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 潔,胡文忠,于基成,李婷婷,杜雄偉
(大連民族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民族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冮 潔,胡文忠,于基成,李婷婷,杜雄偉
(大連民族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對比分析了中外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根據民族地區對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人才的實際需要,對民族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民族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工業從原料生產開始,到產品加工乃至最后流通到市場,都與食品質量安全發生密切關系。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和食品生產的廣泛應用所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嚴峻,即使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高度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的西方國家也面臨著食品安全的嚴峻挑戰,從而將食品質量與安全排在2l世紀食品領域的十大研究方向之首。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食品生產、經營和管理機構中懂得食品安全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極其匱乏,因此必須培養一大批食品安全的專業技術人才,以滿足食品安全監管、食品貿易、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研究的需要。針對這種情況,各高等院校紛紛結合自身的特點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匯集了農學、工學、生命科學、預防醫學和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特點。目前,全國已經有117所高等院校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2010年全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招生已達6500人,70余所院校共有數千名學生順利畢業,并分別在有關教學、科研、生產、檢驗、監督管理等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大連民族學院(以下簡稱本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2008年獲得教育部批準正式招生,目前在校生四個年級共238人,計劃以后每年招收規模為2個班60人,在校生將達到8個班,約240人的規模。本文根據民族地區對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人才的實際需要,對民族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在國外,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健全,食品質量與安全已逐步轉化為生產者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因此,這些國家食品安全的政府管理體系和人才培養目標都與中國有所不同。在國外高校中,沒有設置專門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而是在相關的學科或專業中設置了和食品質量與安全有關的課程,這些專業包括動物科學、食品科學、食品商品學、肉品科學、微生物學、毒理學、人類營養、飯店餐飲管理等專業。在這些專業下,設立了食品安全的方向,學生根據不同的專業背景被要求選修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包括食品加工或食品供應、食品微生物或食源性危害、食品法律、食品安全研討、毒理、分析、食品化學、獸醫和獸藥、餐飲公共管理等。畢業生可在農業、醫藥、獸醫獸藥及各類相關企業就業。
在國內,食品質量與安全相關人才的培養分散在農、醫、理、工等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各不相同,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高校所在行業不同,依托學科背景不同,對新時期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各校制定和構建的本專業培養計劃也千差萬別[1]。全國設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各高校依據自己的辦學背景和特色,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上分別有所側重,其中醫學類院校側重于人類健康和與醫學關系更密切的內容;農業類院校以動植物生產、食品工藝、環境科學為主;工科院校以掌握食品生產的基本工藝和設備基礎知識為主,在掌握食品法規與標準、食品質量管理、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等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側重于食品的理化檢驗,如食品中營養成分的分析檢測、食品添加劑的檢測、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如重金屬的檢測等。河南工業大學的李雪琴對工科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通食品、強檢驗、善管理三位一體”的技術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2]。山東農業大學的宋曉慶對農業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師生互助型”人才培養模式[3]。
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科教、交通發展相對滯后,食品加工企業發展也受到制約。多年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著規模小、設備簡單、產品質量不穩定等諸多問題。一些食品生產、經營業主對市場經濟、WTO規則、國家標準、質量管理、質量安全等不甚了解。有些地區還存在不法食品生產和各種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非法活動。
造成民族地區食品生產企業整體水平較低,食品衛生安全隱患較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體制上、管理上和技術上的。但是,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在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和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中具備食品質量安全專業素質的人才極其匱乏。加強民族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本科教育,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食品安全狀況和經濟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通過深入的調研了解到民族地區所需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人才主要是“技術加管理型”復合型人才。
當今社會正發生著重大變化,單純培養專業型人才的模式已不能適應知識創新的需要。從人的能力結構及功能看,接受專業知識只是使人具有了某一方面的“述”能,其基本功能是把知識作為謀生工具。而復合知識則能使人具有綜合性質的“道”能,其基本功能是融通知識、深化知識和產生創新靈感[4]。因此,必須實現從單純培養專業型人才向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轉變。
2003年中國開始實施“食品安全行動計劃”,并在2005年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實施細則》,規定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具有相應的食品生產加工專業技術人員,檢驗人員必須取得從事食品質量檢驗的資質,食品檢驗人員實行職(執)業資格管理制度。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國家已對食品加工企業實施QS認證的行業準入制度,出口的食品企業則要通過 HACCP、FDA、GMP等認證,為此,高素質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技術加管理型人才相當緊缺。
200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啟動了國家食品安全工程,采用“全國統一領導、地方政府負責、部門指導協調、各方聯合行動”的食品安全工作機制,實施進一步理順有關監管部門的職責、強化地方政府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責任、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和信息化建設等六大措施。國務院這一食品安全重大戰略,是在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的內在規律進行了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在繼續強調建立檢驗檢測體系這一技術平臺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了食品安全的過程管理、預警預報管理和協調的重要性,同時也闡明了食品質量安全技術與管理的交叉性和綜合性。國家食品安全戰略的實施,人才是根本,新的形勢呼喚技術管理復合型的新型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
