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寧
(廣東省廣州市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510130)
動脈硬化閉塞癥(ASO)是臨床常見的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動脈內膜粥樣改變,而導致管腔狹窄、閉塞,發生肢體血液循環障礙,甚至出現潰瘍或壞疽,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的局部表現。此病屬傳統醫學“脈痹、脫疽”范疇。脈復生是廣州市中醫醫院脈管炎科應用40余年的中草藥水制劑,具有安全可靠、易于患者長時間服用的優點。筆者運用脈復生合劑,對ASO一期,二期,三期Ⅰ級和三期Ⅱ級的患者60例進行研究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1999年10月全國第五屆中西醫結合治療周圍血管疾病學術會議(青島)討論修訂的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標準及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1995年10月制定的分期標準[1]。
1.2 一般資料 選擇符合標準的廣州市中醫醫院脈管炎科2009年10月~2011年4月住院ASO一期,二期,三期Ⅰ級和三期Ⅱ級的患者共120例,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60例,男40例,女20例。對照組60例,男38例,女22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及各項檢測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出現創口者采用研制本科生肌膏換藥,蠶食法逐步清除壞死組織。對照組給予常規抗感染、控制血壓、降糖、抗凝、改善循環、支持療法等基礎治療。治療組在基礎治療上加以脈復生口服。每日2次,每次50 mL。15 d為1個療程,進行為期4個療程治療。
2.2 觀察指標
2.2.1 癥狀、體征觀察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主要臨床癥狀與體征的變化,根據《周圍血管疾病中西醫診療學》[2]及臨床實際經驗制定評分標準,肢體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從0至10分為十一級,疼痛指數:0~10分。對間歇性跛行、肢體疼痛、麻木感、冷感、肢體皮色、皮溫等進行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后癥狀比較采用尼莫地平法,進行數據處理。臨床療效指數計算公式:M=[(療前主癥總積分一療后主癥總積分)/療前主癥總積分]×100%。
2.2.2 實驗室觀察指標及方法 所有病例于治療前后各采血1次,早晨7~8時抽取空腹血,測定血液流變學,綜合比較2組之間的差異。血液流變學在本院化驗室檢測。
2.2.3 踝/肱指數(ABI)測定 踝肱/指數測定=踝部血壓/上臂血壓。正常比值:1.0~1.4;輕度供血不足:<0.9;中度供血不足:0.5~0.7跛行;重度供血不足:0.3~0.5靜息痛;極重度供血不足:<0.3足壞死。
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結果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1995年制定的療效判定標準[1]。結合臨床療效指數,設立以下評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創面完全愈合,肢體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明顯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維持1500 m以上無不適者。M≥90%;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創面接近愈合,肢體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有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維持500 m以上無不適者。70%≤M<90%;有 效:臨床癥狀減輕,創面縮小,肢體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有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維持300 m左右。30%≤M<70%;無 效:經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病情繼續發展,乃至截肢。M≤30%。
3.2 治療結果
3.2.1 2 組總體療效 經治療后,脈復生治療組治愈20例,顯效32例,有效5例,無效3例,顯效率為53.33%,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治愈13例,顯效25例,有效14例,無效8例,顯效率為40%,總有效率為85%,經統計學處理,2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總體療效比較
3.2.2 2 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和體征療效比較 治療前2組間歇性跛行,肢體疼痛、麻木感、肢體冷感、肢體皮色、肢體皮溫等癥狀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組治療前后間歇性跛行,肢體疼痛、麻木感、肢體皮色、肢體皮溫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后,2組各臨床癥狀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說明治療組在改善患者下肢間歇性跛行等癥狀上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x±s)
