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史詩大片《白鹿原》的火熱上映,同名原著長篇小說作者、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忠實大半輩子通過唱秦腔來養生的“秘笈”隨之不脛而走,甚至有些影迷專程趕到陜西、甘肅、青海等地,跟著當地百姓扯著嗓子吼了起來,感覺吼秦腔果真是個健身法寶。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齊吼秦腔。”秦腔源遠流長,是西北大地上古老而又新鮮的藝術奇葩。20世紀60年代初期,陳忠實高考落榜后,先后當過代課教師、教師、公社干部、區文化館副館長、文化局副局長。工作之余,他最大的愛好是吼秦腔,《春秋筆》、《和氏璧》、《玉虎墜》、《哭長城》、《伐董卓》、《屈原》、《將令》、《龍鳳劍》、《烏鴉陣》、《無影簪》、《斬李廣》、《臥薪嘗膽》、《荊軻刺秦》、《鴻門宴》等經典劇目是他一日三餐之外的“第四餐”。
當教師、做基層領導期間,陳忠實是公認的“拼命三郎”,每天忙下來,都是精疲力竭,嗓子沙啞。說來也怪,他把秦腔一吼,頓覺精神振奮,渾身上下又有了使不完的力氣,并且嗓子也變好了。
有人提醒陳忠實不要用嗓過度,實在喜歡秦腔,那就小聲哼唱起來,不要沖天大吼。他卻不以為然,解釋道:“秦腔的表演樸實無華,粗獷豪放,富有夸張性,音調激越高亢,鏗鏘有力,必須吼出來,而且要扯開嗓子,甚至搭上五臟六腑。心平氣和地哼唱,那就不是秦腔,而是軟綿綿的情歌小調……”
后來,陳忠實發表《高家兄弟》、《信任》、《幸福》、《初夏》、《藍袍先生》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說而在文壇上異軍突起。隨后,他相繼成為省作協專業作家及領導、中國作協副主席。無論創作還是公務多么繁忙,他都要擠出時間吼秦腔,每天不吼上一兩個經典劇目,他就會覺得這一天過得味同嚼蠟……
20世紀80年代末期,年近五旬的陳忠實回到偏僻的鄉下老家,伏在小方桌上,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白鹿原》。這本堪稱一個民族秘史的書很難寫,每次寫得順手時,他都要停下手中的筆,獎勵自己吼一會兒秦腔,讓心情更加舒暢,精神更加放松。如此這般,“屬于自己的好句子”爭先恐后地涌來,下筆似有神助;每當創作遇到難以逾越的關口時,他索性緩緩走到屋外,爬到白鹿原的坡地上,一個人坐在野地里,盡情盡興地吼秦腔,直到重新產生創作的激情……
1991年冬天,陳忠實終于完成50余萬字的《白鹿原》。當他寫完最后一句話,立即收拾好小方桌上的稿紙,扔掉手中的鋼筆,快步跑到屋外,痛痛快快地吼起秦腔《將令》:“將令一聲震山川,恍恍!人披衣甲馬上鞍,恍恍……”他吼完秦腔,從頭到腳,從內到外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愉悅和舒適。
前不久,號稱“史上最難拍”的電影《白鹿原》歷經波折終于讓全國各地的觀眾們大飽眼福。70歲高齡的陳忠實除了在公開場合吼秦腔慶賀外,還去醫院檢查身體。體檢結果表明,他的身體完全健康,一些指標不低于五十來歲的關中漢子。
通過與醫生交流,陳忠實這才知道,吼秦腔是一種良好的有氧活動,可增強肺活量,引起腹、胸、腰、背等處的肌肉、神經、血管的運動,促進胸腔、喉腔、口腔甚至腹腔等部位的和諧共鳴,與游泳、劃船、打太極拳等健身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吼秦腔能消除腦部疲勞,宣泄惡劣情緒,保持一種平和、穩定的心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處人藹然”,可以減少心理上、生理上的疾患。吼秦腔時,雙手及整個身體都在動,對于頸椎、腰椎、肩周等慢性病的康復大有益處。
陳忠實激動地說:“看來,吼秦腔不是良藥,勝似良藥,強身又健體,排憂兼解愁,每天樂呵呵,健康滾滾來!”
?。ㄗ髡吆喗椋豪讉魈?,1968年生,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