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分析

2012-12-22 05:42:58黃淑瑤符巧蒂
新東方 2012年6期
關鍵詞:海南省文化

黃淑瑤 符巧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它植根于人所處的時空、周邊環(huán)境和社交活動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受現代工業(yè)化、城市化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受到了嚴重破壞。以戲曲為例,“歷史上我國曾有戲曲品種394種,1949年統計時為360種,1982年統計時為317種,而2004年我國戲劇品種僅為260種左右,短短幾十年間損失了傳統劇種134種,占戲劇品種總量的35%。再如傳統舞蹈,20年前進行舞蹈普查時列入山西、云南等19個省市《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個舞蹈類遺產,目前僅保留下來1389個,短短20多年間舞蹈類遺產就消失了近37%,其中河北、山西兩省已有近2/3的傳統舞蹈已經失傳?!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迫在眉睫。

一、海南非物質遺產保護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認定、建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主要通過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教育)和振興。”[1]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結合國務院《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的有關規(guī)定,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主要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查、研究、教育、宣傳、政策法規(guī)建設、行政支持等方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清查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清查是保護的第一步。只有通過清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狀態(tài),方能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礎。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附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和分類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并明確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四級名錄體系,隨即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為期三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至2009年為止,中國已公布了兩批共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14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全國各地建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832項。

海南在非物質文化清查工作這一塊,工作成效顯著。2004年,海南省文體廳與省財政廳共同下發(fā)《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瓊文化[2004]56號),制定了《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成立了海南省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設立了保護工程中心,并全面開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普查的范圍涉及全省所有的鄉(xiāng)鎮(zhèn)、村莊,普查重點是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狀態(tài)。

至今為止,海南省已經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1個項目(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25個項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擴展項目)有89個項目。此外,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附于人而存在,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技藝的傳承人的清查也非常重要。目前,海南省政府已公布兩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總人數為86人,其中11人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妚大、符玉梅列為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通過普查,各市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檔案及數據庫也已初步建立。如??谑型ㄟ^對全市23個鄉(xiāng)鎮(zhèn)、200多個自然村莊的實地調查,已收集到民間音樂、舞蹈、文學、美術、戲曲、民俗、手工技藝等七類項目的各種表格500多份,文字資料15萬字以上,拍攝照片2000多張,刻錄光盤200多盤,《??谑蟹俏镔|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匯編》也已編印成書[3]。保亭縣對全縣9個鄉(xiāng)鎮(zhèn)60個村委會463個村莊,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調查摸底,攝制各種資料圖片1300張,錄音資料100多份,刻錄光碟20多份,整理的文字資料5萬字以上,已初步建立全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4]。

(二)政策法規(guī)方面

政策和法律是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重要手段?!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條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國家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現代醫(yī)藥和我國傳統醫(yī)藥,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和街道組織舉辦各種醫(yī)療衛(wèi)生設施,開展群眾性的衛(wèi)生活動,保護人民健康”;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第一百一十九條規(guī)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體育事業(yè),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遺產,發(fā)展和繁榮民族文化”。這些條款不僅體現了國家保護傳統文化的根本意志,而且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

文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20世紀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等一系列保護文物的法令和法規(guī),制止了1840年以來中國大量珍貴文物外流的現象。1961年國務院公布《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198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之后多次進行修訂完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物化形態(tài)的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中國開始著手全面立法保護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年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其特點就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兼顧保護相關物質文化遺產,建立了文化部門的行政主管部門地位,并以分級保護為原則,實行以行政保護為主、以民事保護為輔的措施。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6年10月,由我國文化部審議通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規(guī)。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對國家級名錄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標準、權利、義務和資助等作出了規(guī)定。為了更好地履行國際義務,實現保護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履行國際承諾兩方面的協調統一,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法案名稱調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繼續(xù)予以充實和完善,目前已提交至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

海南省除執(zhí)行中央政府的有關法規(guī)外,尚未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規(guī)建設出臺。而縣市級的法規(guī),目前只有海南省保亭縣在2007年7月出臺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是海南省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guī)。《條例》明確了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之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規(guī)定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應當確定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項目,制定目錄,并向社會公布;應當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稐l例》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傳承和命名、開發(fā)與利用等作了具體規(guī)定,同時就相關獎勵和懲罰作了明確規(guī)定。該法規(guī)為海南其他各市縣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樣本。

