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師范大學之前,我就已經愛上了教師這門職業。大四那年的教育實習更是為我提供了一個提前體驗“教師”職業的機會。而在教育實習階段與學生們三種情形下的文字交流,更使我領悟到教學所具有的藝術性與科學性。
我當時被安排在本校的附屬初中三年級做化學實習教師與見習班主任。下面就是我從記憶中所攫取的三種情形下的文字交流:
一、“意見本”
第一次登講臺之前,我查閱了很多相關的書籍以及網上資源,在自己的教案本和教科書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知識點、習題和自己想擴展的內容。登上講臺之后,我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按理說,應該比較成功,然而自教學開始至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內心似有一物“堵著”。回想整個教學過程,雖然在中間有讓學生回答問題的“互動”,但更多的時候總像我一個人的“表演”。我急于將所有知識點一股腦兒地全部“倒”給學生。“填鴨式”的教學,沒有調動學生對知識的熱情,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沒有與學生一起在知識海洋探索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
當晚回到宿舍,我輾轉難眠。于是深夜我便準備了一個本子,上面寫著:“親愛的同學們,對不起!老師感覺第一次給你們上的課很失敗。老師沒有顧及到你們的感受,只是一個人在那像‘完成任務式’地講課。老師沒有深入到你們的內心,沒有從你們接受知識的基礎與能力出發與你們共同學習。請你們原諒老師的第一次‘失誤’,給老師成長的機會,并寫下你們對老師第一節課的感受與建議吧!謝謝你們!可以不記名的。”第二天我便把本子放到了班里。過了兩天,已看到本子的學生中有近九成左右都在本子上留言了,而且除了兩三個學生沒有留下名字之外,其余都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被學生真誠的互動感動著,那一個個字眼匯成的暖流,流向我內心深處,溫暖并鼓勵著我。就是這個“意見本”,架起了我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我感悟到:為人師者應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最好的評課者不一定是專家,而可能是學生那一顆顆真誠的心。
二、習題冊、試卷上的“評語”
每次批閱習題冊與試卷(除階段考試如月考、段考、期末考之外)后,我都喜歡在習題冊或試卷的后面寫上自己的評語。或許許多老師認為每次都寫評語顯得沒必要或浪費時間,但我并不這么想。對于我所教的化學而言,若學生全做對了,我會寫得比較簡單,如“加油,相信自己”“不錯啊”等;若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出了點小問題,我會用紅色水芯筆幫他更正過來,并且寫上“粗心了吧”“記住啊,氣體要打箭頭啊”“化學物質的顏色要記清啊”等批語;對于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我會幫他們補上一些漏掉的知識點或者將他們記錯的知識點改正過來,而對那些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知識點,我則利用空余的時間幫他們輔導。
一開始,做這樣的工作確實要比同科任老師批閱同量的內容多花很多時間。但自從看到學生對作業評語的重視與興趣之后,我感到了“評語”對他們的重要性。學生感到教師在認認真真地檢查自己的“成果”。教師有價值、實質性地“反饋”學生的對與錯,而不只是簡簡單單畫“鉤與叉”以及打分數。教師在詳盡與認真的“評語”中陪伴學生一起面對失敗、一起成長。
這樣維持了一段時間,對于哪些學生在化學上存在哪些問題,我也漸漸比較清晰和了解了,我便會在課余空閑時對他們個別或部分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由于教師無法與每一位學生面對面接觸,這種方式不僅節省了許多學生單獨請教老師的時間,而且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也有很大的幫助。即使是輔導,學生也是在“評語”的啟發與思考之后,帶著更加明確的問題來向老師求助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能給予學生一些心理輔導。由于學生經常會關注自己的“評語”及其進展,這樣對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就有了比較全面的把握,并能很及時地解決問題。同時,“評語”還會延續到教師與學生的現實溝通中。比如有些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如果經常出現化學方程式書寫中忘記氣體符號的現象,那么在自習輔導課中,當走到該學生面前時,我就會面帶微笑地細聲對他說“記住啊,箭頭”等話語。類似這樣的處理,會讓學生不斷意識到自己知識結構中所存在的問題。有時候,學習效果不佳不一定是知識結構的問題,而是學生思維習慣甚至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面對這些情況,教師就要在努力了解每位學生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輔導意見。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要讓學生看到針對自身的“豐富的”“實質性的”反饋信息,要讓學生從這些反饋信息中感到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教師的“溫暖”陪伴。真正有效的對學生的評價,是要“栽”到學生心里去的。
三、離別的“禮物”
實習開始不到兩個星期,我便琢磨著在離別之際給這些可愛的學生們送上一份禮物,一份我所能給的、值得他們留念的禮物。我準備了一個大本子,每個學生一頁。在專屬于每位學生的那頁紙上,寫下實習這段時間發生在我和他之間點點滴滴值得回憶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想和對他們的建議,類似“教育日記”。
從那之后,每天晚上在臨睡之前,我都會把當天我所觀察到的值得記錄的事件寫下來。有些學生會經常抄作業,盡管他認為我不知道或許認為我不在意,我就寫下抄襲作業對人格發展的阻礙,并提出如何從現在的抄襲走向獨立做作業的建議。有些學生,在班級里很少得到其他同學的關注,甚至在其他學生心中被認為是個“怪”學生。而我發現他在田徑運動會上具有很強的拼搏精神,而這不正是他生命力張揚的表現嗎?于是我鼓勵該同學要主動走出自己的“世界”,與其他同學多接觸。有些學生比較懶散,我就寫下每一次給他輔導和跟他交談后的感想。有些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學生,我則寫下希望他在保持謙虛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帶著全班同學一起努力的期待。
想要更加了解學生的這一動機讓我開始寫教育日記,而寫教育日記的過程促進了我對學生的了解,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日記里,關于后進兒童的記載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認為,善于覺察這些兒童在課堂內外的行為上的極其細微的變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觀察到和記錄下來的情況加以思考,對教師的工作有很大幫助。”[1]寫教育日記的過程,加深了我對學生的關注。沒寫教育日記之前,我或許不會像個“有意的”旁觀者那樣去傾聽學生的“語言聲音”和“行為聲音”等。在寫教育日記之后我會不由自主地觀察學生在不同課堂上的“表現”。每位學生的身上都有他的“亮點”。教師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看到學生所具有的這些“亮點”,并通過這些“亮點”完善對學生的認知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以前我認為教育日記是屬于教師自己的,臨走時,當我把寫給每一位學生的教育日記一并送到他們手上時,我才發現:教育日記,可以和學生分享。時至今日,我仍然對當初的那本教育日記記憶猶新。
短短的幾個月實習生活就這樣忙碌而充實地過去了。在這段時間里,除了體驗到作為一位教師的艱辛與幸福之外,更是感覺到若要成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必須要不斷地加深自己理論知識的學習、消化,甚至再“生產”。教育所面對的是一個一個鮮活的個體,教育所要指向的也是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在這個實習階段留給我深刻印象的三種情形下的文字交流讓我懂得:教師應該把教育每一個個體,而不只是整個“學生群體”當做他教育的使命。對每一位學生真誠的了解應該成為教師教育生涯中時刻都要進行的最重要的工作與不斷研習的“功課”。
參考文獻:
[1]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