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月入市的新片雖然不多,但由于《泰坦尼克號》(3D)的強勢歸來,使得影市大盤曲線直線上升。特別是4月10日駛來的“大船”,毫無懸念輕松登頂半月票房冠軍寶座,國產片《春嬌與志明》和《繡花鞋》等3月底入市的影片也有驚艷的市場表現。
《泰坦尼克號》輕松過4.5億元
4月10日,經過3D技術“翻修”的《泰坦尼克號》如約駛來。盡管該片在北美上映首日只有400多萬美元,讓片方大跌眼鏡,但在我國內地卻引發觀影狂潮,并連破多項市場紀錄:上映首日票房近7000萬元,觀影人次近140萬;之后各影院接連加場,到上映第三天已經占據絕大多數3D影廳,占比一半以上的放映空間;僅5天,觀影人次近1000萬,實際票房突破4.5億元,其中IMAX3D版票房3800多萬元。如此神勇的市場表現遠超業內預期,打破了該片1998年在國內上映時創造的3.6億元票房神話。卡梅隆本人以及出品方福克斯的高層親臨北京,見證了這一奇跡的誕生。
其他進口影片中,3月30日上映的《諸神之怒》半月進賬約1.3億元,累計票房近1.6億元,躍居榜單第二。上個月中旬入市的《異星戰場》《晚秋》和《玩命追蹤》分別收于2.5億多元、6300多元和3000多萬元。與“大船”同期入市的《邁阿密行動》和《紐約行動》被“大船”掀起的巨浪給“秒殺”,上映三四天內分別取得975萬元和700多萬元票房。
《春嬌與志明》和《繡花鞋》
成“黑馬”
少數幾部頂著“大船”壓力入市的國產影片,不乏驚喜:4月1日郭德綱領銜的都市喜劇《車在途》與小清新電影《臺北飄雪》同時開畫。前者受到廣大“絲”追捧,以近2600萬元位于榜單第六位,僅次于《春嬌與志明》和《繡花鞋》;后者沒能如此幸運,不到200萬元便迅速淡出觀眾視野。
讓人驚喜的是《春嬌與志明》和《繡花鞋》,FRKfTp7J5kWEX+Ip/IrtErE2OnjDFGSx3SwiCIaCCBU=尤其是葉偉民執導的驚悚片《繡花鞋》。該片上映前并不被業內看好,但憑著比較“唬人”的片名和海報,影片選在清明節小長假入市吸引不少觀眾,節后人氣不減反增,至15日累計票房過4100萬元。值得一提的還有《春嬌與志明》。因為前作《志明與春嬌》的口碑,加上此次發行方圍繞南方市場大做文章,影片得到放映終端的足夠重視——該片這半月的放映場次僅次于《泰坦尼克號》和《諸神之怒》,高達11萬場,終以累計近6700萬元票房,位于榜單季軍,國產影片中排榜單第一。
其他國產影片中,與“大船”同期入市的《愛在那一天》《盜亦有道》和《一夜成名》均慘遭淹沒,票房均在300萬元以下。上月入市的幾部國產影片中,《大追捕》收于4700多萬元;《桃姐》最終票房止步7000萬元;《嫁個一百分男人》進賬2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