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比較美學作為一種學科,不僅僅在研究中對研究的對象采用比較的方法,更重要的還要看其研究的美學現象是否跨越了文化的界限,這是比較美學的重要特征。比較美學與比較哲學、比較詩學、比較藝術學之間有明顯的學科界限。在比較美學的工作方法中,除了平行研究、影響研究外,“設定場”的錯位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 比較美學 跨文化 錯位研究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比較美學的起步較晚,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在我國更是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以復興,并逐漸走向自覺化的學科建構。但作為一種美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比較美學則可以追溯到很遠,在這一點上,東西方皆然。然而,要推進比較美學的學科建設,首先必須從觀念層面對其進行根本的理論建構。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比較美學的定義、范圍與內涵
比較作為一種邏輯思維方法和一種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性。根據《辭?!返慕忉?,所謂“比較”是“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也就是說比較是處理兩個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基本方法。因此,比較方法的運用實際上存在于一切學科之中。那么,什么是比較美學呢?目前國內外關于比較美學的定義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法國美學家蘇里奧在他的《諸藝術的對應關系——比較美學原論》一書中認為,比較美學有兩個研究方向:其一是它自身予以展開的方向;其二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代的藝術相互間的比較研究。他認為,為了比較諸文化圈的藝術,首先應當進行諸藝術之間的比較研究。①美國美學家艾略特·多伊奇在他的《比較美學研究》中則指出:“比較美學就是對一些獨特的美學概念以及對不同于自己文化的其他文化的感受進行分析、解釋、想象和評價?!雹趪鴥取妒澜缧聦W科總覽》談到“比較美學”時說:“比較美學就是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美的本質、美的規律、美學范疇、審美心理、藝術理論等問題的一門學問。但是,也有人認為,比較美學是以中國的美學和西方的美學進行一番比較研究。或者說,比較美學主要是研究西方美學和中國美學相互影響的學問。”它也談到了近年來我國美學研究者對比較美學的定義,即“運用比較的方法,對一切美學現象,包括美的哲學思辨、審美心理以及藝術理論中的一系列范疇和問題的研究?!雹叟c此同時,也有學者認為:“比較美學是一種跨學科、跨文化、跨國度乃至跨歷史的美學研究,是各種美學觀念和流派之間的相互溝通、認同和融匯。”④
我們認為,比較美學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跨時間、跨特質的美學研究,它既對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民族和地區的美學思想和美學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同時也追蹤文學、繪畫、戲劇、音樂、舞蹈、影視等各藝術門類之間的審美共同性與差異性。
這里,我們需要明確兩個問題。
第一,比較美學的根本屬性在于跨越性。比較美學跨越各種界限,在不同的參照系中考察美學現象,因此,它的“比較”同一般學科研究中的比較方法不盡相同。在比較美學中,比較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它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方法論上的意義,不再是普通學科研究中的比較手段,而是全球化時代的整體思維方式用于比較美學的產物。我們區別是不是比較美學研究的準則,不僅要看其是不是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更重要的還要看其研究的美學現象,是否跨越了文化、語言、時間或特質的界限,這是比較美學的重要特征。離開了這些意義上的比較,就不屬于比較美學的“比較”了。
第二,比較美學研究的目的,不是為比較而比較,也不是要比高下、比優劣,而是要在相互的比較中找出各自的特點,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當然,比較美學不僅要指出不同文化區域的美學思想在整體上或某些方面的異同之處,而且還要找出它們各自的特征,并深入挖掘和分析其根源所在。對各個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理環境的國家、民族、地區中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美學現象的異同進行具體考察,可以使我們發現一種影響、一種假設、一種紐帶,使我們可以局部地、具體地用一種美學風貌、形態、風格甚至趣味,作為另一種美學風貌、形態、風格以及趣味的必然的出發點,從而找到不同美學現象之間的某種事實聯系和精神聯系。
