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圣華 達勇 趙會朋
摘要:高校學生傷害事故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主體、時間和空間上的特殊性,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著雙重的法律關系,在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過程中,應當遵循的是民事法律的有關規定,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兼顧公平原則,根據具體情形來認定事故責任。
關鍵詞:高校;傷害事故;法律責任
當前,高校學生傷害事故頻頻發生,不僅給學生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的傷害和痛苦,而且直接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管理秩序,給學校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加強對此類事故及其法律責任的研究,明確事故責任,減少事故處理中的分歧,從而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和高校的穩定,積極預防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一、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界定
關于“學生傷害事故” 這個稱謂,在學界有許多不同的提法,如“校園傷害事故”,“校園傷害”,“學生人身傷害事故”,“學生人身安全事故”等,但這些不同意見都不用引起歧義的理解,而且“學生傷害事故”在法律界已被普遍接受和認同,2002年8月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也肯定了這一提法。《辦法》第二條規定:“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的處理,適用本辦法。”根據這一規定,按照相關法理知識,筆者認為,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高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高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它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大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既屬于一般人身損害的范疇,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上的特殊性。《辦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學校,是指國家或者社會力量舉辦的全日制的中小學(含特殊教育學校)、各類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本辦法所稱學生是指在上述學校中全日制就讀的受教育者。”《辦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其他教育機構發生的學生傷害事故,參照本辦法處理。在學校注冊的其他受教育者在學校管理范圍內發生的傷害事故,參照本辦法處理。”由此,可以得知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主體既包括全日制的公立大學和民辦大學的在校學生,也包括在公立大學和民辦大學注冊的函授生、自考生和成教生。但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傷害事故必須發生在學校管理范圍內。
2、時間上的特殊性。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應該是發生在“在校期間”,即在學校負有教育、管理、服務等職責的期間內。學生離開學校時的非學習、生活期間,如學生在法定的節假日、寒暑假期間到校外自行活動,或在規定的作息時間內未經批準擅自離開學校外出活動而受到的人身損害,則不屬于學生傷害事故。
3、空間上的特殊性。高校學生傷害的發生場所包括學校管理范圍內的所有教育場所,只要學生傷害事故的損害行為或者傷害結果有一項發生在學校負有教育、管理、服務等職責的地域范圍內,既包括校園內的各種教學和生活等設施,也包括學校組織校外活動的場所和交通工具內。
二、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
高校相對于中小學更具開放性、社會性和自主性,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原因也更加復雜多樣。在現實中,一旦發生傷害事故,學生家長和社會輿論都會向高校施壓,認為學校應承擔一定的損害賠償責任。事故責任認定不清,往往會使高校經常陷入法律糾紛之中,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和工作秩序。而要解決學校的責任認定問題,首先要確定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根據兩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地位,來認定高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所應承擔的責任。也只有明確了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才有可能妥善地處理和預防高校學生傷害事故。
目前,對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這一問題學界有著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高校屬于“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具備行政主體地位,高校與學生之間屬于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高校作為為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組織,與學生之間是地位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具有兩重性,既有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又有教育民事法律關系。筆者認為,從我國的現狀來看,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著雙重的法律關系:一方面,從公法的角度分析,高校與學生之間不是完全平等自愿的,其權利義務不完全對等,高校經常運用自己制定的內部規則來約束學生,單方面作出決定。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過程中還因享有某些行政權力如頒發畢業證、學位證等而具有行政主體的資格,因而與學生之間形成了行政法律關系,受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調整。“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發畢業證”一案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9年第四期收入,從而以判例的形式確立了高校作為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從私法的角度分析,高校與學生之間因其平等的主體地位而形成了民事法律關系,受到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調整。此類關系主要涉及所有權、合同以及侵權損害賠償等諸多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校的大學生一般為年滿十八歲的成年人,除了極少數學生未成年或存在精神異常的情況外,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具備民法的主體資格,可以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在高校學生傷害事故中,高校和學生作為民事主體,其法律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在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過程中,應當遵循的是民事法律的有關原則,如平等協商原則,而不應該遵循行政法的有關規定,將校方和學生放置在不平等的位置上。
三、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和責任承擔
(一)歸責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就確立了我國民法的一般歸責原則,即過錯責任原則。《教育法》第七十三條也規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辦法》第八條規定:“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應當根據相關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法確定。因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其行為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傷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傷害后果發生的主要原因,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傷害后果發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此可見,《教育法》和《辦法》也肯定了以過錯責任原則作為認定學生傷害事故責任的歸責原則。
2、公平原則。《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學校無責任的,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本著自愿和可能的原則,對受傷害學生給予適當幫助。”從現實案例來看,也普遍存在著學校即使沒有任何過錯,仍承擔責任的情況。因此,無論是從法律規定上,還是司法實踐上,都肯定了公平原則作為學生傷害事故歸責原則的做法。但公平原則的適用是有條件限制的,首先,學校不存在過錯,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其次,學校“有條件”,即學校的財產狀況有能力支付學生因傷害事故產生的部分費用;再次,學校根據自愿、可能的原則給予受傷害的學生適當的經濟幫助,這既不是學校的義務,而是學校出于人道主義關懷而做出的主動、自愿的行為。
總起來,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歸則原則應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兼顧公平原則。
(二)責任承擔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可以分為學校原因、學生本人原因、第三人原因和意外,根據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將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承擔分為4種情形:
1、高校承擔責任。高校承擔責任的前提是高校在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中有過錯,即由于高校的過錯而導致了傷害事故的發生。《辦法》第九條規定了十一種學校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這些情形主要是設施、設備等不符合安全規定、學校未盡到注意義務、未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等。
2、學生承擔責任。學生本人承擔責任是指由于在校學生的過錯而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沒有任何過錯,應由實施行為的學生承擔責任。由于大學生一般都為成年人,所以應由自己承擔責任。根據《辦法》第十條的規定,學生本人承擔責任的情形主要有:學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準則、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學生或者其家長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等等。
3、第三人承擔責任。因第三人的侵權或者犯罪行為而造成的在校大學生的傷害事故,該行為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里還有一個前提,即學校已履行了法定的教育管理義務且無其他過錯的情節,該事故的發生不屬于學校應預見、應防范的范圍,因此學校不承擔法律責任,應由實施侵權行為或者犯罪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責任。
4、多方共同承擔責任。也叫混合型責任,指的是由于多個當事人的共同過錯而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應當根據相關當事人的行為過錯比例及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實踐中,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往往是由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既有高校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還有第三人的原因。比如,學生傷亡事故發生在校外、在本校同學之間或者是因為第三人行為所導致,但在事故發生過程中,學校存在某些過失或措施明顯不當,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客觀上對傷害事故的發生或傷害程度的加重起著一定的條件作用,則學校在其過錯范圍內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瞿瑛.學校教育法律問題案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沈月娣.和諧校園的法律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萬世容,劉劍云.析在校未成人人身損害賠償[N].人民法院報,1999.
[4]羅思榮,張國華.論學校在學生安全事故中民事責任的認定[J].杭州商學院學報,2003(5).
[5]郝淑華.對我國校園傷害事故立法的幾點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 (11).
作者簡介:
唐圣華(1982-),男,河北邢臺人,防災科技學院地震科學系團總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達 勇(1973-),男,新疆人,防災科技學院地震科學系黨總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球物理學。
趙會朋(1984-),男,河北石家莊人,防災科技學院災害信息工程系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