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是臨床醫療及護理工作的難題之一。據統計,美國每年有超過100萬壓瘡病例,在中國也一直是受到臨床工作者普遍關注的醫療及護理問題。一旦發生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而且Ⅲ期壓瘡常經久不愈,出現嚴重感染、全身衰竭甚至危及病人生命[1]。壓瘡的發生除了加重病人的病情和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病人及衛生機構的經濟負擔,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本實驗通過在大鼠Ⅲ期壓瘡模型上使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 子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來觀察rhEGF對Ⅲ期壓瘡潰瘍的療效,為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
1.1.1 實驗動物 健康成年SD大鼠32只,雄性,體重200g~300g,購自浙江大學實驗動物中心。
1.1.2 試劑與材料 圓片形磁鐵(直徑25mm,厚3mm)和圓環形鐵片(外徑25 mm,內徑8mm,厚1mm)。經測量磁片表面的磁通量約為1 500高斯。所有鐵片在移植前均高壓滅菌并溫箱(70℃,2h)烤干。磁通量的選擇是根據誘導潰瘍的流體靜力壓推導出來的,研究表明,當外加壓力超過局部毛細血管的壓力12mmHg(1mmHg=0.133kPa)~32 mmHg時,就可誘導潰瘍,而外加壓力為50mmHg左右最合適[2]。rhEGF(商品名:金因肽,每支3×104U,深圳市華生元基因工程發展有限公司生產);滅菌凡士林紗布(華北德威醫用敷料有限公司生產,規格10cm×20cm)。
1.2.1 大鼠Ⅲ期壓瘡動物模型的建立 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體重200g~300g,分籠喂養,房間溫度保持在24℃左右。濕度保持在50%左右,明暗周期12h,自由飲水和進食,適應性飼養1周。實驗前8h禁食和禁水,實驗當日稱體重,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在其背部正中線做一深至筋膜的切口,鈍性分離,將磁片(直徑1 3mm、厚2mm、表面磁通量達1500高斯)植入背部皮下,體外采用磁鐵間歇性施加壓力。外源磁片與體內移植磁片相互產生吸引,從而對皮膚產生壓力,造成局部皮膚缺血,每次缺血2h后,再將外源磁片拿下,讓局部血流恢復30min,如此進行一個循環。每只大鼠每日進行3個連續的循環,連續進行4 d。以皮膚變黑、變硬及針刺不出血作為判斷Ⅲ期壓瘡的標準[3]。期間每只大鼠單籠飼養,自由飲水與進食,切口噴灑抗生素溶液預防感染。
1.2.2 實驗動物分組 將動物模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6只。
1.2.3 治療方法 兩組大鼠單籠喂養,換藥時均先用1%碘伏清創,再以無菌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創面,實驗組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溶液均勻噴灑創面,每次400U/cm2;對照組用無菌生理鹽水均勻噴灑創面,兩組均采用滅菌凡士林紗布外敷,外加無菌紗布包扎固定。每天換藥1次,觀察潰瘍面愈合情況。
1.2.4 潰瘍愈合時間及愈合率的觀察
在壓瘡成模當天及治療后的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用數碼相機拍下缺損,記錄愈合時間(每只鼠潰瘍面積愈合一半需要的時間)及愈合面積(原始潰瘍面積-剩余未愈合的面積),計算潰瘍愈合率(潰瘍愈合率=潰瘍愈合面積/原潰瘍面積)。分別于治療后的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取創緣組織,經10%甲醛固定后進行蘇木精伊紅(HE)染色,觀察創面肉芽組織生長及再上皮化,評價創面愈合效果。
1.2.5 統計學分析 所有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t檢驗。
2.1 創面大體觀察和組織學觀察 實驗組大鼠創面滲出液較少,肉芽組織生長迅速,色澤鮮艷,呈淡紅色,切割后出血明顯。傷后第3天創面已明顯收縮,第14天已基本愈合。對照組創面愈合相對緩慢,肉芽生長相對遲緩,色澤稍暗,傷后第7天僅愈合近半,第14天仍有部分未愈。HE染色切片,實驗組創面早中期成纖維細胞、炎癥細胞及毛細血管數量明顯多于對照組,所有動物創面均未見明顯滲出和感染跡象。
2.2 兩組創面動態愈合率及愈合時間比較(見表1、表2)
