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的好壞要由人民來判斷。政府工作報告形成的整個過程,是一個發揚民主、傾聽群眾意見的過程。對政府工作了解感觸最深的是人民群眾,因為政府許多工作直接涉及他們的利益和要求。
——2012年2月7日下午,應溫家寶總理邀請,12位基層群眾在中南海參加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座談會。他們中,有教師、醫生、律師、網絡微博負責人、家政服務員、環境監測工作者、房地產中介、種糧和養豬專業戶。會上,溫總理重申了基層群眾意見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學校管理之中。
——2012年2月8日,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視訊會議在北京召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在會上發言指出,要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決策部署,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不斷鞏固提高、拓展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回歸生活的理念,經過近十年的實踐檢驗,被證明是正確的,必須堅持。此次修訂,繼續推動德育課程生活化,聯系社會變遷、科技發展、青少年成長需求,綜合相關知識領域,選擇并形成教學內容。強調教和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綜合應用知識處理生活經驗與生命成長中問題的過程,對教學的組織更多地提倡討論、辨析、分享,重視情感體驗以及實際能力的培養。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下發。修訂版課程標準的頒行,意味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又開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部大中小學德育課程銜接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之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朱小蔓對新修訂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進行了點評。
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進一步加強了德育。一是各學科把落實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修訂的指導思想,結合學科內容進行了有機滲透。二是進一步突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三是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團結教育的針對性和時代性。四是強化了法制教育的內容。此次課程標準修訂特別強調能力培養,提出三項要求:一是進一步豐富了能力培養的基本內涵。如數學課程把傳統的“雙基”目標發展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進一步明確了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如針對教師反映對“探究學習”指導有困難的問題,提煉了“探究學習”的基本步驟和一般方法,以加強對能力培養的指導。三是理科課程強化了實驗要求。如物理課程明確列出了學生必做的20個實驗,化學課程要求學生獨立完成8個實驗,以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19個課程標準(2011年版)印發后,教育部委托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開展了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修訂與審議工作。專家工作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此次修訂主要體現了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創新方法、力求減負、審慎設計等特點。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教育孩子是從改變父母開始的,“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這是家庭教育的本質。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的口頭禪。但是,說易行難,當父母看著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錯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讓玩具歸位,這時有多少父母能夠忍住伸手的沖動,堅持讓孩子自己做完這些事呢?殊不知,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長,他們越想填滿孩子的未來,孩子就越無法達到他們要求的完美。在教育專家孫云曉看來,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實踐性,孩子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明白許多道理,而父母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孩子提供體驗的機會。
一是建立嚴格的審批制度,加強監管。根據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嚴格專項檢查,對高收費等違規行為堅決查處。二是完善早教機構的管理標準。盡快建立早教師資準入、課程、教材等標準,為規范管理早教機構提供相應的依據。三是盡快將早教機構納入學前教育發展規劃中。將早教機構和幼兒園建設統籌管理,或許是解決“入園難”問題的一個新途徑。
——3歲的孩子學“經濟學”,2歲的幼兒用“雙語”交流,1歲的寶寶伴著音樂學跳舞……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似乎正逐漸成為時尚。一些早教機構打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強行把應試教育強加在嬰幼兒身上,過分重視智力開發,而忽視了這一個階段更重要的是認知、社交、體格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很多家長怕孩子在智力發育上落后于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著形形色色早教機構的不健康發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燕新撰文指出,加強早教機構規范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