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3D《泰坦尼克號》在中國又火了一把,新版在國內放映5天,票房就已超過原版當年放映好幾個月的總和。
近幾年中國市場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一般來說,內地市場在好萊塢大片全球票房里所占的比例也就一成左右,《變形金剛3》《功夫熊貓2》這種在國內粉絲基礎雄厚的影片占比差不多15%。但3D《泰坦尼克號》遠遠超過了這一水平:上周該片在全球市場一共收入9980萬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的份額接近6成。要知道在北美本土,3D《泰坦尼克號》上映11天的總票房也不過4400多萬美元。
為什么中國觀眾如此愛看“泰坦尼克”。因為明星?這么多年,當年青春無敵的杰克、“肉絲”早就成了大叔大媽。特效?拜托!進口大片都看了十幾年了,再說了現在的CG特效什么東東做不出來?沉艘船算什么。是3D?現在是個好萊塢大片也都有這玩意。
其實我想很多買票走進影院看新《泰坦尼克號》的觀眾心里應該都有數:3D版和原版不會有太大不同。他們更多還是為了懷舊,為了感受時光的流逝。電影的宣傳方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看看該片的宣傳詞“15年前陪你看這部電影的人,現在是否還在身邊?”老實說這句話并沒勾起我再次買票的欲望,但確實讓我遙想當年??
作為國內影院觀眾的重要構成,70后、80后們的懷舊傾向非常強烈,因而就電影來說,針對這種情緒的所謂青春懷舊題材也是我個人很看好的領域。之前臺灣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主打的就是這個——不管電影本身如何,這類片子還是很容易引起觀眾個人的回憶參與,看著看著自己就把自己感動了。韓國去年大熱的《陽光姐妹淘》也是同類作。相比之下,前者更個人一點,后者的劇本更成熟,也更精明。畢竟韓國電影開發此類題材有些年頭了,不少內地觀眾可能到現在都還記得當年張東健主演的《朋友》。
再說回新“泰坦尼克”,該片在國內的再度大賣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電影在“感性”方面的嚴重缺失——為什么我們總是需要看著別人的電影來懷自己的舊?其實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懷舊題材的潛力,我知道現在也有不少類似項目正在策劃中,但老實說,對此我并不那么樂觀。因為這類電影成功的前提是能給觀眾帶去切身體驗,而近些年的中國電影跟現實真的很脫節。說起來當前大多數華語片都聲稱是為內地觀眾而拍,但部部看起來跟我們的生活都沒什么干系。像《失戀33天》這樣的太少,其實該片的“接地氣”也是相對的,前一陣跟某香港導演聊天,對方還在挑刺:“我就不相信倆小白領能在北京租那樣的房。”想想還真是。但現實卻是像這樣稍微接近普通人一點的電影,觀眾已經趨之若鶩。信號其實很明顯:之前電影界盛行的“只有娛樂到死才能讓觀眾減壓”純粹是個偽命題,有時候電影需要的反而是給當下的集體情感一個釋放的出口,就像《泰坦尼克號》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