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公平是不存在的,何況是由人選出來的多個“最佳”。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降下帷幕。與過往一樣,總會留下一些遺憾,會產生一些爭議,會出現一些新內容。
絕對公平是不存在的,何況是由人選出來的多個“最佳”。
《桃姐》獲得五項大獎,包括最重要的最佳影片、導演、編劇和男女主角獎,不少人對此憤憤不平:為《奪命金》,為劉青云,為杜琪峰鳴不平;同時,也有不少大陸網民為《讓子彈飛》,為姜文叫不公。這些都成為本屆金像獎頒獎典禮后議論的焦點。
香港電影金像獎雖然一開始并非是行業獎,有著小圈子味道。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逐漸蛻變成為香港電影工業的行業獎,與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并無大區別。如同奧斯卡一樣,頒給外國電影的只有一項——最佳外語電影獎,其余都面對本國同行或本國的影片及影人。如此,奧斯卡其實也是自娛自樂,只因為好萊塢的影響實在太大,因而令她變得十分國際化。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只頒給非香港電影一個獎項——最佳兩岸電影獎,本屆頒給了臺灣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香港電影金像獎至少以鼓勵本土電影為主,而且其規章制度對此也作出了較大限制:至少是在影片出品公司、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作出了規限,一條不符都不合資格。
正如劉德華在獲獎感言中所說:“大概大家覺得我對這部片(《桃姐))出錢又出力,為了鼓勵我,所以就頒這個獎給我。(大意)”《桃姐》無論在臺灣或國際上都廣受青睞,特別葉德嫻飾演的桃姐在柏林影展上勇奪影后,對香港電影來說,頗覺自豪。因此,以行業內人員為主的投票者,在選擇影片時,感情因素起了微妙作用。
《奪命金》無論從制作水準、敘事結構或演員表演,均獲一致激賞,同時針對香港社會狀況,尤其對面對金融危機、面對金錢時的眾生相,無不有深刻反諷意味。更早時,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在評選最佳男主角時,劉青云更是以《奪命金》對《竊聽風云2》 “自己打自己”,最后憑《奪命金》勝出。
平心而論,本屆最佳男主角獎花落劉青云,可能更具說服力。最佳導演亦如此。杜琪峰對《奪命金》的創意和手法,所凝聚的戲劇張力、對眾多人物的描述、風格上嘗試的成功轉變等,均應獲更多肯定。不過,這個獎頒給了已年屆65歲的許鞍華,人們也不會過于反對——事實上許鞍華此次推出的《桃姐》,實屬佳作。當兩強平分秋色時,年長的總會占些“便宜”——年輕人畢竟機會更多。
說真的,對大陸網民呼聲較高的《讓子彈飛》——香港電影人能否看得懂姜文,都值得懷疑。相反,香港與臺灣之間的電影關系一向密切,尤其價值觀、審美觀方面。所以《讓子彈飛》最后只獲一個最佳服裝設計獎,并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