任何學科都有自身的研究范圍。根據以上對比較美學內涵的界定,我們認為,比較美學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美學理論的比較。在不同的文化系統里,美學家們大都根據自己的哲學體系構筑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美學理論殿堂,我們可以通過對不同文化系統的美學理論的比較研究,進一步理解和認識它們各自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這種比較可以是總體的,即從宏觀上把握不同美學體系的特點和性質,也可以是具體的、微觀的,如對不同文化系統的美學史上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疇、命題以及美學著作等進行比較研究。
其次是文藝實踐的比較。美學包括美學理論,但又不能與文藝實踐相分離。且不說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始終與文藝實踐結合在一起,在對文藝實踐的體驗、鑒賞中,演繹出許多獨具特色的美學范疇,從歷史發展來看,西方美學思想也一直注重文藝實踐,根據文藝創作實踐得出結論,并反過來指導創作實踐。從當代美學家出版的著作來看,所謂美學著作大多是以解決藝術理論問題為目的的。這反映了當今世界美學界的一個總體趨勢,即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美學研究都在向藝術靠攏,美學家不再希冀把美學作為自己哲學體系中的一個環鏈,而是把它作為一門獨立的解決文藝難題的學問。鑒于此,比較美學作為美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研究也不能脫離文藝實踐,而必須側重社會所迫切需要解決的文藝方面的問題。要通過不同文藝實踐的美學問題的相互比較,在追根探源、明辨同異的基礎上,深入考察其美學存在的內在匯通。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比較美學的學科內涵和研究范圍,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區別一下比較美學與比較哲學、比較藝術學、比較文學、比較詩學等主要相關學科的具體關系。
比較美學與比較哲學的關系。根據《世界新學科總覽》的界定,“比較哲學是采用比較方法研究東西方哲學的異同及其它有關問題,并使之系統化、理論化的一門哲學學科,它既是現代外國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哲學研究的一種獨特方法。”⑤美學與哲學是具有緊密聯系的兩個學科,但二者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具體地說,哲學是研究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規律的科學,它涉及美學的基本問題,為美學提供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但是哲學不能研究屬于美學理論的一切問題,也不能代替美學去解決一切審美現象的獨特問題。因此,在歷史的發展中,美學最終還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實際上,我們認為,哲學作為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它的原理、規律更為抽象,而美學由于走向了藝術,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和文藝實踐,美學的原理、規律相較于哲學就顯得具體一些了。
比較美學與比較藝術學的關系。《世界新學科總覽》是這樣界定比較藝術學的內涵的:“比較藝術學是探究綜合性藝術作品結構中類似關系的一門學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對產生于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藝術進行比較研究,對各種文化和各個民族的藝術精神及世界觀的特征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和分析?!雹弈敲矗覀冊鯓涌创容^美學與比較藝術學的關系呢?其實這兩者的關系是既緊密而又有區別的,其區別就在于:首先,美學固然要研究藝術美及其創造的普遍規律,要與藝術實踐緊密相結合,但它并不要求專門研究藝術的一般的具體問題,也并不要求特意研究藝術的每一個側面;其次,美學不僅僅是研究藝術美的,它還把藝術范圍之外的自然美、社會美以及美感等問題作為自己專門研究的對象。因此說,比較美學與比較藝術學雖研究的對象有一定的交叉,但目的和方法不同之處甚多,二者不能劃上等號。
比較美學與比較文學、比較詩學的關系。比較文學是文學研究中的一個分支,比較文學是以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學或不同學科與文學的比較為研究對象,注重打破地理、空間與學科界限的文學比較。
