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美“話語對接”需要建基于實證調查基礎上的對雙方民眾態度的了解。中美以意識形態為代表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差異,是促使美國民眾對華發展表現出不同意見的根源所在。重視中美文化中的價值相似部分,打造話語溝通平臺,注重傳媒平臺中多元、多樣化中國形象的呈現,走“建設性參與”的公共外交之路,將是提升中國形象的長遠之路。
關鍵詞 公共外交 話語權 實證調查 中國形象
爭奪國際話語權,實證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來,中國國際話語權引發熱議。各類關于如何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加強國際話語權的會議此起彼伏。但是,實事求是來看,空話、大話比較多,而且多半是想當然,從自己的立場與角度想問題,不管對方是不是喜歡聽,是不是聽得懂。想要國際話語權,就要去了解說話的對象。只有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贏得話語權。
爭奪國際話語權,我們面對的是世界公眾,而不是中國百姓,不能把世界看成跟中國一樣。因此,談論話語權,首先要有務實的態度,要重視實地調查,要重視對說話對象進行深入的了解。世界是多元的、多樣的,別人說話跟中國人很不同,思想、習慣、信仰等也很不同。我們常常喜歡說“和諧世界”、“天下大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等等,但這只是中國的看法,不能假設世界都同意。筆者在杜克大學教了多年的中國傳媒與大眾文化研究生課,課堂上常請學生來評論、分析中國的話語表述。美國學生對“harmony(和諧)”一詞的理解,一般認為這是個音樂名詞,用在政治上卻有點看不懂。因為這個詞在英文里面多少有那么些藝術味兒,但準確內涵很不清楚。他們習慣的是法律用語“公正”、“平等、“法治”等。①由此可見中美文化以及思維習慣的差異。
那么面對這種“雞同鴨講”式話語體系不對接的局面,到底應該如何做?恐怕胡適先生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對我們會有啟發。如果多掌握和呈現中美雙方、特別是雙方民眾對對方的實際看法和意見,尋找出現這些意見的根源,將會大大助益“話語對接”。因為在“事實”的桌面上,各方就某一問題點的討論才能展開。因此,從這個意義講,實證調查研究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不了解國際民意,就會出現面對世界,只用中式思維、說中式外語,語法正確,但聽眾不甚了了的狀況,因為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習慣、表達方式無法對接。正如一位駐中國多年的美籍華裔記者最近對“中國封閉的思維”的評論一樣,在他看來,盡管現在中國人出國的越來越多,卻也越來越自以為是,認為中國把美國早就琢磨透了,但實際上卻非常缺乏對美國的深入了解。這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了解中國。這位資深記者認為,中國人受到“陰謀論”影響太深,傾向于認為美國人都被妖魔化中國的美國媒體洗腦了。②但實際上在美國,政界、媒體輿論界以及民間都存在著針對中國各式各樣不同的看法。
這一狀況已為一些學術和行政研究所證實,在一項由美國百人會主導的調查中發現(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