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核心在于更高程度地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實質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同樣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師生獲得的收益的多少;二是達到同樣的學習目標師生用最短的時間的多少;三是師生在教學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積極的學習體驗的多少,所產生積極的情感的強弱。高效課堂作為一種價值追求,需要教學實踐模式做支撐。目前各個學校都根據自身學校獨特的教學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模式。如杜郎口中學的 “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昌樂二中的“271”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步驟——學生自學,自主探究;完成學案,訓練應用;分組合作,討論解疑;展示點評,總結升華;清理過關,當堂檢測等。我校參與了成都市“十一五”規劃課題“高效課堂教學行為研究”,探究“如何實現教師高效益教和學生高效益學的最佳結合”、“如何實現教學的同一性與學生的差異性之間的有機結合”,如何構建“高參與、高認知、高情意”的現代課堂等問題。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初步建構了“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學研結合,最優發展”的高效課堂教學行為策略。為了更好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落實這個高效課堂教學行為策略,我們對120余節涵蓋高初中各個學科特別是數學學科的高效課堂的結構模式進行研究,探究出并正在踐行高效課堂的單元教學模式——“學、問、研、用”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所謂單元課堂教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元教學,而是根據教學內容把課堂分為幾個相對獨立的單元,目的是增強課堂每個教學單元的完整性。一堂課可以是一個教學單元,也可以是幾個教學單元。下面僅以初中數學課堂上一個單元——例題教學為例,對課堂每個單元都所采用“學、問、研、用”的單元教學模式進行闡釋。
探究問題:如圖,正方形ABCD中,點E是DC邊上一點,EF⊥BE交∠ACH的平分線于F,探究:BE與EF的數量關系。(圖1)
一、學——課堂上學生感知性的獨立自主的學習
這里的“學”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的素材經過反復經驗或練習而產生的行為,是能力或發展傾向上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及其過程。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首先讓學生通過導學案或者學習提綱引導學生對所學素材進行感知,初步體驗素材,產生感性認識。這時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獨立專注的學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學生建立好學習組織。如把班級學生根據學生學習品質分為若干學習互助小組;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指明學習的內容;提出學習的要求;提出學習方法的建議;經過努力需要達到的目標(學生思考的方向)等。如,上面例題單元的教學,首先應讓學生直接感知例題,獨立思考。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全體學生都能夠獨立地閱讀思考例題。
大多數學生通過閱讀例題,產生了初步的解決問題的想法,但理解不到位,思路沒有打通,產生了不少的疑問。這時候,學生最希望的就是交流。因此迫切需要進行下一個環節——問。
二、問——學生與師生之間相互提問,合作學習
學生先相互解答各自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通過篩選,實在不能解答的直接向教師提問。在這個環節,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掌握提問的技巧,提高提問的針對性,明確提問是在獨立思考之后的提問。如提醒學生做好提問的準備:提問的對象是誰?提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教師應當擬好提問的要點,要點要做到:簡潔、具體,引起共鳴,語句樸素;突出中心;提供相關信息等。教師和學生雙方能夠在提問中有意識地學到積極的人生態度,思維更加活躍,洞察對方情緒的感知能力……[1]
提問的過程需要注意:一是學生小組內互相提問;二是給出時間讓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間相互提問;最后是教師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畫龍點睛式地引導學生提煉、拓展,達到解決更多問題的目的。
如在本題教學中,小組內的討論比較激烈。出現了錯誤方法,多數學生想到作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