來確定,在該研究中結構資本有5項條款,12個指標;關系資本有6項條款,40個指標;人力資本有5項條款,31個指標。

表1 智力資本條款
智力資本披露質量的研究中,選擇分析單元至關重要。智力資本披露表述方式有詞匯、短語、句子、段落和篇章。本文將以句子作為分析單元,句子和短語相比,比較明晰,且可靠程度較高。但也會碰到這樣的情形,選擇的句子單元僅是闡述內容的一部分,因而要進行單元拓展,單元拓展至段落和篇章;或且一個句子包涵多重含義,因而要把句子分解為若干小單元。同時,在閱讀過程中,會發現句子長短不一,語法選擇的差異性,表述風格的多樣化,這些都會影響對句子的信息含量的判斷。
在研究過程中,首先根據智力資本披露的內容進行編碼,并歸并到相應的類別下面。但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分析內容披露的程度,因為沒有法定的公文對每個詞匯表述的水平進行規范,所以對有些單元的分析會存在有爭議的地方。在分析過程中,如果認為作者對單個詞匯表達的意義,沒有同等水平的細節描述,或者含義模糊,或者某些詞匯的出現并沒有相關背景,則認為對此類詞匯的歸類是欠缺誠意的。對于披露條款質量標準,本文在Firer和Williams[22]規范的基礎上略做調整,并分為6個等級,詳細表述如表2所示。

表2 智力資本披露條款質量標準
本文對2001—2009年海爾集團智力資本披露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海爾集團智力資本披露內容逐年增多。但在2007年之前,海爾集團智力資本內容分散在年度報告中,且披露得較少,披露質量也不高。2008年之后隨著社會責任報告的推出,海爾集團許多與智力資本相關的內容在社會責任報告中詳細披露出來,如圖1所示。

圖1 海爾集團智力資本披露指標頻數圖
在研究過程中,本文對智力資本每一條款下的具體指標賦予相等權重,并對各指標得分進行加權匯總。2001—2009年,智力資本條款披露的質量逐年提高,智力資本條款的得分值呈現逐年增長趨勢(見表3所示)。對于結構資本,海爾集團從2001年披露的5個指標,發展到2009年的10個指標;對關系資本,從2001年披露的8個指標,發展到2009年的34個指標;對于人力資本,從2001年披露的3個指標,發展到2009年的31個指標。從2001—2009年,海爾集團一直重視披露內容是結構資本中的公司文化、管理哲學、管理技術和過程,關系資本中的品牌威望、客戶關系和公司聲譽,人力資本中的員工信息(主要是高管信息)、員工教育背景及創新能力。結構資本中的智力財產、信息和網絡系統、關系資本中的商業渠道于2004年、2005年開始逐步得到披露。關系資本中的金融關系、人力資本中的員工信息(高管外的員工信息),隨著2008、2009年社會責任報告的推出才得到披露。

表3 2001—2009年海爾集團智力資本條款打分情況

續表
海爾集團智力資本披露質量逐年提升。這里以結構資本中的管理和技術過程條款為例,該條款下有存貨控制、質量控制及行為評價三個指標。從這三個指標披露情況來看,2007年之前,除2001年披露了質量控制和行為評價兩個指標,2005年對存貨控制這一指標有適當披露,其他年度有關該條款的披露是零星的、間接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相關描述。隨著2008年、2009年社會責任報告的頒布,該條款的三個指標均得到詳細充分的披露,如表4所示。