(三)組織機構建設

在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突破”。該原則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政府主導地位。

為有效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2005年由文化部牽頭,由文化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民委、財政部、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國家宗教局、國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共同組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機構。同時,文化部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管理工作。2006年9月14日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掛牌成立,承擔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實踐和科學保護方面等相關具體工作任務,并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參照中央政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機構設置,海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機構設置了領導機構、工作機構。領導機構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社會文化處構成。其中“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包括海南省發(fā)改廳、財政廳、教育廳、民宗廳、公安廳、國土資源廳、建設廳、文體廳、海洋與漁業(yè)廳、海關、林業(yè)局、旅游局等14個部門。主要任務是統一協調各部門意見,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海南省文體廳下設的社會文化處主管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行政事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工作主要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實施,該中心設在海南省群眾藝術館(藝術研究所)。全省大多數市縣都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部門。組織機構的建立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機制保障。

(四)財政支持

為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中央政府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2006年財政部、文化部制定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的使用及管理作了細則規(guī)定。至2009年為止,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6.59億元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2009年中央財政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轉移支付專項經費為2.13億元[5]。

海南省亦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2005、2006年投入資金約60萬元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海南省各市、縣也均有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挖掘和搶救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從2005年至2007年,省、市縣兩級政府已經投入190萬元[6]。2010年4月16日公布的《海南省“十二五”文化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中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力度,計劃每年投入不少于200萬元,用于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和研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頒布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指出,“應當通過一切適當手段,特別是教育和宣傳計劃,努力增強本國人民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贊賞和尊重”[1]。同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第十四條也指出,各締約國需采取種種必要手段,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其必要手段就是宣傳和教育。

為引起社會民眾對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海南省采取媒體宣傳、舉辦展覽、文藝演出、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進行了“非?!钡男麄?。如在第一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上,海南省精心組織了“南海拾貝——‘中國文化遺產日’海南省專題文藝晚會”“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覽”“文化遺產日座談會”“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海南省首屆寶華杯黎族織錦大賽”等一系列宣傳活動。海南日報、海南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作了大量的宣傳報道,擴大了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的知名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此后,歷年的海南文化遺產日,海南省文體廳都要舉辦一系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問題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傳承方式多數為一對一的口傳身教,受眾范圍小。因此,在海南省政府的支持下,各市縣舉辦了各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如“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海南省黎族織錦技藝培訓班”“瓊劇傳承人表演培訓班”“椰雕培訓班”“崖州民歌傳承培訓班”“苗族盤皇舞培訓班”等。這些培訓班加深了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激發(fā)了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不只是一門實踐工作,關于“非物質遺產保護”的本質、原則、保護主體、保護目的等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這些工作都需要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的大力參與。隨著海南省非物質遺產工作開展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已開始關注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海南大學成立了海南歷史文化研究基地,設置了專門的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2008年海南哲學社會科學界推出的《海南歷史文化大系》,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涉及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機構、教育界的參與使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理論層次上得到提升。

二、目前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海南省在從軟件和硬件等方面為非物質遺產保護搭建了較好的平臺,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法律、法規(guī)建設滯后

中央政府的法規(guī)雖然能給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但各地區(qū)情況不同,需要針對本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制定地方法規(guī),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地方切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地方立法上,目前已有很多省份走在海南省前面,新疆、浙江、云南、貴州、廣西、福建、寧夏等七個省和自治區(qū)均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這七個省和自治區(qū)既把地區(qū)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法律框架,同時也推動了國家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進程。

海南省在法律法規(guī)方面,除了執(zhí)行中央政府的有關法規(guī)外,正式頒布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規(guī)只有2009年由海南省文體廳頒布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以及2007年省人大通過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而針對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式法規(guī)仍未出臺。法規(guī)的缺失使得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況,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意識到這一點,2010年4月,海南省政協第三次會議向省文體廳提出了“關于對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立法保護的建議”[7]。目前海南省文體廳已向省人大法工委建議將“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列為 2011 年立法項目[8]。