比較詩學則是比較文學的重要分支,它是隨著比較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而建立起來的。所謂“詩學”,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關于“詩”的理論,而是指一般的文學理論?!霸妼W”這一術語,出自亞里士多德的文藝理論與美學名著《詩學》。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所論及的詩主要是指戲劇,尤其是悲劇。他不但探討了詩的種類、功能、性質,也探討了其他藝術理論以及悲劇、摹仿等美學理論?!对妼W》中所討論的這些問題,也正是后來文藝理論所要討論的問題。因此,在古典的意義上,詩學就是文學理論。當今的比較文學界,采用的也是這一約定俗成的術語。因此,所謂比較詩學,就是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體系,尤其是中西文化體系中的文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它的目的是通過對比、闡發與概括、歸納,尋找適用于各民族文學的普遍規律。因此,比較詩學實際上就是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
比較美學與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主要表現為三者在研究內容上具有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的關系。隨著比較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人們感到僅僅局限于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行跨文化的文藝理論的比較研究,以進一步認識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與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征,由此產生了比較詩學的研究。而當人們進一步探尋文學藝術的深層本質,繼而上升到美學層面的追問時,就進入比較美學的研究了。
然而,比較文學、比較詩學和比較美學畢竟是三個不同性質的學科,它們具有各自的研究對象和范圍。比較文學只限于研究文學,比較詩學研究文藝理論,而比較美學則研究整個美學。從研究的目的來看,比較文學是要尋求超越國家界限的共同的文學規律,比較詩學是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探求整個中外文藝理論的發展規律,而比較美學則是通過對不同文化的美學思想和美學現象的比較研究,探尋其中的同異及其根源,進而尋求美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建立全面、科學的美學理論,使美學真正成為世界性的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較美學的發展歷史
國外比較美學的研究狀況。“美學”作為一門學科,是1750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登在其《美學》中正式提出的。這就是說,在此之前的美學思想是一種泛美學思考并且缺乏科學形態。在前美學時期,美學的比較作為一種基本方法也被廣泛運用,但當時的比較只是在本體論意義上對美學的一些基本觀念的比較,而且基于“歐洲中心主義”的思想的支配,這些比較基本上是在歐洲文化的內部展開的,因此還不屬于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比較美學。
真正跨越歐洲文化進行比較美學研究的,可以追溯到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他的《美學講演錄》就側重于美學思想的比較分析。然而,比較美學的名稱最早是由美國學者雷蒙多(G·L·Raxmond)提出的,他在1899年出版的《在繪畫、雕刻、建筑上線條、色彩的比例與和諧——比較美學試論》⑦第一次明確提到了“比較美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美學家蘇里奧出版了《諸藝術的對應關系——比較美學原論》。⑧美國著名美學家托馬斯·門羅則撰寫了《諸藝術及其相互關系——比較美學》。⑨然而,這些著作雖都冠以“比較美學”的名稱,實際上卻都是諸藝術之間的比較研究,“比較美學”可謂有名無實,因此,這些著作不如說是比較藝術學更為貼切。
1965年,托馬斯·門羅又出版了《東方美學》一書。這是一部較早且較為嚴格意義上的比較美學著作。該書在對東西方美學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闡述了東方美學的特點。1975年,美國美學家愛略特·多伊奇出版的《比較美學研究》,集中探討了中國、印度、西方、日本的文藝理論中的美學問題,在比較美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東方文化圈內,不少美學家也對比較美學予以了關注。如印度美學家潘地,在20世紀50、60年代出版了比較美學三大卷(《印度美學》、《西方美學》、《印度—西方美學》),對西方和印度的美學進行了詳細的比較研究。1984年,日本著名美學家今道友信主編的《美學的方法》,為吉岡健二郎的《比較美學》專門設置了一章。在該章中,吉岡健二郎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比較美學的任務、產生的原因、歷史和方法等問題。
國內比較美學的研究概況。中國比較美學是在近代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產生的。從歷史背景和研究成果出發,它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從20世紀初開始,西方美學思想被紛紛譯介到中國,不少學者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中西美學的比較研究。著名代表有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魯迅等人。
