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國土安全的重要屏障,寬廣遼闊的戰略縱深,取之不盡的油氣儲備,戰略物資的運輸命脈,是國家和民族之間充滿光榮與夢想、上演興盛與衰亡的舞臺。若干個世紀以來,從葡萄牙、西班牙到荷蘭、英國,從日本、俄國到今日的美國,大國的崛起和歷次相互超越,都伴隨著海上霸權的更替;甲午海戰和西方列強的海上入侵給中華民族帶來的重創和災難,至今銘刻人心。對于海洋戰略的重要性,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曾有精準的表述:“從人類開始利用海洋以來,一個大的歷史教訓就是囿于陸上戰略的一方最終必敗。”
然而,我國這樣一個歷史上的航海大國,如今卻不得不正視海洋意識不足、海洋開發保護缺乏戰略前瞻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從東海到南海,從釣魚島到黃巖島,各方力量在萬頃碧波中激烈角逐,諸般爭議在浩淼煙云里犬牙交錯。面對挑釁,我們似乎缺乏應對和化解技巧;面對侵擾,我們的自我保護和警示、懲戒手段不多;面對復雜局面和變幻莫測的局勢,我們又少了一份“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自信和底氣……
作為一個海岸線綿亙數萬里、大小島嶼近七千個的國家,一個周邊強國環伺、爭端頻仍、海洋利益屢遭侵犯的國家,一個正向區域和世界性大國邁進、但身處幾重島鏈封鎖和“C型包圍”之中的國家,中國正面臨對海洋戰略的深刻憂思。能否在成為經濟大國之后躋身海洋強國,能否在沒有戰爭的前提下維護海洋領土和國家利益,能否沖破“第一島鏈”,走向更遼闊的大洋,在當前的歷史節點上,我們必須對此作出回答。
今后的中國,注定要將海洋置于防務與經濟建設的戰略制高點,最大限度地爭取和保護自身利益,最大限度地開拓和維護發展空間。如何以更開放的心態與改革意識,充分借鑒海洋強國的發展理念,重塑中國的海洋戰略,建立融合大陸與海洋因素的國家與區域秩序,并構造相應的生產體系、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應是政界、學界不得不正視的緊迫課題。
當今世界各方圍繞海洋競爭的核心訴求是什么?歷史上的大國崛起,海洋起到哪些關鍵作用?傳統農耕與商品經濟社會對海洋的探索經營,對經濟發展和地區格局有哪些促動與推進?日趨加劇的海洋利益競爭,會使國際格局發生哪些顯性、隱性變化?作為“年度二十四個重大問題研究”之一,本期“中外海洋戰略”,我們約請了林宏宇、戴旭、蘇長和、王日根、李秀石等專家學者,從歷史與現實、矛盾與競爭、突破與改變等多個視域展開論述。有的深入分析了中國古代海洋秩序,梳理了傳統的海權思想,有的強調協調陸地與海洋秩序,做出了長遠的戰略規則,有的直面當下的地緣政治難題,為國家海洋戰略建言獻策。希望通過本期策劃,引起更多有識之士對中國的海洋戰略與未來發展道路的關注,引發讀者學人對相關問題的更多有益探討。
為了中國和平崛起,為了中華兒女不再受辱,為了中國不再敗。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