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共產黨執政的最高標準
張 明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實現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標準;維護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消滅貧窮,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日益提升人民生活的滿意度。
以人為本;共產黨;執政;執政為民
90多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既是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主要標志,也是共產黨執政的最高標準。胡錦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1〕能否始終從戰略的高度,將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與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實際步驟很好地結合起來,關系著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鞏固及其整個事業的興衰成敗。
黨的性質和宗旨,要求共產黨執政必須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標準。任何政黨都是某一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利益的代表,并為實現其利益而斗爭、而存在,共產黨也不例外。因此,究竟代表那一部分人的利益以及如何去代表,這始終是黨的建設的一個最具根本性的問題。90多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我們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產黨宣言》早就提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我們黨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創立的,在不同時期,三代黨的領導集體始終堅持從代表絕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強調黨的性質與宗旨所在。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我們這個隊伍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鄧小平說過:“中國共產黨的含義和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每一個共產黨員的最高準繩。”江澤民同志也曾經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人民謀利益。”回顧中國共產黨9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為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懈奮斗的光輝篇章,我們黨始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忠實代表著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才受到了群眾的衷心擁護與支持,先后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和建國后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從世界范圍共產黨執政的興衰成敗教訓來看,執政地位一方面使共產黨人取得了進一步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條件,同時也使能否始終“忠實代表”人民利益問題面臨著更多復雜因素的干擾。
第一,嚴峻的國際環境制約。從共產黨開始執政,國際帝國主義和其他反動勢力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侵略和破壞,目前也還存在著大國霸權主義的威脅。如此國際背景對共產黨執政方略是一個考驗:能否處理好勇敢面對國際反動勢力遏制與解決人民當前生活需要的關系?前蘇聯為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主地位,不惜耗盡國力大搞革命“輸出”和擴軍備戰,隨之而來的,只能是廣大人民生活陷于停滯狀態。
第二,在發展中面臨大量的“二難選擇”。經濟文化落后、國土遼闊、多民族共存等,是中國共產黨在執政中無可回避的國情。在這樣的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現代化,存在著許多難以“兩全其美”的問題。面對眾多“二難選擇”,共產黨執政能否“始終”立足于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例如要成為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在執政中就要很好地貫徹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進步的政策。
第三,處于執政地位的共產黨人存在脫離群眾甚至消極腐敗的危險。在革命戰爭年代,殘酷的斗爭環境迫使黨員和干部自覺地聯系群眾,努力為人民謀利益;但是在改革開放中面對多方面的誘惑,共產黨人尤其是領導干部面臨新的考驗:是繼續為人民服務,努力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本質,還是當官做老爺甚至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謀取個人私利的手段? 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共產黨人就不應存在任何與人民利益有所不同的利益。反映在執政實踐中,不但要求按照人民的利益處理復雜的國際、國內矛盾,而且要堅決反對任何黨派利益、小集團利益或將個人利益超出人民利益之上的行為。能否始終堅持這一執政原則,直接關系著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維持與鞏固。
1921年,俄共(布)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政黨誕生不滿四年,由于政策失誤導致嚴峻的執政危機。后來列寧總結道:共產黨政權如果要試行有損于人民利益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殺”〔3〕。但70年后,蘇共主要還是因為干了這樣的“蠢事”,*在原蘇共垮臺前,曾經有機構就“你認為蘇共代表誰的利益”在民眾中展開調查。結果有85%的人回答是代表黨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利益。=最終“自取滅亡”〔4〕。反觀中國,在國際風云變幻、國內改革攻堅的復雜環境中,我們黨能夠處變不驚、立于不敗之地,主要靠的是什么呢?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所以,鄧小平強調努力發展生產、大力提高廣大人民生活水平是第三代表領導集體“當務之急”〔5〕。
正反兩方面經驗充分證明: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共產黨的立黨之本是忠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什么時候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黨就興旺發達;什么時候脫離人民群眾,黨和人民群眾之間就會出現裂痕,存在蛻化變質、執政失敗的危險。因此,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當前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貫徹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執政原則,努力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來使黨更好地成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因此,維護好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一個數量概念:“最廣大”人民。對中國百分之九十幾的人負有“歷史責任”,是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重要區別。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在發展問題上有一個戰略性變化,明確提出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方針。這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和社會生產發展不平衡特征,符合生產力發展客觀規模,因而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使大多數人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然而應該看到,目前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以及不同階層、行業、職業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明顯擴大,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收入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如果差距懸殊,而且任其擴大,就會造成各方面的嚴重后果。”〔6〕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使人們認為共產黨的執政背離“解放窮人”的要求,違背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原則。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大體是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變得較為嚴峻的。現在,無論是國家統計部門基尼系數的測算數值還是其他調研機構的調查評估,都表明我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已經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鄧小平早就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所以我國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7〕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將立足點始終放在占人口百分之九十幾的“最廣大”人民一邊,現階段共產黨的執政就必須注意把消滅貧窮、促進全社會的共同富裕當作一項重要任務。正如胡錦濤不久前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扎實做好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對維護人民根本利益、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解決的辦法當然不是“劫富濟貧”,而是按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律辦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爭取把“蛋糕”做大,只有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增強了,才有可能真正為縮小貧富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充實的物質基礎。以此為前提,共產黨執政就應該著力于:
