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路小學是邯鄲市復興區實驗小學,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積淀了厚重的校園文化。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越來越趨向于功利化和實用化,逐漸偏離了科學的人文價值,偏離了人的主體地位。現實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人文精神的培養勢在必行。
我們對學校的發展路徑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在充分挖掘學校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我們將各種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分析,圍繞著“以文化人,以愛育人”的理念,將人文教育確定為我校未來辦學所追求的目標,并細化為環境人本化、管理人性化、課堂生命化、活動生活化四個板塊加以實施。我們將課堂生命化作為突破口,以立足發展,打造高效的教學文化為策略,開展了人文教育環境下生態課堂的研究,目的是讓課堂煥發生命力,并以此為龍頭,全面推進校本革命,構建人文校園。
一、“人文化”的課堂教學理念
生態化課堂是以生命為本的課堂,本著這一理念,我們組織教師學習討論,達成共識,認為我們的課堂應該關注學生的心靈感受,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鼓勵學生的個性張揚。因此,我們不僅僅是要構建一種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弘揚一種教育理念,實踐一種教育思想。它應該基于生命,順遂生命,成全生命。為此,我們采用多種方式,引導教師的學、思、行,深刻理解課堂生命化的內涵,從理論層面反復探討,總結出促進教師成長的六個勤于:勤于更新先進教學理念;勤于積淀豐厚文化底蘊;勤于研讀文本精心預設;勤于交流碰撞思維火花;勤于反思自己所得所思;勤于提升自身精神生命。
促進學生成長的六個善于:善于發現學生閃光亮點;善于傾聽學生真實聲音;善于捕捉學生奇思妙想;善于喚醒學生創新激情;善于關注學生心靈感受;善于啟迪學生生命智慧。
自從我們的老師注重了這種“人文化”的包容和點化,學生更加自尊自信了,這正是生態課堂所期待的。
二、“以學定教”的課堂學習
理念的更新使課堂環境得到優化。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將視角伸向技術層面。從改變課堂關注點入手,組織教師將課堂生命化理念與我校傳統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模式相結合,利用導學案引領、小組學習互補的方式來以學定教,把焦點轉移到學生身上。
1.導學案設置
導學案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它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影響著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因此,加強導學案的編寫指導和使用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為確保編寫質量,我們基本按四個步驟進行操作。
第一步:形成草案。教師個人精心研讀文本,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獨特理解,編寫個性化的導學案。
第二步:形成初案。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交流草案,相互探討、取長補短,逐步完成本組的導學案。
第三步:形成通案。初案完成后,年級學科組抽一人試講,全組根據試講教師的使用情況,進一步驗證共同的導學案。
第四步:形成定案。抽樣實踐后,年級學科組根據課堂反饋,以及試講教師的反思,及時調整、修改,形成正式導學案。
所有導學案將電子文稿發送到導學案管理專用郵箱,紙質文稿和電子文稿由專人統一保管。如果需要上示范課,執教教師還可以將定案繼續打磨,直至形成精案。
2.學習性小組建設
小組合作是一種自學方式。針對中高年級大班額小空間的現實情況,我們采取合并拼組的方式節省空間,將兩人單元改變成四人單元,前后兩排自然結為八人大組。后來,發現學生進出不便,便重新調整,將書桌豎排,形成長龍,每個學生都有自我活動的空間。學生可根據學情靈活結組,或微型(2人),或中型(4人),或大型(8人),由大組長、小組長對組員實施三步培訓:(1)明確組員職責。(2)確定學習目標。(3)培養合作技能。各班可以自主進行優良差生的搭配,方便靈活。
三、“3S多元自組”教學模式
我們以“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為主旨,開展不同層面的同研一節課系列活動。主要通過階段性的不同課型來完成。第一階段是專題研討示范課。先請一個優秀教師做示范,起到引領作用。第二個階段是教師過關課。有了示范引領之后必須人人過關,全體參與。第三個階段是問題診斷課。目的是以問題為資源,實施行動研究,使生態課堂漸趨完善。第四個階段是教研組精品課。實際上是組織教師采用團隊互助的方式,總結提升前期的課堂實踐。經過反復的實踐,逐步形成了生命化課堂3S多元自組模式。這一模式是各科教學的基本模式,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能達到生命化課堂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各學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和教學需要拓展、生發、變通,進行靈活調控,創新方法。
“3S多元自組模式”中的“3”,指的是任何課堂教學中都必不可少的三個最基本的教學環節。它們是對整個教學活動的歸納和整理。
第一環節是巧設情景,激趣引思。此環節屬于情景導入階段,通過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生活實際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營造出輕松平等的氛圍,學生經過對所創情景的觀察交流,發現問題,引發思考,于無形中引入新課,體現生命化課堂自然和諧的理念。
第二環節是自主互動、探究新知。此環節屬于新知探究階段,是本教學模式的主環節,利用這一環節,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并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親歷知識發生的過程,體驗自我探究的樂趣,解決問題的幸福。通過這一環節,展現生命化課堂教育無痕的理念。
第三環節是應用拓展、反思交流。此環節屬于應用反饋階段,目的是通過有梯度的練習,鞏固學生對新知的掌握,并能靈活應用和引申拓展,使知識內化形成能力,并經過及時的反思交流,使師生共同體會成功的快樂,通過這一環節,展現生命化課堂教學相長的理念。
“S”是師、生、生命化三個詞語的首字母,體現的是生命化課堂尊重生命,使師生幸福和諧的理念。它的核心要素是生命化課堂關注學生的六個善于。
“多元自組”是指將定向、對話、質疑、探究、展示、整理、鞏固、拓展、提升、反思等多種教學元素,根據學科和學生特點以及課堂教學需要進行靈活組合。
生命化課堂“3S多元自組”模式,每一環節都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時刻關注學生的心靈感受,尊重生命的生成性和創造性,處處體現生命化課堂師生相伴幸福成長的理念。
四、“點、線、面、體”的
課堂評價改革
為了促進課堂教學改革進程,保證課堂生命化理念的落實,學校在評價方面也進行了的改革,除了制定《課堂生命化自主學習評價標準》之外,還總結歸納出課堂生命化點、線、面、體評價元素。抓住課堂教學的“四點、四線、四面、一體”重新細化了評價的角度。“四點”為:重點、難點、生成點、創新點,屬于學生與課程的維度;“四線”為:知識線、技能線、情智線、拓展線,屬于學生與導學的維度;“四面”為:參與面、關注面、質疑面、提升面,屬于學生與課堂的維度。“一體”為宏觀化的整體,屬于學生與整個教育環境的維度。它所關注的視角不僅僅是課堂上學生的外在狀態,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發展、精神成長的內化狀態,豐厚了師生對生命化課堂的體驗。
另外,我們還開展了賞識性贊譽征集活動,提倡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學生對自身的賞識性、激勵性評價。兩年來,我們邊學習,邊實踐,始終切合實際,遵循一個原則:選擇小的切入點,求實求穩。通過嘗試——推廣——創新,使課堂生命化這個點,帶動了“人文化”教育環境的構建,達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生態化課堂的構建,培養了一大批具有人文情懷的優秀教師,他們在獲得專業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精神價值。教育專家葉瀾說過:“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由此看來,追求生命化,不僅僅是構建生態課堂的核心任務,也是我們打造人文校園的核心任務。讓教育成全每一個生命,將會成為我們嶺南教育人孜孜不倦的畢生追求!
【賈維秀,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嶺南路小學校長,小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張紅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