國內外大量研究已經證明,生長因子在細胞增殖、分化、組織修復和潰瘍愈合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上皮細胞的再生是潰瘍創面愈合的基本條件[4-7]。生長因子是一類具有促進細胞增殖分化及傷口血管化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質,對創傷修復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是由53個氨基酸組成的相對分子量為6 045的小分子多肽。rhEGF可促進皮膚與黏膜創面組織修復過程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羥脯氨酸的合成,加速創面肉芽組織生成和上皮細胞增殖,從而縮短創面的愈合時間。濕性環境愈合理論指出,在敷料與創面之間造成濕潤環境可促進傷口愈合。大量研究證實,干燥可加重組織細胞損傷,濕潤有利于創面修復[8]。金因肽有rhEGF的活性成分,輔以10%的甘油和甘露醇為保護劑,對創面有較好的濕潤作用。凡士林紗布覆蓋于創面上,具有抗感染、保濕作用,可延長rhEGF作用時間,減少換藥次數。但應注意:創面用碘伏消毒后,須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后再用藥,因乙醇、碘酊會使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ECF)變性而活性減低;創面感染時應加用抗生素;對于存在膿液及壞死組織的創面,必須徹底清創,以便使創面與藥物很好接觸。
表1 兩組潰瘍創面動態愈合率比較(±s)%

表1 兩組潰瘍創面動態愈合率比較(±s)%
組別 只數 第3天 第7天 第10天 第14天實驗組 16 47.23±28.42 70.16±22.34 82.34±23.41 98.53±12.36對照組 16 33.58±26.36 48.37±26.40 67.76±25.12 88.45±13.26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潰瘍創面愈合時間比較(±s) d

表2 兩組潰瘍創面愈合時間比較(±s) d
組別 只數 愈合時間實驗組16 3.52±2.34對照組 16 7.41±3.86注:P<0.05。
本次實驗研究結果表明,rhEGF可促進Ⅲ期壓瘡潰瘍面肉芽組織的形成和再上皮化,明顯縮短潰瘍愈合時間,加快潰瘍面積縮小速度,促進潰瘍愈合,從而為今后臨床應用rhEGF治療Ⅲ期壓瘡提供了實驗依據。
[1] 劉光維.壓瘡防治進展[J].護理研究,2005,19(10B):2082-2084.
[2] Peirce SM,Skalak TC,Rodeheaver GT.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chronic pressure ulcer formation:A skin model in the rat[J].Wound Rep Reg,2000,8:68-76.
[3] Russell RR,Alan CS,Jon EM,etal.A novel murine model of cyclical cutaneous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J Surgl Res,2004,116:172-180.
[4] 付小兵.生長因子促(抑)創傷修復的臨床應用與展望[J].中華創傷雜志,1998,14(6):365.
[5] Takamiya M,Saigusa K,Aoke Y.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 or and vascular endo 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for age determination of cutaneous wounds[J].Am J Forensic Meal Pathol,2002,23(3):264-267.
[6] Masaki I,Yonemitsu Y,Yamashita A,etal.Angiogenic gene therapy for experimental critical limb ischemia:Acceleration of limb loss by over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but not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2[J].Circ Res,2002,90:966-973.
[7] Raja,Sivamani K,Garcia MS,etal.Wound reepithelialization:Modulating keratinocyte migration in wound healing[J].Front Biosci,2007,12(3):2849-2868.
[8] 李亞潔,蔡文智,王秀嵐.密閉性敷料的研究和展望[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