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群 孟敬
摘要:素質教育是現代科學技術、經濟建設發展和人的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教育為尋找改革出路所作的一種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主要包括: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改革課堂教學,重視教育評價,創新課程體系。
關鍵詞:素質;素質教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由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著眼點、落腳點不同,教育的目標、手段、途徑和教育的內容、方法與評價標準不同,真正把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并非易事。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首要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我們所面臨的是面向未來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和潛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1]。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教育的對象;要相信學生有主觀能動性,所有的學生都是能夠教育好的。
第二,要樹立全面的人才觀。我們的基礎教育是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根本區別。要通過我們的教育,使每個受教育者都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要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要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樂于接受新的知識,接受新的信息,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運用推理、辯證的思維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科學的精神。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愉悅感、安全感、尊嚴感,在這樣的環境里人的潛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發展。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別的。教師對“差”的學生要寬容。教師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挖掘學生的潛能。每個學生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對學生的成長要因材施教。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也是決定一個人對社會貢獻大小的重要因素。學校要堅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做人方面的要求也是不斷地發展的,應增加新的內容,讓學生進入社會以后,能很快適應這個社會。
第三,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不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惟一標準,不以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惟一標志。教育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分數的高低,只是反映一個階段內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某種情況。如果片面地注重學生的分數,那么必然會拼命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強調知識數量的積累,學生就得死記硬背,造成學生負擔過重,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造成厭學情緒。
衡量一所學校、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要看是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否使每個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充分發展。衡量學生素質的標準,要看其身心是否健康發展,是否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是否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是否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還有獨立積極的潛在能力。
只有人們的觀念轉變了,應試教育才會沒有市場,其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才能徹底清除,素質教育才能得到全面實施。也只有全面實施了素質教育,才能使每個學生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產生強烈的自信心、進取心;才能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教師。良好的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是素質教育成功的保證[4]。離開教師素質談素質教育,只能是紙上談兵。
教師除了要有崇高的師德、現代的觀念外,還要有符合現代教育要求的功底。首先,教師需要站在面向21世紀的高度來系統學習教育史和現代教育理論;其次,要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要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技能水平以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最后,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現在搞教師培訓,主要注重的是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專業技能的改善,而以素質教育為背景,提高教師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師培訓并不多。應該在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中,加大提升教師全面素質的培訓力度。
實施素質教育對于教師來說,以下幾個轉變是很重要和現實的。一是從偏向少數“精英”到面向全體學生的轉變;二是從單純追求學科知識的水準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三是從教育和社會的脫節到緊密聯系社會的生產、生活;四是教育教學的模式要從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中心;五是要從過多的統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
當然,一所學校能否實施好素質教育關鍵在校長。凡是出經驗的好學校就必定有一位有思想、有實干精神的好校長。好的校長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校長的教育思想就是把國家統一的教育思想、目標與本校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是與本校的優勢、學校的傳統、校園文化的特點以及師資特色相結合提出來的有本校特點的教育思想。好的校長要能夠凝聚起有共同理想、有獻身精神、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集體。好的校長要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一套很規范的管理方法。
三、改革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教學是由“教”與“學”兩方面構成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始終是教師“教”與學生“學”,這一雙邊關系的體現。因此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2,5]。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應考慮到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既保證每一個學生在諸多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沒有缺陷的、合格的發展,又應當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法指導為手段,開展教改科研活動。通過鼓勵學生在課上和課下質疑,掌握質疑、解疑的方法,教會學生會問,讓學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主動求知,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方法。在課堂討論、嘗試練習、復習總結等方面將學法指導與能力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學習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評價能力和思維能力。本著因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的放矢,及時的予以幫助和指導,糾正不正確的認識,改進和優化他們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
四、重視教育評價是素質教育的杠桿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應試升學成為中小學教育唯一的價值取向。因而,教育評價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存在一系列偏差。素質教育評價與傳統的教育評價的區別,是由于兩種不同模式的教育所遵循的價值觀念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不同,進而人們對教育評價的理解和運用不同使然。在實施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整體改革戰略中,要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建設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重要大事來抓,要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導向、激勵、鑒定、教育和改進功能。
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講,素質教育所關注的不再僅僅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考試的分數,而是其發展的全部領域;對于所有學生來講,素質教育所關注的不再是少數尖子學生,而是全體學生。首先,素質教育評價不能忽視總結性評價“特殊的功能”,仍要很好地發揮其作用,進行必不可少的鑒定和教學核定,以檢驗教育實施的效果。
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這樣要讓每個個體在受教育過程獲取發展的自信心。因此,素質教育過程必須建立起自激勵和它激勵的機制,讓每個受教育的主體都在不斷激勵中發展,而自激勵和它激勵的產生是離不開評價機制的,素質教育評價必須注重其結果的全面激勵性。素質教育評價要淡化傳統式的橫向比較,強調縱向性的發展評價,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獲取成功的喜悅,從而得到激勵,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五、創新課程體系是素質教育的保障
構建適應2l世紀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需要、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滿足個性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條件[5]。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要迅速吸收科技革命產生的新學科、新思想和新方法,不僅包括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而且應該包括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建立以社會需要、學科規律和學生發展需要為導向,以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多樣的、發展的課程體系;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特點和規律的課程結構和教學體系;建立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發展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適度減少必修課,減輕學生負擔,建立和完善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三板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要從終身教育的角度,進行課程設計。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培養創造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個性,這是國際上通用的兩個創造力指標。創造個性包括:獨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險敢為、表達欲、幻想敏感性、幽默感等等。發散性思維則是思維主體在展開思維活動時,圍繞某個中心問題同四面八方進行輻射的積極的思考和聯想,廣泛地搜集與這一中心問題有關的各種感性材料、相關信息和思想觀念、最大限度地開拓思路,從而導致一系列相關和發明可發現的一種思維品質。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就要兼顧這兩個指標。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N]:中國教育報,1997年11月21日第一版.
2.劉朝暉,扈中平.論“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對立性[J].課程·教材·教法,2005,(10):3-8.
3.葉瀾.清思、反思、再思——關于“素質教育是什么”的再認識[J].人民教育,2007(2):16-20.
4.方展畫.論“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J].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2):23-29.
5.王策三.保證基礎教育健康發展——關于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5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