表4 2001—2009年海爾集團管理技術與過程條款的披露情況
海爾集團的企業文化,一直圍繞著自主創新,并從1984年瀕臨倒閉的小廠發展成為現在中國家電行業的排頭兵。海爾集團智力資本披露情況具備一定代表性,通過對海爾集團2001—2009年智力資本的分析得到如下的啟示:
從海爾集團2001—2009年智力資本披露情況來看,2001—2007年之間,海爾集團智力資本披露質量逐步提升,但提升緩慢,可以看出雖然企業認識到智力資本要素披露的重要性,但總體對披露不夠重視,且沒有系統性。2008年之后,隨著海爾集團社會責任報告的推出,相應的智力資本披露內容增多,但是有些指標年度之間缺乏對比性。智力資本與企業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與社會責任緊密融合,并相輔相成,企業完全可以結合社會責任報告對智力資本做出相應披露,但是應該對報告年度之間的變化和差異給予說明。
研究發現海爾集團智力資本披露中,仍存在陳列的事實與對應的文字陳述有不匹配現象,衡量智力資本披露質量仍存在困難。因此,智力資本披露最好有相應的規范標準,對文字表述的程度進行規范和級別劃分,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必要的文字闡述。進而可以更好地衡量智力資本質量以及加強企業間智力資本披露程度的對比。
智力資本三要素可進一步從現狀、管理及效果三個維度進行披露:公司智力資本的內容是什么?公司如何管理智力資本?公司智力資本產生什么效果?從三維角度對智力資本進行披露,使智力資本的披露更加立體化和透明化,從而可以深入地對企業智力資本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加強企業對智力資本的重視,促進企業智力資本的發展,促進企業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1]Senior,N.W.An Outline of the Science of Political Economy[M].London:George Allen& Unwin Press,1836.
[2]Feiwal,G.R.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of Michal Kalecki:A Study in 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M].Tennesse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75.
[3]Edvinsson,L.Develop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t Skandia[J].Long Range Planning,1997,30(3):366 -373.
[4]Thomas,S.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New York:Currency/Doubleday Press,1999.
[5]Edvinsson,L.,Malone,M.S.IntellectualCapital: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 Power [M].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7.
[6]Roos,J.,Roos,G.,Dragonette,N.C.,Edvinsson,L.Intellectual Capital-Navigating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
[7]紀建悅,劉紅,呂帥.基于二分法的企業智力資本評估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8,(10):172-176.
[8]盧馨,黃順.智力資本驅動企業績效的有效性研究[J].會計研究,2009,(2):68 -73.
[9]Sveiby, K.E.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Managing and MeasuringKnowledge-Based Assets[M].San Franeiseo:Berrett Koehler,1997.
[10]Bontis,N.Assessing Knowledge Assets:A Review of the Model Used to Measure Intellectu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1,3(1):41-60.
[11]Canibano,L., Garcia-Ayuso,M.,Sánchez,P.Accounting for Intangibles: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0,(19):102-130.
[12]Brooking,A.Intellectual Capital:Core Asset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Enterprise [M]. London:International Thompson Business Press,1996.
[13]Joia,L.A.Measuring Intangible Corporate Assets:Linking Business Strategy with Intellectual Capital[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0,1(1):68-80.
[14]Choong,K.K. Intellectual Capital:Definitions,Categorization and Reporting Model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8,9(4):609 -628.
[15]Pagano,U.,Rossi,M.A.,Pagano,U.The Crash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33(4):665 -683.
[16]Bontis,D.N. IntellectualCapitalDisclosure in Canadian Corporations [J].JournalofHuman Resource Costing and Accounting,2003,(1):9 -20.
[17]Abeysekera,I.,Guthrie,J.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nual Reporting Trend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Sri Lanka[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05,16(3):151 -163.
[18]Oliveras,E.,Gowthorpe,C.,Kasperskaya,Y.,Perramon,J.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Spain[J].CorporateCommunication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8,13(2):168 -181.
[19]Campbell, D., Rahman, M.R.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IntellectualCapitalReportingin Marks& Spencer Annual Reports,1978—2008[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10,42(1):56-70.
[20]蔣艷霞,徐程興.高科技上市公司智力資本信息披露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3):76-79.
[21]Yi,A.,Davey,H.Intellectual Capital Disclosure in Chinese(Mainland)Companie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10,11(3):326 -347.
[22]Firer,S.,Williams,S.M.Association between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Singapore Publicly Traded Firms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Disclosures [D].Singapore: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