“五四”以后,不少留過學的學者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文藝批評和美學分析中,已能熟練運用中西比較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比較美學的研究成果。朱光潛、宗白華、豐子愷、鄧以蟄等人是著名代表。
改革開放至今,是比較美學的學科建構期?!拔母铩苯Y束后,一些有識之士已經以敏銳的眼光,看出了對美學、文藝學領域進行比較研究的重要意義。北京大學胡經之于1981年2月25日在《光明日報》發表了《比較文藝學漫說》⑩,他指出:“比較文學研究必然要導致中外文學藝術理論的比較,以及美學的比較。” 1984年,由中華全國美學會、湖北省美學學會等單位聯合在武漢舉行了中西美學藝術比較研討會。蔣孔陽向大會提交了題為《對中西美學比較研究的一些想法》的論文,文中首次將比較美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問題提了出來。
回顧這一發展歷程,我們發現,百年中國比較美學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中國比較美學的產生和發展是與整個社會實踐緊密相聯的。20世紀初,中國學者進行比較美學的研究,絕不僅僅是異質美學理論間的交流與借鑒,而是有著復雜的社會因素的,是由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要求驅使的。
自鴉片戰爭伊始,西方向中國發起了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全面挑戰,引發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危機。由此,中國文化開始擺脫以往的封閉狀態而走向世界,“西學東漸”成為一股時代洪流。中國比較美學不可避免地成為這股洪流的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以后,中國重新面向世界,西方文化再一次涌入國門,中西兩大文化系統再一次發生激烈碰撞。開放的文化氛圍掀起了“比較”的熱潮,從而也促進了中國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學、比較美學等學科的復興和發展。
由此可見,中國比較美學的產生和發展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的組成部分,它的性質、價值、意義,始終是與整個社會實踐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
第二,中國比較美學具有明顯的“解構”西方中心主義的性質。長期以來,由于“歐洲中心論”的影響,西方傳統美學一直被視為美學話語的主流,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根本就沒有美學。事實上,由于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和審美心理的差異,中國和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學思想體系。在比較美學領域內,不存在中心和邊緣,只存在平等的交流。因此,中國比較美學以中國多姿多彩的藝術實踐和極為豐富的美學思想為基礎,與西方美學進行理論的對話,為中國美學思想在世界美學之林開拓了一方新天地。
第三,中國比較美學為中國美學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反思的視角。中國美學現代性建構的匆匆步履,可以說一直是緊隨著西方腳步,說著陌生的異國話語,以致有學者提出了中國美學的“失語”問題。走出中國美學的“失語”困境,推進中國美學的現代轉型,需要在一種跨文化格局的美學對話中進行自身的反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比較美學對中西美學思想進行多角度的比較研究,揭示中西美學的文化精神,使我們更深刻地把握了雙方的特點和規律,為建立一種立足于本土語境并最大限度地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精華的現代形態的美學體系作了必要準備。因此,中國比較美學的發展既是全球化帶來的必然課題,也是中國美學從吸收、借鑒到走向建設的必要選擇。
百年來,中國比較美學經歷了曲折的發展,同時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我們對此不能過于樂觀,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中國比較美學研究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東西方視野的場域之限。由于中國比較美學自身的“解構”性質,學界的研究主要呈現為中西對比態勢,也就是說,其比較的視野只局限在中國與西方,這從國內比較美學著作的名稱上就可明見。究其原因,因為西方美學是主流美學話語,中國文化是在與西方美學的對照中,才產生出自己具有學科意義的美學的。缺乏世界美學的多邊比較或者說較全面的跨文化比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比較美學的發展程度和水平。