3.2.3 2 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2組患者在服用藥物治療前1天采集空腹血,檢測治療前的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和血漿比黏度。服用藥物治療2個月后,采集空腹血,檢測上述血液流變學指標。通過統計學分析,進行組內各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和組間比較,通過比較判斷各組藥物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大小。本研究檢測的60例服用脈復生后的ASO患者,血液流變學多數指標明顯下降(P<0.05~0.01),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x±s)
3.2.4 2 組治療前后雙側踝肱/指數(ABI)測定比較 治療前,2組踝肱指數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相比踝/肱指數均有顯著差異(P<0.01);治療后,2組踝肱/指數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對踝肱/指數(ABI)的影響比較(-x±s)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在祖國醫學中屬于“脫疽”,“痹證”范疇。在《靈樞· 癰疽》中云:“發于足趾,名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弊鎳t學認為中老年人臟腑日漸虛衰,脾失健運,氣血運化失常,體內脂質代謝失常,痰濕脂濁淤積脈絡而成動脈硬化閉塞癥。
現代醫學則認為,ASO的發病機理是由于血液成分的異常和血管壁本身功能的改變等多種因素互相影響而形成粥樣斑塊,引起動脈硬化(AS)。AS發生發展又是動脈壁連續不斷的損傷和修復的復雜過程。最后形成一種纖維-脂質斑塊的復合病變。這一病變繼續發展,引起動脈腔狹窄和閉塞,而導致 ASO[3]。
本科經40余年治療動脈硬化閉塞癥經驗,認為ASO是由于腎精陰血虧虛,復感風寒濕之邪,造成氣血凝滯,經絡阻遏而發病,寒濕邪氣與血瘀郁久化熱成毒,毒熱蘊于經絡發為脫疽。故本病是腎精陰血虧虛為本,風寒濕邪與血瘀阻絡,久郁成毒,毒熱內蘊為標的虛實夾雜,寒熱夾雜證。治療當以標本同治,治予滋腎養血,祛風濕活絡及清熱解毒活血。其典型方為脈復生。
脈復生為本科的保密處方,其中很多藥物為嶺南中草藥。主要藥物組成:牛大力、熟地、白花蛇舌草、雞血藤、歸尾、川牛膝等。牛大力,又名山蓮藕(《陸川本草》),扒山虎(《嶺南采藥錄》),地藕(《南寧市藥物志》),甘,寒,《生草藥性備要》:壯筋骨,解熱毒,理內傷,治跌打,浸酒滋腎。雞血藤,苦、微甘、溫。功效行血補血,舒筋活絡。兩藥重用為君藥,具滋腎強筋骨,養血行血,解毒活血,舒筋活絡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牛大力對小鼠T淋巴細胞增殖有雙向調節作用,免疫調節作用及對小鼠B淋巴細胞分泌特異性抗體、T淋巴細胞產生IL-2有免疫調節作用[4]。脈復生中的白花蛇舌草,甘寒味苦,具清熱解毒、消癰、抗癌,消腫止痛等功效?,F代藥理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免疫調節、抗腫瘤、抗菌、抗氧化的作用[5]。
觀察結果表明,脈復生治療組治愈20例,顯效32例,有效5例,無效3例,顯效率53.33%,總有效率95%;對照組治愈13例,顯效25例,有效14例,無效8例,顯效率40%,總有效率85%,經統計學處理,2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通過本次觀察結果表明,脈復生治療組治療前、后間歇性跛行,肢體疼痛、麻木感、肢體皮色、肢體皮溫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后,2組各臨床癥狀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說明脈復生治療組在改善患者下肢間歇性跛行、疼痛感、麻木感等癥狀上優于對照組。
通過踝/肱指數的檢測,發現脈復生治療后,治療組治療前、后相比踝/肱指數均有差異(P<0.01),踝/肱指數增加,說明患肢血液循環明顯改善。這也是上述臨床療效觀察到的結果。證實脈復生能增加肢體血流量,改善下肢的血流狀態。
ASO的發病與血液流變學異常有密切關系。ASO的發病原因雖然至今還未完全明了,但根據臨床觀察及文獻報道[6],認為ASO的發生與血液流變性異常有密切關系。血液黏度直接影響血液流動性,黏度越高流動性越小,血液在管道內流動阻力越大。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增加,除引起血漿黏度增加外,還可作為紅細胞之間的橋連大分子,從而引起紅細胞聚集性增加[7]。血液的高黏、高聚、高凝又可加重肢體的缺血、缺氧,乃至肢體壞死、潰爛。本研究檢測的60例服用脈復生后的ASO患者,血液流變學多數指標明顯下降(P<0.05~0.01),尤其使全血比低切黏度、全血還原高切黏度顯著下降(P<0.01)。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說明脈復生能較好地降低血液黏度,從而改善血液流變學,促進肢體血運改善。具有很好防治ASO作用。
[1]崔公讓,譚鴻雁 .動脈硬化閉塞癥[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137~153.
[2]陳柏楠,侯玉芬,周濤 .周圍血管疾病中西醫診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63~264.
[3]侯玉芳,陳柏楠,周濤,等 .榮合劑治療肢體動脈硬化性閉塞癥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1999,5(2):72.
[4]呂世靜 .牛大力對抗體及IL-2產生的影響[J].上海免疫學雜志,1997,11(1):56.
[5]侯桂蘭,蘆柏震,王春雷 .白花蛇舌草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運用[J].海峽藥學,2010,22(3):78~81.
[6]賴堯基,朱玉蘭,戴榮金 .動脈硬化癥合并痛風的血液流變學變化[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1996,1(1):24~25.
[7]尚德俊,王嘉桔,王書桂 .中西醫結合實用周圍血管疾病學[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199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