第一,加強宏觀調控,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進步。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本質決定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必須在經濟發展的適當時機,積極地承擔起通過政策調控和宏觀指導縮小地區間差距的責任。鄧小平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提出在我國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間的差距。正是根據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構想,世紀之交作為忠實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實踐的一個重大體現,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主要由政府出面,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對西部地區實行更加優惠的開放開發政策,可以設想到本世紀中葉,就能夠從分配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的面貌,從而使西部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逐步接近,真正實現區域間共同富裕目標。
第二,規范收入分配關系,采用合法手段調節不同階層、行業或社會集團之間的收入差距。導致當前我國居民收入過于懸殊的多種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不公現象。例如行業壟斷行為突出;通過尋租或腐敗等途徑獲得巨額非法收入的情況十分嚴重。針對這種情況,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規范收入分配關系、調節收入差距的政策。為了調動和保護人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對合法收入一定要依法保護。但對于那些通過侵吞公有財產、偷稅漏稅、權錢交易等非法手段獲取的收入,應堅決打擊和取締。甚至對有些嚴重以權謀私或貪占人民財富的,則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同時要整頓諸如由行業壟斷等條件形成的不合理收入,借助稅收等手段調節過高收入。
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最低收入者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最廣大人民”是一個復雜的構成,除了在不同區域和不同階級、階層和行業之間會存在利益滿足程度上的差別外,在同一階級、階層甚至同一職業、行業范圍內,也有各種不同生活狀況的人員存在。忠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要求我們時時處處真正如小平所教導:“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改革開放以來,中央不斷加大農村扶貧力度,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但同時,城市下崗職工的生活也成為新的社會問題。這兩部分人的問題涉及群眾的利益,關系群眾的生活,并且對他們的態度直接成為檢驗共產黨執政原則的重要尺度。要“忠實代表”人民利益,在當前就必須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為社會成員特別是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條件,在經濟發展中注意把他們作為優先目標加以對待。各級黨組織要認真傾聽社會底層群眾的呼聲,努力通過黨和政府部門的具體方針政策體現對群眾生活疾苦的關懷,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可以說,“希望工程”、“扶貧工程”不僅是改善廣大人民生活的創舉,同時更是共產黨執政的“希望”和保證社會主義事業永不變質的偉大“工程”。
當代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訴求是多方面的。在共產黨執政的歷史中,許多國家都曾發生過對人民思想覺悟估計過高的錯誤。列寧總結“戰時共產主義”教訓:“必須永遠不再把事情建立在熱情和勇敢精神的基礎上,因為人們不能夠成年累月地處于神魂顛倒的熱情狀態之中”〔8〕。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我國還有1.28億的貧困人口,我國現代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人民的貧困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所以,我們黨強調“人權”問題在中國,最重要的是廣大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當前,開放條件下與國際社會的比較效應,日益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滿意度。作為共產黨人,沒有理由責怪人民“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我們所能夠和應該做的,就是“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點”〔9〕。這意味著要真正成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共產黨的領導就必須牢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路線,永遠立足于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
在不同時代,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具有不同要求與標準。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現代化“三步走”戰略鮮明特色之一,是與人民生活改善密切相聯系的。應該承認,這樣一個戰略目標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集中反映了黨在新時期的中心任務,同時也集中反映了從現在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時代進程日新月異,江澤民同志曾經在亞太經合組織高峰會議上提出:“在新世紀里,人類的發展事業究竟如何向前邁進?這是擺在世界各國人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中國現代化必須以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滿足為出發點,堅持這一原則,在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一再強調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樹立發展的新理念。我們黨總結90多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保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根本點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第一,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重視現代科技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重視發展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最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實現人本身全面發展的需要。這種發展思路是非常符合共產黨人建設社會主義的要求的,因此,要充分認識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的意義,把它放在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從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戰略高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需要“大力依靠科技創新”,在全局以人力資源開發、科技創新來統帥和帶動整個經濟進步。
第二,實現穩中求進的發展戰略。穩中求進是黨的領導在經濟戰略上代表人民利益的重要體現。“十二五”時期,必須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加大解決突出問題工作力度,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呈現增長較快、價格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但要做到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科學發展的速度理應是有效益的速度,即不僅是量的增長,更有質的飛躍;不但有規模的擴大,還有內涵的提升。
第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要不斷改善廣大人民物質生活,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如何實現發展中的“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21世紀的要求與方向,但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走起來并不那么順暢。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能夠在不發達條件下,率先制定出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要求的《中國21世紀議程》,并明確提出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由此可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忠實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但要求黨的路線、方針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要更新思路與理念,努力使我們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能夠真正符合不斷提高和改善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實現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兩個宏偉目標,這就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
〔1〕胡錦濤.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解放軍報,2011-07-0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4.
〔3〕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0.
〔4〕胡炳成.在現實與選擇之間〔J〕.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共產黨,2001,(2).
〔5〕〔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6,172.
〔6〕江澤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M〕.
〔8〕列寧.列寧論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6.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28.
〔責任編輯:正 惠〕
D261.1
A
1008-9187-(2012)03-0043-04
南京政治學院院級課題
張明,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授,上海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