二是,單一性研究的方法之偏。在比較美學的研究中,研究者們過多地注重平行研究的方法,將中西不同時代的美學思想進行互照互省的平行比較。雖然也涉及影響研究、錯位研究等其他比較方法的運用,但總體而言,這些方法的運用是有限的,不免使人感到方法運用上的單調感?!坝捎谄叫醒芯康难芯糠秶^于寬泛,內容龐雜,容易將比較美學的‘美學性’淹沒,變成社會史、思想史或文化史之類的研究,不利于比較美學成為一門嚴密的、有美學研究特性的學科。同時,把某些表面相似的美學現象進行簡單化的類比,也往往會導致牽強附會的結論?!?br/> 二是,學科化建構的理論之失。中國比較美學是伴隨著中國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學的興起而逐步產生的,比較美學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始終受到美學學科發展水平的制約。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比較美學的自留地里,專門的比較美學理論研究還只是“星星之火”,研究者對比較美學本體理論研究的淡漠近乎呈現為“集體無意識”。迄今為止,學界尚沒有出現一部純粹的比較美學理論專著。由于缺乏自身理論形態的建設,比較美學的基本概念、范圍、性質、方法等尚比較模糊,比較美學遠未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為中國比較美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如何將比較美學研究不斷引向深入,以促進學科建構的有效推進,這是每一個比較美學學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鑒于比較美學研究存在的上述薄弱環節,我們認為,有必YS5MaJuPRG0INtQUJHf2MA==要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跳出二元對峙,走向跨文化的比較美學研究。當前全球化時代的本質、走向與要求,決定了中國比較美學必然要跳出中西二元對峙狀態,從而置身于一種更為開放的跨文化的視野下,致力于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美學思想的交流與對話。除了西方文化之外,其他東方文化的美學思想理應成為我們創造新的全球語境中民族文化的有益資源。對于當代比較美學學者來說,從事比較研究就意味著要走出本民族自身視野的局限,著眼于一種跨文化的“全體性的比較研究”。沒有互為“他者”的文化參照,沒有從多元視角對自身的深入認識,就沒有不同文化之間的認識、互補和互證,也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現代美學的產生。
二要,擺脫單一性和隨意性,加強多元、多層面的綜合研究。比較美學的視野應該是開闊的,比較美學的方法也應該是多元的。比較美學既要注重平行研究、影響研究、錯位研究等學科本體論研究方法,也要重視其他層面的方法的綜合運用,如歷史的、邏輯的、辯證的等哲學方法,宏觀比較、微觀比較、直接比較、間接比較、綜合比較等比較文化一般研究方法以及跨學科的比較方法等。當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不等于隨意性,這里涉及到“可比性”問題。比較美學研究的理論前提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美學思想存在著共同的內在規律,而不是表面的異同,是“建立在具有必然存在的普遍性之上的、可以比較的水平上的”研究,這種“可以比較的水平”是指事物的內在聯系,就是所謂的“可比性”。
三要,深化理論探索,加強比較美學學科的理論體系建構。如前所述,比較美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雖然學界對比較美學的內涵、性質、范圍、方法等作了一定的理論探索,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從目前中國比較美學的現狀來看,正是由于理論的貧乏,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諸多問題的產生?!皩W科作為一個獨特的范式,它包括觀念和運作兩個層面的含義。學科在觀念層面上的建構,主要是形成一種研究綱領式的知識或思想傳統?!睆挠^念層面來說,我們要切實加強比較美學的基礎理論建設,明確界定這門學科的性質、范圍、任務和方法,使比較美學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新學科。
比較美學的方法與視角
一切理論探索歸根結底是方法的探索。美學研究者也必然通過一定的研究方法作用于研究對象,才可以得到研究的結論。比較美學是一門跨越性很強的交叉學科,它和比較文學具有緊密的聯系。目前,比較文學的研究有兩種基本方法,即平行研究和影響研究,比較美學可資借鑒。此外,錯位研究也是比較美學的重要方法。
平行研究。人類在相似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上,不同民族會有相近的發展水平,類似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特征,使不少民族的文化現象和審美風貌在毫無聯系的情況下,也會呈現出驚人的類同現象。平行研究實際上是將沒有任何聯系的區域或國家的相似的美學現象作平行對照,找出其中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
