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上的視頻內容正在嘗試收費。某視頻網站上付費電影可以免費看前十分鐘——忒也小氣!5元錢的價格比起盜版碟也沒有價格優勢。不過這種試看一段的“嵌入式”收費倒也正向“人性化”邁進。想起App Store里畫面精美的探險游戲,基本上走的是“免費玩一半,掏錢購一半”的策略,或者可以供視頻網站借鑒。
當然,通常來說電影開篇的前十分鐘是“華彩”時段,但一部電影看了一半放棄的人相較看了10分鐘放棄的人來說,哪個更多?嘿嘿??還真不好說。
互聯網養成的免費習慣喂刁了用戶的胃口,什么樣的內容值得用戶掏腰包?售價多少才合理?一次性定價還是階梯式定價??這些恐怕都是在收費道路上艱難摸索的視頻網站們頗為頭疼的問題。
談及“收費”,移動終端具有先天優勢。筆者及身邊的幾位朋友都有在App Store上消費的經歷,當然,也常常被問及“有免費的內容,為啥還要付費購買?”
移動終端真正發展起來也就這兩年,內容遠未豐富,一項好的應用必然會有人捧場。我的一位朋友已經為iPhone購買了幾個“來電黑名單”軟件,雖然都無甚效果,但也說明“內容”的確為王,只要內容具誘惑力,還是有消費者愿意買單。
還有位朋友在iPad上看了段與電視臺同步播出的節目,因后面半期內容沒看全而懊惱不已。她表示,如果支付2元錢可以看全她愿意付費,她還解釋了給出2元定價的理由,“大多數娛樂節目是沒有留存價值的,不用下載下來,當時得到愉悅即可。”換言之,對用戶來說有留存價值的視頻內容,在線觀看與下載可以進行定價細分。
除了內容要讓用戶“不可抗拒”,便捷支付也是“收費”得以暢行的重要條件。
是個網民都知道,“注冊”是很招人煩的事情,但偏偏很多購物網站執著于這個,現在看來有收費業務的若干視頻網站也不能幸免。最近終于有網站想開了,直接用微博帳號、QQ號也可以登錄。不過,就消費型網站來說,京東商城是看得最通透的,你不在它那兒注冊沒關系,直接填購物單依然賣貨給你——干嘛讓花錢的“上帝”不痛快!
其實注冊還不是讓“上帝”最為不悅的,最惱火的是注冊完了,準備扔銀子了,人家卻——拒收!原因是:對不起,俺這兒是手機直接繳費,俺們與中國移動是合作伙伴,但您的手機運營商是中國聯通??
傷不起,這是本人的親身經歷。
即便與兩大運營商合作不能“兼得”,收費頁面上好像也可以提供其他選擇吧?畢竟網銀那么多,還有用戶數量龐大、功能繁多的支付寶——據說已有衛視的公益節目在支付寶上募集善款了。
“收費”本身不是問題,關鍵是你要給消費者個理由吧——這個理由,其實是個需要認真解讀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