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美國放映協會提供的官方數據,美國影院的年度純收入中,食品收入占據40%。在美國看一部賣座大片僅需約12美元,然而,一個大份爆米花和可樂套餐售價就達11美元左右。有的影院還在網上發放五折優惠券,打印下來到影院出示,可以省不少錢,但相關賣品仍然比外面的普通專賣店要高出好幾倍。
美國影院是明令禁止外帶食品的。
售賣爆米花、可樂現在已成為全世界影院的保留項目。其最初的起源,正是由于爆米花容易受潮,而美國人通常會驅車從很遠的地方跑去看電影(美國有很大一部分影院位于郊區或大城市的衛星城鎮),不方便從較遠處帶爆米花進影院;而可樂則需要加冰,且容易氧化。
美國影院門口也一般都備有垃圾箱,提醒你進去之前先扔掉手上沒喝完的飲料。美國觀眾也會抱怨影院“美食站”的產品價格太高,當然,你也可以在外面花1.25美元買好爆米花,然后悄悄攜帶進劇院,反正檢查也不太嚴——如果你不怕在男/女朋友面前顯得掉價的話。
美國幾乎所有電影院均設有空間開闊的大堂,可樂、爆米花和小食柜臺通常地處影院中心地帶,極為搶眼。事實上,許多影院經營者都打心眼兒里認為自己做的是小賣部生意,而非電影生意。因為影院要付70%的票房分給制片公司,而“美食站”的收入則100%歸自己。在促銷手法上他們也經驗老到,比如當客人點了一份熱狗套餐后,在回答“好的”之前,服務生通常會先問一句:“大份的嗎?”
食品類型的多樣化很重要。酥炸雞柳條和辣椒奶酪炸薯條等新食品類型成為傳統食品的補充。有些影院還會推出特色食品,比如專門放映獨立電影的里程碑影院(Landmark Theatre),為討好文藝青年,特提供自家風味熱狗,并配上拉布雷亞烘焙面包。更多的影院為了留住中年顧客,會提供預訂座位服務,銷售酒精飲料,并提供餐廳和康樂設施。
美國人在影院消費方面的研究也很細致,很有意思。比如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甚至還特別就影院爆米花做過一個調查,發現悲傷電影更加能刺激銷售,比如看《愛情故事》的觀眾比看《情歸阿拉巴馬》的觀眾多消費了36%的爆米花。
美國的電影院會不斷更新他們的賣品供應商。更加新潮流行、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兒童軟糖品牌如Sour Patch Kids、Gummi Bears等,已經擠掉了老牌水果糖Dots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供應商們也會想更多的對策吸引進影院的觀眾,比如將原本大塊的糖果改成顆粒狀、更易于分享的包裝。
相比之下,美國影院中的廣告沒有中國和韓國多。
首先,電影的映前廣告并不多,與電影預告片相比,比例約為2:8。但由于制片公司近年來一直在試圖縮短影片上映時間與推出DVD的
間隔,影院受到一定影響,也深感有必要擴大周邊產品收入。廣告便是其中一部分。
為將廣告收益最大化,美國三大電影院線Regal、AMC 和Cinemark聯合組建了國家影院媒體中心(NCM),該公司上市后,50%股份歸股民,50%歸影院。NCM負責引進廣告并將它們配發給影院做映前廣告。根據2010年的數據,該公司前三個季度便進賬了2.75億美元的廣告收入,每位股民都分到20美元的紅利。
由于觀眾并不想看到那么多映前廣告,而廣告時間又著實有限,NCM逐漸抬高了廣告門檻,越來越多地播放優質廣告以及3D廣告。
此外,大型影院經常會單獨辟出一塊空間,放一輛廣告車,專門做商業產品抽獎或用戶體驗,類似商場中的品牌營銷活動。這也帶來了一小部分廣告收入。
近兩年,美國電影業開始衰退,電影院的上座率也在逐漸下降。與此同時,數字放映開始普及。目前美國有大約5000家影院配備了數字放映機,在今后兩年內,有望達到上萬家。隨著電影上座率下降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美國的電影院開始頻繁地實況轉播大型體育賽事、明星演唱會及其他非電影節目,讓無法親臨球場/劇場的觀眾也能享受聚眾觀賞的樂趣。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在田納西州和新澤西州的連鎖影院,觀看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現場轉播的門票是每張25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