平行研究可以是對相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區域或國家的相似美學現象進行分析比較,如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優秀劇作家莎士比亞的戲劇與中國明代優秀劇作家湯顯祖的戲曲進行比較研究,將黑格爾的繪畫美學思想與中國沈宗騫的繪畫美學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平行研究也可以是對不同區域或國家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的相似美學現象進行分析比較,如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審美觀進行比較,將中國金圣嘆的小說美學與西方巴爾扎克的小說美學進行分析比較。平行研究還可以不受歷史時期或背景的局限,把不同區域或國家的相似美學現象進行分析比較。如將中國南北朝時期“鏤金錯彩”的美學風格與法國纖細虛飾的“洛可可”美學風格進行比較研究,將曹雪芹《紅樓夢》中的“無事忙”賈寶玉與普希金筆下的“多余人”葉普蓋尼·歐涅金進行比較。在比較文學的園地里生成演化并日趨成熟的平行研究,帶有很多文學的特性。雖然比較文學某些領域,如主題學、題材史、類型學等中的平行研究,在美學研究中不能完全照搬,但是平行研究在比較美學中仍具有很大的適用范圍。
影響研究。影響研究關注某一區域或國家的美學現象對其他區域或國家的影響,然后提取“原本”和“摹本”作為比較研究的對象,揭示出它們之間的淵源關系、異同之處和彼此揚棄,在偶合與存在影響關系之間作出判斷。
影響研究以不同區域或國家的美學交流中存在的事實聯系為依據。不同文化之間美學的交流和影響首先表現為一種事實上的聯系。所謂“事實聯系”,是指一種美學情狀接受或者給予另一種美學情狀的影響,通??梢哉业绞聦嵣系淖C明。因此,影響研究往往要從事實的關注開始,進而研究不同美學情狀之間的來龍去脈、相互聯系以及借鑒、吸收或改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和解剖,導出客觀、準確的結論。目前,比較文學中通常的做法是,把傳統的影響劃分為輸出、傳播和接受三個層面,并分別予以具體研究。根據角度的不同,影響研究又分為三個分支:即流傳學、淵源學和媒介學。流傳學是從輸出方的角度,對某個民族的文學對其他一方的影響情況進行研究;淵源學是從接受方的角度,來研究本民族文學中的新因子的外來源頭,通過追根溯源,揭示它們和輸出方的因果關系;媒介學則是對不同民族文學之間造成影響的中介或媒介進行的研究。根據美學的學科特征,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比較美學的影響研究:可以從輸出方的角度雙向分析研究的對象,如分析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對日本及西方國家的影響,揭示近代西方美學觀念對中國審美趣味的影響,皆屬此類;我們也可以從接受方的角度分析研究對象,如揭示中國唐宋佛教美學思想對印度經典佛教美學思想的揚棄,分析中國現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結合國情選擇接受外國的美學新觀念,則均屬此類。作為一個泱泱古國,中國在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影響、接受和揚棄其他文化的事例不勝枚舉,它們都可被納入影響的比較研究的范圍。
錯位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時空的美學現象,在一定的意義上、一定的條件之下,往往會存在某些相關聯之處,其中的相似和相異,在特定的場域下都存在著比較研究的價值。所謂錯位研究,就是對沒有任何聯系的不同區域或國家對于同一話題下所呈現出的美學現象的同異進行分析比較,從而發掘美學發展的共同規律以及各自的民族特性。
錯位研究強調的是“專題比較”,其關鍵在于必須具備一定的“指定場”,即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里來。“指定場”明確,論題的范圍清楚,可比性就明朗,探索也就有價值。錯位研究可以是對不同區域或國家的迥然相異的美學理論的分析比較,如從柏拉圖與孔子美學的比較看中西美學的根本差異,對中西不同的詩畫觀或中西舞蹈藝術的不同審美觀進行比較等。錯位研究也可以是對同一主題的同一藝術門類的跨文化差異進行分析比較,如將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與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響樂《我的祖國》進行比較研究,將美國指揮和中國指揮所演繹的貝多芬的管弦樂作品在審美理解上的差異進行比較研究等。錯位研究還可以是對同一主題的跨藝術門類在藝術表現上的差異進行分析比較,如將西班牙作家賽萬提斯的小說《唐吉訶德》與奧地利作曲家明庫斯創作的芭蕾舞劇《唐吉訶德》進行比較,將法國作家紀德的小說《田園交響曲》與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交響樂《田園交響曲》進行比較等。
注釋
?。廴眨菁獙《桑骸侗容^美學》,載今道友信《美學的方法》,李心峰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第265~66頁。
轉引自《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5年第4期。
金哲等:《世界新學科總覽》,重慶出版社,1986年,第1343、1335、1380頁。
趙連元:《比較美學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第4頁。
G.L.Ra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