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日晚21:20,江蘇衛視《花樣年華》首度亮相。《花樣年華》定位為“青春勵志紀實專題”,選拔了5名來自高校的90后女大學生,一對一地安排在云南五戶農村家庭,進行為期15天的生活。節目采用季播模式,首季播出12期。
《花樣年華》節目分為兩個部分,即:體驗生活;改變自我和力所能及地幫助農村孩子。節目中,5名90后大學生要進入農家生活,通過做洗衣做飯、喂豬種地等家務事和農活,體會生活的不易;同時節目還會組織大學生們上臺為農村貧困兒童授課,舉辦聯歡晚會,挖掘村里有文藝天賦的人,發揮女孩們自有的才藝優勢,一起完成表演項目。
“集體下農村”的情境體驗形態是《花樣年華》的一大特色。其制片人王正良表示,《花樣年華》算是對道德建設類節目形態的一種嘗試與突破,在設計上亦會突出趣味性一些。“我們挑選了生活體驗這個切入點,國外在這一節目領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讓不同人群去另一人群中去感受生活,發覺自己的缺點,比如讓百萬富翁身去過街頭流浪生活,讓公司老板成為普通員工。”
熒屏新政后,江蘇衛視對頻道節目進行了大幅度調整,除了《非誠勿擾》之外,原有幾檔綜藝、求職節目都推遲到了22點以后,而《花樣年華》是今年江蘇衛視在黃金檔推出的首檔“道德建設類節目”。王正良認為,剛好比較契合的是,教育部發布了《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實施方案》,要求各部門“組織高校學生扎實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于是,節目組把第一季的焦點放在了城市90后女生身上。
王正良認為,紀實外拍節目在制作中最大的難點,是怎樣讓參與者把真實的狀態和情緒沒有顧慮地展現出來。據其介紹,節目組對5位女大學生下鄉生活的過程進行了全程24小時無間斷攝像,期間不允許體驗者攜帶手機、電腦等用品。王正良說,沒有給體驗者設定任何規則,只是真實記錄,“最后拍了300多盤帶子,收集了大量素材。”
盡管環境的差異有可能導致沖突產生,但為了更適合節目呈現,最初節目組在體驗者的選擇和家庭配對上“是有所考慮,并且下了大功夫的”。
節目組在全國范圍內甄選女大學生的時候,提出的具體要求是“來自城市”“此前沒有接觸過農村生活”“90后女生”。最終《花樣年華》選取了這樣5名都市女孩:沈陽的李程程,平時中性的打扮遭到母親反對,母女間的溝通有很深的隔閡;深圳的王若涵,家境優渥,但平時寧愿住酒店也不愿回家;南京的王玉玨品學兼優,有潔癖,父母希望從未接觸過農村生活的她能得到更多磨煉;天津的常悅肥胖,性格內向,不自信,母親希望她能更加開朗;北京的趙彤是一名高校校花,熱衷于打扮,不化妝不見人。節目組表示,“這5位女孩,每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年輕人中具有一定普遍性,觀眾在看的時候就像看一面鏡子。”
“90后群體具備比較鮮明的特征,有個性,且追求自我。”王正良說,與此同時他們的自我保護和掩飾心理較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真實呈現,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于是,在家庭配對上,節目組做出針對性安排。比如與母親有很深隔閡的中性女孩李程程,入住了一個溫柔,善于溝通的云南大媽的家庭;不愿意回家的王若涵入住的家庭中,只有十歲女孩和奶奶生活,在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十歲女孩身上,王若涵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潔癖的南京女孩王玉玨入駐的家庭是所有女孩中最貧困的,連廁所都沒有,洗澡要到外面去洗……“這些是為這些女孩量身定做的,旨在通過環境的反差與改變讓她們逐漸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并自我糾正。”劉宇哲表示,節目組和心理專家一同研究了一套幫助她們的方法,可以把它叫做“環境體驗式性格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