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創作歷時4年,號稱趙寶剛青春三部曲終結篇的《北京青年》,能否讓趙寶剛走出《男人幫》的爭議和批評?
趙寶剛“愛美”。
拍戲時,趙寶剛駐組,衣物就有4大箱,《北京青年》香港取景之余,趙寶剛領著演員逛街,不時指著店家說這家的衣物好,大隊人馬進去搜羅一番,結賬時他還能掏出店家的會員卡。不僅如此,關于趙寶剛積極試用面膜新產品并送給劇組成員的事情,最近也被“抖落”了出來。
在東方衛視《北京青年》開播發布會的后臺,記者眼前這位在電視圈摸爬滾打了20余年的中年導演,著實有著和年齡不符的外貌——干練的短發,合身的白襯衫,筆直的西褲和锃亮的黑色漆皮鞋——“潮”范兒十足。從他身上,你不難發現,為何趙寶剛會成為“都市青春劇”的干將。
除了熱播劇導演的身份,趙寶剛還是鑫寶源影視的創始人和主要管理者,但他現在依然和大多數藝術創作者一樣,喜歡談新戲,喜歡談創作理念,不太習慣回顧過去,也不太喜歡評論作品之外的東西。
這次,趙寶剛要跟觀眾們談論的是8月16日晚黃金時段登陸北京等衛視平臺的《北京青年》。除在4衛視晚間黃金時段聯合播出外,安徽衛視也即將在18日晚次黃時段播出該劇。同時,在電視劇網絡版權低迷的當下,《北京青年》的網絡版權以每集百萬的價格出售,再次證明了市場對趙寶剛的信心。
這部創作歷時4年,號稱趙寶剛“青春三部曲”終結篇的《北京青年》,能否讓趙寶剛走出《男人幫》的爭議和批評,繼續“時下最懂年輕人的電視劇導演”美名,重續《過把癮》的經典?
與青春相關的日子
趙寶剛有個“不走尋常路”的青春。
40年前的1972年,初中剛畢業的趙寶剛還沒來得及慶幸自己留在北京進了工廠,就“被”投入到首鋼鍛造車間火熱的勞動中去了。16歲參加工作,12磅的大錘能掄100多下,這段生活鍛造了趙寶剛“吃得苦、忍得孤”,但他也逐漸陷入某種“悲哀”:知識微薄,重體力活日復一日,還冒著工傷危險??
學表演、學聲樂、學指揮,不甘心被命運安排的趙寶剛開始在文藝特長方面尋求突破。但嘗試考取藝術團體的失敗,讓趙寶剛幾乎放棄。這時,電視劇《四世同堂》給了趙寶剛扮演齊家老二的機會。后來該劇導演林汝為留下趙寶剛當劇務,并介紹他進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前身北京電視制片廠。
雖然那時人們對電視劇的認識還處于初期階段,趙寶剛的工作崗位也只是“辦公室打雜”,但他在電視藝術中心堅持了下來。這期間,“邊緣人士”趙寶剛開始系統地學習拍攝和導演知識,并結交了王朔、鄭曉龍、馮小剛一眾朋友。
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導演,趙寶剛的第一部作品是《怯懦的誓言》——鄭曉龍、趙寶剛、馮小剛,現在影視圈的三位“大咖”共同執導。戲拍得順利,但最后打字幕時卻遇到問題,中心領導說:導一個上下集的劇就掛三個人的名字不合適,你們三個一人一個字吧。于是三人搜腸刮肚:叫“趙小龍”,跟趙寶剛關系不大,叫“趙小剛”,沒有鄭曉龍的事,最后沒轍,三個人的名字都寫上了。這部戲當年得了個“建國40周年優秀電視劇獎”。
后來,趙寶剛參與了當年風靡一時的電視劇《渴望》的導演工作,但在《渴望》演職員名單上,他的名
7816b9aa6134631f6ae2c1813922ba06字前沒能打上“導演”二字。趙寶剛實在地嘗到了聚光燈外的落寞滋味。不過也正因為《渴望》,趙寶剛在電視劇藝術中心的職位,從辦公室調到了導演組。于是就有了這之后的“導演”趙寶剛。
當然故事總有起伏。
先是他和金炎聯合執導《編輯部的故事》打出了室內情景喜劇的名氣,但隨后他第一次獨立執導的電視劇《皇城根》卻失敗了。后來,在總結《皇城根》所遇到的問題時,趙寶剛意識到:有些東西是自己的弱項,劇本有問題,卻沒有能力去把它改變過來,換言之,想改,需要知識和積累。
從王朔海巖,到趙氏都市言情
拍自己擅長的領域,是趙寶剛的新定位。分析過后,他決定從青年人的愛情著手。
《過把癮》就是這樣一個故事。這之后,《東邊日出西邊雨》《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延續了愛情主線。1997年,他以電視劇《無雪的冬天》賺到的錢辦起了自己的公司——鑫寶源影視,公司注冊資金30萬元。通過出品《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等改編自海巖小說的作品,以及《像霧像雨又像風》等有著強烈傳奇色彩和愛情主線的作品,趙寶剛逐漸奠定了一線導演的地位,也逐漸獲得了“造星大師”的稱號。
但隨著時間進入新世紀,在觀眾審美疲勞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趙寶剛似乎也顯露出疲態。結束了與海巖的合作,趙寶剛開始自己找題材、組稿創作,這期間不乏《別了,溫哥華》等成功案例,但也有《錄像帶》《給我一支煙》這種反應平平的作品。那是“不知道自己該拍什么,不清楚片子該體現什么。那時也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過時了”的狀態。
