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勝亮
[關鍵詞]民生新聞;報道;受歡迎
民生新聞在繼承“民生、民本”價值理念同時,提升新聞“公共價值本位”,日漸突破發展前期的淺薄性和表象性,引入公共新聞理念和深度報道,注重社會責任和主流價值觀導向。圍繞“醫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分配”五大民生領域的攻堅改革進行報道,從民生問題入手,將日常現象上升到公共價值層面,把握國計與民生的關聯點,構建公共話語平臺。對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醫療改革、養老保險、城市開發強拆、住房保障、中小學校車等問題的高度關注都體現了民生新聞公民意識的上升。
幾年來,鶴崗地方電視臺的“百姓百事”欄目,深受觀眾的歡迎,收視率比較高。現細分析其受歡迎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不能忽略:
一、它的定位恰到好處
區域性電視欄目是區域性電視媒體采訪、制作、播出的欄目。所謂區域性電視媒體是相對全域覆蓋的衛星電視媒體而言,主要包括省級電視媒體、地市級電視媒體、縣級電視媒體。區域性電視媒體位于媒體生態的低端,在當前的體制框架下,行政級別越低的區域性媒體,其市場范圍越小生存發展的壓力越大,因而定位的選擇越重要。
“百姓百事”就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它之所以受歡迎,更重要的是題材來源于普通百姓,“故事”就在群眾身邊。節目定位于新聞欄目,主題定位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服務于群眾。在采訪中,堅持“三貼近”的原則,以群眾的生活為出發點,以群眾的意志為主旋律。關心群眾的疾苦,反映群眾呼聲,對群眾敏感、熱點的話題進行深入的報道。解剖事理,切中要害,敢于直言,堅持真理,以真實的情感進行描述。所以使觀眾倍感親切、生動。
二、它的取材空間廣闊
在當今的現代化社會里,由于高樓的不斷增多,各種精神壓力的不斷增大等不利因素影響,阻礙了人際交往。人們因此更渴望交流,渴望了解不同地區、不同境況的人們,他們是如何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另外,群眾遇到高興的事、新鮮的事、不好理解的事、困難的事;要展示自我、宣傳好人好事、能人奇事;要尋求支持,解決問題。“百姓百事”則補充了這一塊的不足,它利用電視直觀、聲畫并茂的特點,用最真實、細致的鏡頭展現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用最自然、平實的語言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給人以質樸的真情實感。記者常有一個共同的苦惱:上新欄目,開頭都干地比較不錯,可到后來選題卻成了大問題,越來越不好干。而“百姓百事”卻沒有這些難處,“老百姓是那無邊的海”,取材空間廣闊。廣泛的題材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節目的質量,而且還使它的每一期節目都有了新的概念、新的感覺。如:被采訪的“主角”多數是“小人物”,但每個人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點,所以沒有雷同之感。他們有的新奇、有的有趣、有的充滿真情、有的充滿活力,令人百看不厭。
三、它意識的接近性和內容的平民化
傳播學研究表明:“受眾最關心的莫過于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百姓百事”之所以受歡迎,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地區特色上下了功夫,節目針對各地區群眾關心的問題做了文章,盡量在意識上接近群眾,同時加以一些理性的引導,使觀眾得到高層次的享受。平民化的內容雖然看起來沒那么轟轟烈烈,但它耐人尋味。平民化不僅僅是帶來感觀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啟發人們對理性的思考。這就使它的品位遠遠在有些“新聞”之上,也就難怪那一個個“小人物”為什么讓人牽腸掛肚。平民意識將“百姓百事”的編導、觀眾以及采訪對象歸屬于平民這個群體,每一個傳者、受者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貴族,而是“平民”中的一員。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價值判斷將人納入“老百姓”之中,使之成為其中的一員。“同樣的感受給我們帶來了同樣的渴望”。“百姓百事”為老百姓提供了展示平民生活和平民感情的場所,使觀眾有意識地接受老百姓的“生活” 使社會更和諧、更充滿人情味、更充滿平民賴以生存的生活哲理。我們同時把鏡頭對準群眾的真實生活,幫助群眾解決大量的生活問題。如:在冬季設置的“取暖曝光專欄”我們接到群眾的“熱線”后,立即派專人專車,趕赴現場,不帶目的,絕不收兵。為此,為臺里贏得了收視率,同時,也贏得了榮譽。錦旗和感謝信紛至沓來。
四、它的拍攝方式過程化語言平民化
“過程”的表現顧名思義,就是要求報道者手中的攝像機要像“目擊者”、“參與者”一樣,記錄下場面運動的連續過程。取材方式的過程化符合當代紀實美學的原則,也是“百姓故事”表現手段之一。新聞節目的魅力在于其結果的不可預知性,如果帶著某種主題去拍攝,其結果往往表現的不是被拍攝的對象,而是自己,即不可避免地把拍攝對象當成自己的主觀符合。捕捉有意味的“過程”比簡單地陳述一個“終點”往往要難辦得多,它除了需要取材者的自覺意識和現場智慧,還需要大量的調查和挖掘。
采用了過程的跟拍,使觀眾如身臨其境,讓觀眾的參與心理,在事件發展的自然流程中得到一定的滿足,并從樸實的過程記錄中獲得一種享受。這正是揭示“過程”所折射的紀實美,也是大多數人所具有的共同的審美意識的體現,是觀眾歡迎“百姓百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聞報道形式因內容而定,而同樣的內容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作為普通群眾,他們希望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語言等諸多方面都貼近他們的生活。既然在形式上能讓群眾喜聞樂見,那么,在語言上更要通俗易懂,要有地方的特點,讓人感到親切自然。特別是同期聲的大量使用,更讓人感到真實、可信、感人。也顯示出對生活和觀眾的尊重。
在“百姓百事”節目創辦以來,先后收到各界群眾送來的錦旗30余面,各類表揚信幾十封,得到了地方市委、市政府和各個企事業單位的認可。總之,只要大膽實踐、努力學習、勇于創新,“百姓百事”的前景會更好,更受觀眾的青睞。□
(編輯/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