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的互動,要技術支撐,也要技巧積累;它不僅對受眾是一種即時刺激,對傳播者而言,也是一種臨境體驗,可以獲得及時、真實的反饋。
電視,不管怎么說,目前仍是最為大眾化的主流媒體。
當然,她的弱點已經很突出——盡管有人表揚說,電影是“我在看別人說話”,而電視是“在和我說話”。但事實上,電視和受眾并未有實質性的互動,與強大的網絡比,差距甚遠,即便與傳統的廣播比,電視的互動也相形見絀——她永遠擺出一副讓年輕人不待見的架勢,要么是“我播你看”的自大,要么是“給你好看”的自戀。
電視“老”了嗎?人到中年的我,常常像關注自己的身體一樣,關注著手上的這個“飯碗”。有句俗話“生命在于運動”,套用之則為:媒體的生命(魅力)在于互動。
譬如,網絡。針對社會熱點話題,那些活躍的虛擬社區,吸引網民的就是即時互動,而傳統媒體的反應,往往是延時的、斷續的,甚至是缺席的。
前些天看到一篇報道《互聯網占領電視機,爭奪睡前三小時》。報道說,曾經遠離電視機的觀眾們,將在內容極度豐富之后,再度于睡前三小時回歸電視前,而這三小時蘊藏著尚未開發的巨大商業價值。這也是很多視頻網站希望看到的結果。現在,它們要趕在蘋果iTV殺到并帶來顛覆性后果之前,搶先布局。
視頻網站將如何布局?我不懂,但我有個判斷,新興媒體,沒有強大的互動就沒有樂觀的未來。
或許有人會問:互動機頂盒的出現,算是電視的互動嗎?個人認為,所謂互動,應該是相互的,平等的,交替的,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顯然,互動機頂盒目前只是給受眾更多自主選擇節目的機會而已,但并沒有提供給他們主動參與到節目中的可能。
收視懸念的產生,不能忽略節目的即時互動,這也是對當下電視節目形態的一大突破。這個“即時互動”,不僅是平面的、一次性的,還應是立體的、連續性的。如主持人與現場嘉賓脫口秀式的即興互動;主持人與電視機前受眾的短信、網絡互動;電視機前受眾之間的“QQ群”“百度貼吧”“微信”等互動。
電視的互動,要技術支撐,也要技巧積累;它不僅對受眾是一種即時刺激,對傳播者而言,也是一種臨境體驗,可以獲得及時、真實的反饋。這種穿越時空的互動,沒有面對面的尷尬,倒有心連心的默契。物理學上有這樣的說法,同頻共振,振幅最大。無疑,資訊傳播,在即時互動的情況下,影響有可能達到最大。
看看新興媒體的發展路徑,可以斷言:沒有互動,媒體就沒有魅力;多媒體時代,沒有互動,媒體就沒有生命力。
電視,不想淪為“家具”,成為擺設,就讓互動來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