80后都市言情是趙寶剛尋找到的新領域。《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和《婚姻保衛戰》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主要圍繞青春、愛情、勵志展開。
與此同時,趙寶剛的影視制作事業也在逐漸發展。2010年7月,鑫寶源與納斯達克上市企業完美時空有限責任公司(Nasdaq: PWRD)達成合作,該公司下屬企業北京完美時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大約1.1億元現金入股北京鑫寶源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完美時空的入股,使得趙寶剛和其團隊更專心在創作上,“我還是一個導演,如果老想著上市的事,會陷進去。”趙寶剛說。
2007年《奮斗》走紅,成為趙寶剛的轉型代表作。2009年《我的青春誰做主》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開播,取得了單集收視率最高9.8%的成績。兩部劇的主演馬伊琍、佟大為、王珞丹也迅速收獲了人氣。但時至今日,趙寶剛在面對有關這兩部劇是否“接地氣”的提問時,依然認為,大多數人其實沒看懂,或者說沒能理解自己的深意。
青春是永恒話題
《奮斗》中有關80后的生活、事業、婚姻的奮斗,間雜著“抖包袱”似的臺詞,開創了都市言情劇的一個新風尚。但主角陸濤富二代的身份和創業歷程,又不免讓觀眾批駁不真實。
對此,趙寶剛卻自信地說,“當年輕觀眾認為陸濤最真實的時候,你們就成長了。因為這樣你們才沒有陷入到社會的慣性中去,陸濤的意義不在于他成功了,而是在成功的過程中,他做出了取舍,收獲了思想的成熟。”
幾乎可以預見,新劇《北京青年》安排堂兄弟四人放棄原有工作和生活,背起行囊,踏上新途的劇情設計,也會招來不真實的評論。言及于此,趙寶剛用“當今社會的真實”來概括《奮斗》和《我的青春誰做主》等劇,“這樣的原型不勝枚舉,”趙寶剛說,“我不想陷入傳統的真實里——那種將各種傷疤揭露的血淋淋的真實。”
《北京青年》中,主人公何東不再是剛剛邁出校園意氣風發的大學生,也不是對社會充滿憧憬的懵懂青年,而是擁有著一份穩定光鮮工作的社會人。他站在青春的尾巴上,體會著枯燥乏味的循環往復所帶來的平淡,決心沖出生活營造的枷鎖,重走青春,體驗不同的人生。他的出走想法,帶動了堂兄弟們:身為醫生的何西,因為一次一見鐘情,意識到自己閱歷淺薄、眼界狹小;加拿大海歸何南未及畢業就心急創業,卻屢屢被騙;何北則一心想開一家酒吧,在得不到父親支持的情況下,一氣出走;于是兄弟四人共同踏上了重走青春的旅程。
趙寶剛會給自己的戲定個文化的主題。如果說《奮斗》是告訴青年人遇到困難該怎么辦的話,《我的青春誰做主》則關注了知青的后代——80后北漂在追夢過程中,是如何經歷風雨、犯過錯誤,才逐漸發現責任的重要性的。這其實還是源于趙寶剛的一些感悟或者說情結:“人年輕的時候,如果能有一些‘意識’就太偉大了,教育和啟蒙‘意識’這個工作可能要交給家長。”趙寶剛無疑也希望能夠在自己的青春言情劇中發揚一下這個功能。
《北京青年》延續了這一創作理念。
陸濤(《奮斗》)、錢小樣(《我的青春誰做主》)按部就班地工作三五年后,“或許他們回頭看看,可能又會發現爭取來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了,那怎么辦?”在《北京青年》里,青年們出走,輾轉北京、煙臺、深圳、香港、麗江、天津等地,將各地的風土人情盡收眼底,也在路途中收獲了意義:“只有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才能改變自己,使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
在趙寶剛看來,“北京青年”們,“走出去”不難,關鍵是改變自己,“人不能茍活,要保持一些憤怒。年輕人過于拘束,或者說活得太要面子,反而就不灑脫了。”
趙寶剛坦言,自己并不是多么了解80、90后,但“青春期所面臨的困惑、迷茫和誘惑,是有共通之處的。80、90后,只站在自身的角度和高度,是很難看清的。”于是有了《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以及這部“出走”的電視劇《北京青年》,“意在幫助青年看清,提醒他們,往那個方向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