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筱毅
內外結合,改變學生“被運動”狀態
□江筱毅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目前全國中小學學生因缺乏體育運動導致運動素質不佳的心理因素并提出解決途徑。
學校體育;運動素質;自發性動機
2011年10月24日,下午,一場在北京某小學舉行的中俄小學生足球賽,我方足球隊0∶15慘敗于俄羅斯小學生隊,賽果震驚全國,中國學校體育迅速被推到風口浪尖,當代中小學生身體運動素質狀況再次牽動著億萬中國人民的心。
學生身體運動素質發育狀況受遺傳、營養、體育鍛煉、生活作息等多種因素影響,但要具備良好的運動素質,積極的體育鍛煉是絕不可少的。
2006年8月19日,國家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楊貴仁在“首屆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論壇”透露,1984年至2004年間,國家教育部、衛生部、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分別組織了四次全國多民族的大規模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每次有將近40萬學生參與,調研結果表明,此20年間我國學生雖然身高和體重增加了不少,但耐力、爆發力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等指標繼續呈下降趨勢,而超重及肥胖的檢出率也呈上持續升趨勢。
2008 至2009 年間,筆者曾以本市城區幾所小學的畢業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學校體育對學生體質發展影響”專題調查研究。調查發現,一所學校(以下簡稱A校)的學生與其他幾所學校的學生相比,無論從身高體重比例還是從綜合運動素質上均有明顯優勢。進一步調查研究發現,這幾所學校的畢業班每周所上的體育課節數相同,而且均由學校體育骨干教師任課,學校上下課、課間操等學生作息時間安排基本一致,每周開展體育大課間的活動次數也相同。最后發現,A校學生與其他幾所學校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情況上最大的差異之處在于學生的課外自主活動情況。A校學生教室與學校體育活動場地之間路程較短,校內外體育活動場地資源比其他幾所學校略為豐富,A校的學生無論是否處在畢業階段,只要有課外活動時間,不管外面太陽多曬、溫度多高,校內的籃球場、足球場和體育天地的器械區總是爆滿的,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很高,而其他幾所學校則少有畢業班的學生像A校學生那么積極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體育活動。
從這個專題調查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程度是體育因素中影響學生運動素質發展差異的關鍵因素。
為更好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2002年7月4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印發教體藝(2002)12號文件,就貫徹執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及《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實施辦法》發出通知(以下簡稱《標準》)。2004年,國家開始組織各地中小學上報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對上報數據進行監控分析。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來指導學校體育工作。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國家政府機構這些年來為了提高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所做的一系列動作: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標準》實施、中央七號文……2006年至今,在全國上下各級教育、體育部門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理想了嗎?
在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這一問題上,國家各級教育部門花了大力氣,雖有成效,但收效卻仍然不理想。事倍功半,原因何在?不難看出,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讓學生從小打造一個強健的體魄,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學校無不為此著急,但學生有為此事著急過,有為此事在意過嗎?沒有!我們一直以來的著急只是一廂情愿!
強扭的瓜不甜,學生對于提高自身體質健康水平沒有危機感,沒有責任感,沒有緊迫感,沒有自覺參與體育鍛煉意識習慣,我們的體育課上得再足再精彩,國家印發的指導文件再具體、再多,也改變不了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因缺乏體育鍛煉而體質不佳的現狀。
動機是推動個體行動的內在動力,是個體之所以有某一行為的根本原因。體育運動動機就是促使行為主體者進行體育運動的內在動力。人的活動動機可以分為自發性動機和非自發性動機兩大類。自發性動機是行動者在不受外來壓力影響下完全由于自身意愿需要而自然產生的行動動機,由個體的內在需要和外部誘因引發,通常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產生,其特點是動機產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由自發性動機引發的行動行為者往往容易對行動產生積極投入的活動態度;非自發性動機則是行動者在外力影響或牽制下順應外力作用而產生的行動動機,其特點是動機產生的非自主性與被動性,由非自發性動機引發的行動通常帶會使行動者產生消極應對情緒。
顯而易見,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己到運動場參與打籃球、踢足球等活動由自發性體育運動動機引發。學生參與課間操、體育大課間等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時所帶的活動動機屬于非自發性體育運動動機。因此,學生在參與學校組織安排的體育活動時容易產生消極、被動的活動情緒,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被運動”。要改變學生的“被運動”狀態,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在需要
需要是個體因缺乏某種東西而力求獲得滿足時引起的內部緊張狀態和不舒服感,是促使個體進行某一活動的原始動力,是產生動機的心理基礎。體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體育活動需要是一種“缺乏感”體驗,以力求能參與體育活動的意向、愿望等形式表現出來,最終成為推動人主動進行體育活動的動力。[1]
體育有著增進健康、促進生長發育、塑身美體、宣泄情感、建立友誼、展示自我等多種多樣能滿足學生生活需要的價值功能,學校體育工作者應多了解不同年齡學生的需要,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體育活動對應的功能價值,巧妙地在學生的需要與體育的功能價值之間架設橋梁,激發學生的體育活動內在需要。例如針對部分初中女生愛美、希望能有一副修長苗條好身材的心理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講講某明星如何通過每天做什么運動塑造出健美好身材的事例,增加學生對體育塑身美體功能的認識,相信一定能讓不少愛美的學生認識到自己堅持參與體育活動的內在需要。
(二)豐富吸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外部誘因
體育參與的誘因泛指能激起個體體育參與行為的外部原因,它是能引起個體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并能滿足個體需求的外在刺激。這些刺激包括物質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統稱為環境因素。導致體育參與行為的動機可由需要誘發,也可由環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交互影響的結果。[1]
可以引起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環境因素有很多,校園里最常見的有兩種:漂亮的體育場地器材、教師或同學的表揚與贊許。某些學校把籃球場、健身活動區設在學生每天進校經過的路邊,是很高明的做法。這樣可以讓學生一進校園就看到這些漂亮的體育場地器材,在外部誘因的作用下產生體育活動動機,情不自禁地跑過去玩起來。此外,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體育活動的表現經常給予表揚和鼓勵也是能有效引起學生產生體育活動動機的誘因之一。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當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行為給予鼓勵時,學生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都得到滿足,慢慢地在學生的潛意識里就會把體育與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聯系起來,在潛意識里建立起“體育—尊重—自我實現需要滿足”條件反射。在內需力量的驅使下,潛意識里建立有“體育—尊重—自我實現需要滿足”條件反射的學生會對參與體育活動產生強烈欲望與行為動機。
[1]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0-86.
[1]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心理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富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