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醫藥之林中,藏醫藥是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人們在驚奇于它不同尋常的療法,感嘆于它獨特而神奇的療效時,都禁不住要問:藏醫藥為何如此神奇?本刊特邀專業記者趕赴青藏高原,深入生活,現場采訪,為您揭秘。
觀摩尿診第二天,我被尼瑪院長請到醫院辦公室里喝奶茶。
奶茶的味道我難以習慣,藏胞按照他們的習慣在奶茶中放了鹽,因此就像漢人常喝的雞湯被放了糖一樣,味道有點怪,而且很膻。藏醫研究所副主任星全章還端來了西瓜,于是我們邊吃邊談起藏醫的歷史來。
歷史發展
藏醫是祖國醫學的重要而極具傳奇色彩的組成部分,據史料記載,第一代吐蕃王牟赤贊布在位時,藏族人民就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礦物的藥理作用。這種早期的藏醫被稱作“本醫”,主要的創始者叫“協吾赤西”。他是一位類似倉頡的傳奇人物,曾收集積累了兩萬多條治病經驗,用“祥雄文”編寫了一些醫書,很多學者認為這就是藏醫的發軔期。
藏醫的發展是從公元254年(歷史上的“三國”時代)開始的。兩名印度醫生到西藏行醫,把印度醫學傳入西藏,和“本醫”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公元641年,著名的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帶去大批醫籍和醫療器械,中醫第一次大規模入藏,這次是藏醫和中醫的大融合大生化。不久,唐朝金城公主入藏,又帶去大批醫籍和醫生,藏醫又得到了一次“全能營養”的大濡養。
藏醫雖然僻居高原,但因兼容并蓄,廣泛吸收中醫、印度醫學、波斯醫學的精華,本著“變化在我,唯求取勝”的信條,使藏醫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公元8世紀完成的《四部醫典》集藏醫理論之大成,被近代學者譽為青藏高原的《本草綱目》和《金匱要略》。
理論和原則
藏醫理論認為,人體內存“龍”、“赤巴”、“培根”三大生命要素。“龍”就是中醫所謂的氣和風,主呼吸、血液、循環、肢體活動和五官功能、大小便排泄,并有分解食物、輸送精微的功能。“龍”出了毛病,就是“風病”。“赤巴”相當于中醫的火,產熱能、長氣色、助消化、生智慧、壯膽量,“赤巴病”就是所謂的“膽病”。“培根”則相當于中醫的涎液(津液),供營養、生味覺、保水分、長肌肉。這三種生命的要素在未發生病變前主宰人體生理活動,病變后則主宰人體的病因病理活動,出現赤巴病、龍病和培根病,三大系統涵蓋著幾百種疾病。
藏醫的藥物特別離奇,除了劑型有湯、散、酊、丸、膏、油等18種之多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獨特的“珍寶”類藥,用藥時真可謂“一擲千金”。
它認為金子味苦,可解毒,防止毒物戕害人體器官,使毒物滑下,“有如水潑在花瓣上”一般,還可延年益壽,防止腦血栓、動脈硬化等。炮制時,必須用一種特殊的布料墊襯著,煅成灰燼,其過程之艱難堪稱“百煉成灰”。
藏醫還認為銀可止膿血;銅可退熱;鐵可吸出肝內毒物,治療眼疾、水腫和胃部腫脹;美麗的松綠石可治肝、肺疾病;珍貴的藍寶石是麻風圣藥;珍珠是腦部疾患靈丹,罕見的紅珍珠尤其佳絕……
作為一門獨特醫學,藏醫有其源頭活水,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又與中醫相互滲透,互補長短。中醫常用藥物達五千余味,藏藥亦有三四千味。因地域環境制約,藏醫無法采用全部植物類中藥材,故而用大量礦物類和動物類藥材補充調節,又因治病法則不同,藥物炮制、配伍和功用亦不同。
例如檳榔,中醫用來殺蟲、破積、下氣、行水,藏醫卻發揮它的補益功能,用它益腎壯骨,主治腎臟疾病。一味麻黃,用途更奇。中醫用它平喘利水,藏醫卻用它止血、清脾熱。
中醫以甘草為平衡各類藥性的“國王”,藏醫卻另行任命“訶子”為藥中之王,可與所有藥物配伍,并“統治一切疾病”,而在中藥藥典中,訶子只是一名“斂肺澀腸下氣”的“先鋒”而已。類似“同藥異用”的現象可謂舉不勝舉。
藏醫藥源也委實奇特,有一種藥物叫“渣馴”,又名“巖精”,乃天氣炎熱時從崖石隙中滲出的一種微紫色半透明的膠狀物,由于石質含礦性不同,分為金銀銅鐵鋁5種,問題在于青藏高原難得炎熱,故此物極其珍貴,不易采得。
孔雀膽、孔雀翎原是極毒的,但經過繁復的炮制后,藏醫卻專用它們來解毒,其效果據說靈驗如神。
神奇的標本室
我是獲準進入藏醫院真正神秘的所在——標本室的少數記者之一。
我的感覺是一下子走進了阿里巴巴的寶庫:金銀、瑪瑙、翡翠、寶石、水晶、珍珠、象牙、犀角、玳瑁、龍涎鯨脂……紛紅墨綠,滿室生輝。雞血瑪瑙大如斗,森森犀角密如戟……不知從什么途徑弄到如此多的寶物,真是太不容易了。
奪目的珍寶,除“旱獺洞前土”、“海沫”(海水凝結物)、“鈣質結核”(終年積雪不化的高山一旦雪融便有此精華,舊稱千年雪精冰髓,亦難得)等匪夷所思的稀罕藥之外,標本室內最刺激人們感官的就是各種高原珍奇的動物頭蓋骨和內臟了。
這里有專治心臟病的野牛心、野兔心,有專治胃病的老鷹胃、狼胃,有專治肺病的水獺肺、狐貍肺,有專治腎病的鹿腎,還有奇奇怪怪的狼舌、狼喉管、豺肉、豹腦、猞猁小腸……
風聞青藏高原有用人腦袋和其他器官治病的傳說,問及尼瑪,尼瑪不禁失笑,他告訴我,即使是古代藏醫治病常用藥咒的時代,人腦袋和其他器官也是從不入藥的,不過,藏藥中倒是有一種名叫“陳天靈蓋”的藥物,那必須是經過陳年土埋、日曬、雨淋而變成灰白色的人的頭骨碎片,幾乎是化石了,而且死者生前還不能因天花、麻風病而死,否則就不能用。用時燒灰存性,在醫生眼中,它只是一味藥物。就像中醫師并不忌諱使用人尿、胎胞和指甲、頭發一樣。該藥的功能是祛風清熱,使黃水干燥,主治頭部熱病和黃水病,和龍骨、馬尿泡、黑蒿、安息香配伍煎服,與十二味翼首散、萬益散同服治療腦刺痛尤稱靈驗,是一則古傳圣方,沒有一點迷信的成分。
然而,聽說藏胞盛行的是“天葬”,又哪來“陳天靈蓋”呢?
我求教于尼瑪院長,他告訴我,天葬并不是藏族唯一的殯葬形式,天葬只是和宗教習俗有關的殯葬形式的一種而已,除天葬外,藏族地區同樣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等5種葬法,其中塔葬只限于少數宗教領袖人物。
看來,由于交通閉塞,以訛傳訛,人們對青藏高原的了解還是太少了,流言之不可信,可見一斑。
(未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