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有義
擠壓傷在礦山事故中呈多發態勢,多以下肢小腿擠壓為常見[1],小腿區域皮膚組織薄,血管少、血運差,開放傷后易造成肌腱與骨的外露形成嚴重污染[2],一旦感染后可使創面加大、加深而不易愈合,是慢性骨髓炎發生的主要原因,影響骨與關節活動和功能[3]。因此,如何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成為廣大臨床工作者的科研課題。國外實驗證實[4],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種可以處理小腿復雜創面和引流創面深部積液的新技術,相對于其他臨床常見的各種引流術,VSD技術具有先進性進展。VSD它是一種通透性的透明敷料,聚安脂為其主要成分,具有分子閥門作用,采用中心負壓源進行吸引工作[5]。我院對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50例此類患者進行此項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急診外科收治的小腿創傷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其中男79例、女21例、年齡18~53歲,平均(24±3)歲、MESS評分(4±1.5);按Gustilo分級Ⅰ級35例、Ⅱ級35例、Ⅲ級30例;受傷時間1~3 h、平均(2.4±0.2)h。單肢擠壓傷40例、雙肢擠壓傷60例,均有面積不同皮膚缺損,平均(24±0.67)cm2、均為Ⅱ度以上污染,深度均Ⅱ級以上、合并骨折40例,排除以往有糖尿病、動脈硬化癥病史患者并排除合并臟器受損情況。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及手術證實,具有完整病歷資料,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小腿部皮膚軟組織缺損采用一期徹底清創、沖洗,止血、軟組織覆蓋,換藥,抗炎等治療。待二期帶肉芽組織新鮮后并無感染征象,則行小腿轉移皮瓣或植皮修復創面,使其愈合。
1.2.2 觀察組采用VSD技術:在徹底清創后,創面周圍正常皮膚用生理鹽水擦拭干凈,用酒精紗布擦拭后晾干,剪裁超過創面0.5~1.0 cm的VSD材料(武漢維斯第醫用有限公司),與創面正常皮膚縫合,創面如較深,將VSD其材料填充,消滅死腔,用系膜法封閉、密封引流管出創面邊緣,接負壓管,開放閥門,負壓維持在(20.0~26.7)kap,造成創口收縮,負壓引流8~10 d,常規應用抗生素,創面肉芽新鮮,無滲出后可行二期修復手術。
1.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準確測量創面大小、深度、取創面0.5 cm2大小組織,通過免疫組化進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測定。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使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s,%)
注:治療前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后 組織缺損面積(cm2) 損傷深度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pg/ml)表皮生長因子(pg/ml)對照組 50 治療前24±0.6 2±0.5 200±15 400±20治療后 15±1 1±0.1 340±25 600±12觀察組 50 治療前 22±2.3 2±0.6 210±6 411±10治療后6±1 1±0.1 400±8 800±12
小腿外傷后創面損傷的關鍵是表皮及肌肉組織受損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傷后,受損處毛細血管廣泛戳傷,大多數有破裂出血,發生局部栓塞[6],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強,血漿從血管內部滲出到組織間隙中,使創面周圍組織迅速水腫,紅斑、水皰、發涼、發紺,甚至壞死[7]。組織壓力增高后,淋巴與靜脈回流阻力增加,進而使毛細血管內壓力增高、滲出增加,進一步加大小腿軟組織創面組織壞死及感染[8],由于小腿解剖特點,其血運較差就給臨床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常給患者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9]。封閉負壓吸引(VSD)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德國創傷外科醫院專家研制,在我國創傷領域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10]。VSD系統是由醫用泡沫、引流管、半透性分子閥、生物粘貼薄膜以負壓源組成。它的優點在于高效引流,去除了創面細菌培養基和受損組織產生的毒性產物,使毒性產物不進入機體造成重吸收[11]。外部細菌不能透膜進入創面,同時還保證汗液正常透出并將開放變為閉合性創面。它還解決了局部的血液循環,刺激組織再生。減少抗生素的應用,有效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缺損面積、損傷深度、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t=4.56、t=4.62、t=4.45、t=5.41,P均<0.05)、創面感染率(χ2=4.21,P<0.05)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但應用其技術的適應證為軟組織缺損;開放性損傷等,其禁忌證為創面活動出血。VSD治療中應注意要選用抗生素進行系統治療,持續負壓,避免貼膜下滲液淤積而加重感染[12]。臨床上嚴格掌握適應證,注意操作,就會收到良好效果,減少患者二次或多次手術帶來的經濟負擔及痛苦,值得礦區各級醫院創傷外科臨床推廣。
[1]裘華德,宋九宏.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1.
[2]許蕊風.實用骨科護理技術.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40-41.
[3]趙東華,劉興炎,葛寶豐,等.負壓封閉引流聯合灌洗治療感染軟組織火器傷早期療效的初步實驗觀察.創傷外科雜志,2011,13(4):340-343.
[4]袁曉妮,李傳瓊,鄭金紅.應用VSD結合肌皮瓣轉移術修復深度壓瘡的護理.現代護理,2007,13(23):2167-2168.
[5]張一,田曉濱,韓偉,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四肢開放性骨折并皮膚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貴州醫藥,2008,32(12):9.
[6]謝永春,謝永斌.VSD技術治療骨科嚴重開放性損傷的護理.寧夏醫學雜志,2010,32(7):62.
[7]倪花,周水鑫.負壓封閉引流(VSD)治療四肢開放性損傷的.中國醫學創新,2009,6(29):69.
[8]孫金堂,魏見偉.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皮膚軟組織缺損并感染的療效觀察.中國醫藥導刊,2010,12(10):27.
[9]杜永秀,袁曉妮,朱靜,等.下肢開放性損傷患者沖洗加負壓封閉引流的效果觀察.護理學報,2010,17(3):18.
[10]譚延斌,李抗.負壓治療技術在急慢性骨感染中的應用.中華外科雜志,2008,6(11):1.
[11]吳茂青,楊杰山.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面中的應用概述.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6):123.
[12]林陽,陳安民,李鋒.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四肢皮膚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09,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