(二)財政支持較弱

隨著各省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其在財政投入方面也越來越大。如浙江省財政在2002年起每年拿出500萬元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該數字還在增長中。山東省自2007年起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僅2007年就投入700萬元[9]。江西在2009年決定投入400萬元資金用于保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10]。

雖然海南省也安排了專項資金,但其資金投入在省財政支出里面所占比重不高。以2005年、2006年兩年的投入為例:2005年、2006年海南省財政支出共3636889萬元[11],而這兩年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支出僅60萬元[6]。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來說無疑杯水車薪。雖然海南省在《“十二五”文化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財政投入增加至200萬元,但相對其他省市來說,其支持力度仍然較低。

(三)宣傳教育力度不夠,理論研究薄弱

雖然海南省在宣傳教育上已作了一系列活動,但力度和深度仍顯不夠。首先目前海南省非物質文化宣傳一般集中于“文化遺產日”的前后,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則鮮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如海口市有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七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在海口市的各大小街道、社區(qū),從未見過這些項目的宣傳圖片。集中式的宣傳教育固然能短時期吸引公眾的關注,但要吸引人們長久的關注,必須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語境,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如此方能達到“全民參與、全民保護”的效果。其次,海南省非物質文化宣傳對校園宣傳不夠重視。筆者自來到海南師范大學,僅在2008年經歷過師大美術學院安排的黎錦展,后再未在校園見過類似展覽??v觀海南省近年來各項非物質文化宣傳活動,也均未有校園的專項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問題,關鍵在下一代。因此,要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fā)活力,必須喚起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目前,其他省市已開始重視青少年的宣傳,如在2009“文化遺產日”活動,有5個省自治區(qū)均安排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12]。再次,海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仍在資料收集、普及層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fā)等尚未有更深層次的理論思考,海南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討論參與度不高。而其他省市的學界已經進入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理論反思和討論層次上。如2009年各省市文化遺產日,15個省自治區(qū)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和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參與本省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討論,而海南歷次文化遺產日均未見該類型安排。此外,也鮮見關于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論文和書籍。這些都反映了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方面仍非常薄弱。

(四)行政機構主導地位過強,社會組織參與不夠。

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第三款第15條指出:“締約國在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時,應努力確保創(chuàng)造、保養(yǎng)和承傳這種遺產的群體、團體,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參與,并吸收他們積極地參與有關的管理”。而在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也對社會力量進行了強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突破”[13]。

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和《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可以看出,我國政府雖然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導地位,但并不是讓政府實際參與保護工作,而是“與各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同時,廣泛吸納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3]。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政府工作的重點是為保護工作提供一個制度平臺,以便社會力量在進行文化遺產開發(fā)與保護時能有序進行。

但我國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從政策法規(guī)制定,到財政支持、乃至實際的保護工作都完全依賴于政府。這種狀況導致,中國的“非遺”工作面臨著“兩頭熱、兩頭冷”的窘境,即申報熱、開發(fā)熱,保護冷、投入冷,甚至還出現建設性破壞和保護性破壞的傾向[14]。對于這種現象,潘年英認為其原因是源于目前的非遺保護工作并非“來自當地居民自發(fā)的內在要求和自覺意愿,而是一種純粹的外在行為,因而對當地居民來說,整個保護的過程都是被強加的,也是被動地接受的。保護只是外部的要求,而開發(fā)才是當地居民更強烈的現實意愿。”[15]

如何解決以上問題,就需要在組建管理體系中,將社會組織力量納入到管理體系中來。但從我國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組織體系中,都未見有非政府組織的身影。而在歐美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社會組織早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如在英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最高責任機構是文化、媒體與運動部,但真正負責具體實施工作的是其下設的兩個非政府法人機構英格蘭遺產和英格蘭皇家歷史遺跡委員會。而在法國,文化遺產的申請是由業(yè)主、遺產保護者、地方社團等向大區(qū)保護委員會提交申請[16]。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要以委托民間社團組織托管的方式完成的。目前,法國共有這樣的民間組織1.8萬個,這些協會多由專家、學者和文物愛好者組成[17]。這種方式一方面使社會力量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激發(fā)了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自主意識,另一方面也減少了政府工作負擔,達到雙贏的局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清查、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建設、財政支持、宣傳、教育上均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工作開展時間較短,仍存在許多問題。在法規(guī)建設上,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正式法規(guī)仍未出臺,使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在財政支持上,相對其他省自治區(qū),省財政投入較弱,建議加大投入,同時大力吸收社會資金進入,以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費不足問題。

