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播劇《甄傳》勢頭迅猛,口碑、收視盆缽滿賺。
同一題材的電視劇,境界層次分野在其價值追求。所有的古裝戲都有一個共同的前輩——《雍正王朝》,而所有的宮斗戲也有一個共同的前輩——《金枝欲孽》(香港無線出品)。觀眾在看膩了朝臣爭斗之后,驀然發現皇帝的后宮是更加兇險的職場,因為“寵幸”這一資源的稀缺性,爭斗格外激烈,不僅能像看諜戰劇一般獲得智力快感,更有一種虐心虐情的審美體驗。
在這一切共性之外,《甄傳》仍然稱得上是一個意外。
其原著小說故事跨度廣、人物多、結構復雜,沒有龐雜拖沓,把智慧盡數用在情節推進上。在此基礎上,電視版的班底又將其進行史實化的改編,讓宮斗戲首次擁有了厚重的真實,真有宮廷的范兒,人人進退有度言辭有禮,宮斗的戲份也不需要降低智商來遷就。擺足架勢把國人擅長且愛看的深宅大院、多角博弈、后宮傳說等元素細節化、故事化、情感化,用此起彼伏的勾心斗角和恩怨情仇堆積出人物的命運,似有似無地縮影了歷史與情感。
這就是宮斗戲,因其六宮粉黛格外養眼,因其似是而非格外討巧,更因其斗心斗腦而格外誘人。
“一夫多妻制”的宮廷里,皇帝幾乎不可能和誰有天長地久的愛情。《后宮甄傳》較為可信地表現了后宮之爭,“愿勿相忘,愿勿相負,又奈何恨與欺”,人人被害而又人人害人,后宮36計儼然螳螂捕蟬式的“諜中諜”。
而權勢與生命的博弈之外,終有一絲情感的華彩配得上這華美的后宮。如磐風雨中,甄由只求自保的純情女子,演變成了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獵殺者。甄得知自己不過是純元皇后的影子,嘶喊出的那句“這幾年的情愛與時光終究是錯付了”時的恨與痛,被孫儷演繹得真真的;薄幸皇帝讓觀眾恨得咬牙切齒;而至少被四個女人癡愛的果郡王允禮頗有情圣之風;但最令人感慨、唏噓的卻是溫太醫,一個視甄超出自己生命的癡情男人,世所罕見。
雖是長劇,但電視劇比起原著小說情節緊湊、制作上乘,加上主演們表現很不錯,因此“追”起來也很舒坦;更重要的是,它在滿足人們對宮廷和女人心計的獵奇心理之余,更塑造了一種殘酷肅殺的歷史蒼涼感,恍然間總能嗅到87版《紅樓夢》的味道。
《后宮甄傳》的另類還體現在它有寫史的用心,完全提升了整個宮廷戲的格局。它不似口味辛辣的路邊攤,卻像是一個大廚文火慢燉出來的好東西,不一定能立刻撩撥味蕾,倒適合慢慢品味,細細咀嚼。
在甄嬗變的過程中煥發出一種悲劇感和批判性:甄貌似剪除了所有的對手,以太后之尊母儀天下,但她深愛過的皇帝早已變心,她最愛的允禮死在她懷里,她的兒子一輩子不知父親是誰,她的姐妹們幾乎全成了她的敵人。這個沒有勝利者的結局是對爭寵哲學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