2009年5月,學校啟動了修訂2009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工作。在參考了國內一些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又結合民族院校的特點和本校的人才培養總體目標,重新制定了2009版《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新培養方案中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食品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毒理學和管理學基本理論知識;掌握食品加工技術和品質控制管理知識,熟悉國內外食品法律法規以及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和標準;能在食品原輔料生產、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費領域以及食品衛生、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從事食品分析檢驗、品質控制與管理、食品貿易、食品安全評價和科學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新培養方案實施了“2+1+1”三段式培養模式,即前兩年按專業所屬大類、第三年按所在專業、第四年根據市場變化和就業需求柔性設置相應的課程,達到“夯實基礎、突出應用、適應市場、拓寬面向”的要求。
為了給學生留出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新培養方案中將學分由原來的202學分調整為180學分,其中通識教育課程51學分,專業類教育課程47.5學分,專業教育課程46.5學分,實踐教學25學分,課外教育10學分。
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這三大建設做為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保障措施。3.2.1 課程體系的建設
課程體系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而課程的設置是由培養目標決定的。因此,課程體系的建設必須以培養目標為依據,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緊跟學科發展前沿,結合時代發展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從需要的角度來建設課程體系,制定教學內容,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使課程體系逐漸趨于科學、規范,達到構建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學生知識結構和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
在2009版《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了“通識教育課程、專業類課程和專業課程”三級課程平臺。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平臺以學校的公共課程為基礎,主要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外語、體育訓練、思想政治課程和計算機課程等;專業類課程平臺以生命科學學院打通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和應用化學等八個專業后設置的專業大類基礎課程為基礎,主要包括: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現代生物學和化工原理等課程;專業課程平臺以培養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技能的課程為基礎,主要包括: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安全與檢測技術、食品營養學、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學、食品質量管理學、食品標準與法規等課程。三級平臺課程體系的建立,充分體現基于通識教育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模式,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
3.2.2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
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構成的統一整體。在實踐教學體系運行中,上述各個部分既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又要協調配合,以實現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目標[5]。
構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思路是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圍繞素質、能力培養,以實踐技能訓練為目標,以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改革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合理組合為中心,以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改革和實踐教學條件體系的完善做保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整體優化并與理論教學有機統一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

圖1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3.2.3 師資隊伍的建設
構建具有民族高校特色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有一支適應民族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難度很大、費時較長的系統工程[6]。為了讓教師隊伍朝“雙師型”方向發展,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一方面在理論上進一步深造,選送一些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院校進修學習,并支持和鼓勵教師參加實踐活動,為教師構筑一個實踐的平臺。另一方面積極引進一些高層次的專業人才。通過幾年的努力,目前本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師已達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4人、工程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人、在讀博士4人。已形成了一支高職稱、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1]勵建榮,鄧少平,顧振宇,等.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食品學報.2004,4(4):110 -113.
[2]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1):66-68.
[3]宋曉慶,李大鵬,陳義倫,等.農業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J].高等農業教育,2008(12):53-55.
[4]冷志明.民族地區高等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4):23 -27.
[5]冮潔,胡文忠.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1):72-75.
[6]符瑛.我國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9(1):30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s Training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GANG Jie,HU Wen -zhong,YU Ji-cheng,LI Ting-ting,DU Xiong-we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In this paper,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of Chinese and foreig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 is comparatively analysized.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talents in ethnic regions,the talents training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is researched and practised.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talents training
G642.0
A
1009-315X(2012)01-0085-04
2010-12-21;最后
2011-11-10
大連民族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Z201111)。
冮潔(1965-),女,滿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教授,主要從事食品生物技術研究。
(責任編輯 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