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須激發(fā)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重要思想,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去向[18]。 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之源均因為對自己文化缺乏“自知之明”。由于缺乏“自知之明”,所以政府“重申報、輕普查;重效益,輕保護;重形式、輕扶持”,由于缺乏“自知之明”,所以地方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主要動機,“不是文化遺產的保護,而是擴大地方知名度、打造旅游產品、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甚至爭取中央財政支持的功利行為?!保?9]由于缺乏“自知之明”,出現商業(yè)開發(fā)中對傳統文化的肆意改造,制造偽民俗現象;正是缺乏“自知之明”,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未得到公眾的足夠重視,越來越遠離于人們的視野。

如何形成文化自覺,必須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對青年一代和政府官員的宣傳和教育,增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改變青年人對本民族無知、無感情的狀態(tài)以及關于文化決策的功利性。在管理上,吸收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增強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心和自主意識。如此一來,方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成為一項可持續(xù)的、有意義、有價值的行動。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M].外文出版社,2012.

[2]周和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與探索[EB/OL].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2986.

[3]??谑姓T戶網.http://www.haikou.gov.cn/zfxxgk/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1960.

[4]新華網.http://www.hq.xinhuanet.com/baoting/2009-09/10/content_176543 73_1.htm.

[5]“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6.59億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EB/OL].http://www.gov.cn/jrzg/2009-11/26/content_1474165.htm.

[6]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關于保護傳承黎苗族歌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幾點建議”http://www.hainan.gov.cn/code/V3/tian/jyta.showhf.php?id=1934.

[7]“對政協海南省第五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 0421 號提案的答復(B)”,瓊文函〔2010〕194 號http://www.hi.gov.cn/code/V3/tian/jyta.showhf.php?id=4267.

[8]“關于對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立法保護的建議”.http://www.hi.gov.cn/code/V3/tian/jyta.show.php?id=4267.

[9]新華網關于各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資金報道.http://www.zj.xinhuanet.com/tail/2006-12/29/content_8925623.htm.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01/content_10137091.htm.

[10]“江西投入千萬元資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http://www.ncnews.com.cn/ncxw/jrnc/t20091225_528148.htm.

[11]海南省統計局發(fā)布的“2008年鑒綜合部分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主要指標 (四)”,http://www.hi.stats.gov.cn/tabid/185/InfoID/

10840/Default.aspx.

[12]“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2009年文化遺產日活動匯總”.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769730/.

[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Z].

[14]王文章,陳飛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EB/OL].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552.

[15]潘年英.梭戛生態(tài)博物館再考察[J].理論與當代,2005(3).

[16]張維亞,喻學才,張薇.歐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綜述[J].旅游學研究:第二輯——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fā)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6.

[17]王焯.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J].文化學刊,2008(8).

[18]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華夏出版社,2004:188.

[19]田青.我們擁有足夠的“文化自覺”嗎——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EN/OL].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2999.

猜你喜歡
海南省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海南省華僑商業(yè)學校
新教育(2022年16期)2022-06-22 07:04:04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2010 年秋季熱帶低壓引發(fā)海南省特大暴雨特征分析
海南省腫瘤醫(yī)院
是海南省還是海南島?
海南省農墾設計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剧情伊人|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 深爱婷婷激情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主播|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99re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99er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性影院|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夜夜嗨|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 国产白浆在线| 久久黄色影院| www.av男人.com|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精品第一区| 亚洲第一成年网|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91啪在线|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 成人国产|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h视频在线| 蜜桃视频一区|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99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色综合手机在线|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本亚洲精品网站|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亚洲五月激情网|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天天综合色网| 国产精品播放| 国产在线小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