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高職院校責任教育健康發展的根本指針。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研究高職院校責任教育,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高職大學生特點等方面把握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特點,以便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成效地對高職大學生進行責任教育。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特點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一種新的類型教育,取得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高職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加強責任教育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研究高職院校責任教育,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責任和責任教育,還要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高職大學生特點等方面把握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特點,以便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成效地對高職大學生進行責任教育。
一、責任教育闡述
高等職業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育人,即培養學生如何做人,而做人的核心就是對自己責任的擔當。由此,責任是任何教育都不能忽視和回避的重要課題。那何為責任呢?從廣義上看,責任與義務、職責等同義,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責任一般有三層含義:(1)使人擔當起某種職務和職責;(2)謂分內應做的事;(3)做不好分內應做的事,因而應該承擔的過失。責任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是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等許多學科的共同研究對象,相應就有政治責任、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等多種類別。從狹義來看,責任更多的與道德相聯系。從高職院校責任教育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角度出發,本文研究的責任是指狹義的道德責任即個體自覺自愿地承擔的分內應該做的事。從責任對象看,責任包括對自己的責任,對父母的責任,對他人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和對自然的責任。從責任的具體內容看,責任包括生命責任,誠信責任、職業責任等。
學校責任教育就是對學生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責任知識灌輸,培養學生責任意識,提高學生責任能力和引導學生履行自己職責的教育過程。通過責任教育,提高學生的責任認知,激發學生的責任情感,培養學生的責任意志和信念,提高學生的責任能力,使學生養成自覺的責任行為。學校責任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使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學會負責任地生活。使學生學會負責,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科學發展觀與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關系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而高職院校加強責任教育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1、高職院校責任教育培養目標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這一本質要求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就是要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身心的健康發展、智育的發展、精神價值的科學追求、情感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其中責任人格和責任品質是人格完善的關鍵要素,是全面發展的內涵之一。因而高職院校責任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人格和責任品質與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是一致的,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的具體內容之一。
2、高職院校責任教育本身的健康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踐科學發展觀。目前高職院校的責任教育不僅未受到重視,還存在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和缺少教育合力的問題。高職院校責任教育亟需新的理論為指導,要轉變觀念和加強改革。高職院校責任教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僅責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要體現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為本,責任教育的方法要符合高職大學生的特點要求,而且責任教育的途徑也要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協調性的要求,以增強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實效性。
三、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特點
科學發展觀為高職院校的改革和發展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指明了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方向,也賦予了高職院校責任教育新的特點。
1、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人本性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高職院校責任教育過程要蘊含人本性。第一,轉變德育工作觀念,彰顯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人性化。高職大學生普遍帶有較強的失敗感和失落感,自卑心理嚴重。因此,責任教育要彰顯人性化,要以情感人,加強情感教育,要熱愛、尊重、和關心學生。第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加強自我責任教育。責任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學生能自覺、主動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在責任教育中我們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自我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意識,廣泛開展責任教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2、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職業性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特征,其以培養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就當前市場用人情況而言,一個突出的、嚴峻的現實卻是企業招聘不到適合崗位要求的一線高級技術人才,更留不住此類人才。科學發展觀要求高職責任教育應關注社會現實和學生實際情況,始終把握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培養大學生提出的新要求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高職院校責任教育要體現職業性,要加強學生職業責任感教育,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忠誠度,提升學生的職業責任意識和承擔職業責任的理性自覺。
3、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協調性
高職院校責任教育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協調發展。責任教育是育人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高職學院需集全校之力,開展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三育人”模式,營造全員育人、全課程育人、全活動育人的合力育人氛圍。將責任教育滲透于各學科教學活動和各類校園活動中。同時,高職教育突出實訓環節、強調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校內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中,更決定了高職院校責任教育具有協調性的特點。高職院校責任教育不僅要發動校內全體教師對學生加強責任教育,更要聯合、協調校外實訓基地的培訓教師和企業的相關管理人員共同對學生進行現場的責任教育,尤其加強對學生職業責任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崔玉平.論科學發展觀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9(1).
[2]鄭永廷、朱孔軍.以科學發展觀主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3]譚德禮.社會轉型與大學生的責任教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