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區是貴州省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貴陽市最年輕的中心城區,開發區和行政區實行合署的管理體制。全區管轄面積80.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4.8萬,其中流動人員7萬余人,產業工人5萬余人。2010年以前,區轄5個街道辦事處、25個居委會和20個行政村。近年來,伴隨著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事業單位加快組合,社會組織加快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區規模急劇擴大,各類人口急劇增加,社會問題多發凸顯,對小河區的社會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為適應社會轉型對社會管理帶來的新需要、新要求,小河區在市委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以貴陽市《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為指導,從2010年2月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試點,至2011年4月,全區5個街道辦事處全部撤銷,成立了12個新型社區。小河區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和新型社區成組以來,積極發揮“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質管理、維護穩定”的作用,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信訪量減少了4l%,群體性事件和進京非訪為零。兩年來,在城市社區不再承擔協稅護經濟職能的情況下,全區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2.1%、36.25%和21.15%、45.07%,是建區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人民群眾收入最多的兩年,實現了全區經濟和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小河區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是對社會管理中“管什么”、“誰來管”、“怎么管”的問題進行了創新。
一、建立確定了“管什么”的責任體制
社會管理最根本的就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為了實現好對人的服務與管理,小河區從體制、機制人手,突出狠抓大量固本強基的工作。
(一)強化統籌能力,實現社會管理創新。2011年7月,小河區成立了區委群工委和區群眾工作中心,兩個機構均由區委一名專職副書記負責。區群工委列入區委序列,定為正科級建制,具有整體推動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指導、統籌協調群眾(信訪)重點任務的落實,負責整合工作力量,協調運轉機制,集中區級職能部門集中調處化解群眾(信訪)事項等10項工作職責,成為統籌社會管理工作專門機構。群工委和群工中心成立后,積極拓寬社情民意的收集渠道,建立服務下沉機制,組織政法機關、政府部門等10個單位在區群工中心設置窗口,直接集中受理群眾來訪,調處群眾矛盾,解決群眾困難,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59 1件2662人次,辦結率85%。形成了“上下互動、左右聯動、集中調處”的群眾工作格局,真正變矛盾的“中轉站”為“終點站”,實現了“一站式”接訪,“一攬子”解決。
(二)精簡管理層級,實現公共資源下沉。一是在人力投入上,在原382名工作力量的基礎上又增加238名人員充實到基層一線,變原有的“市——區——街道——居(村)委會”四級管理為“市——區——社區”三級管理,實現了“區直管社區”,使社區工作人員直接面對面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和管理,更好的專注于民生問題的解決。區直政府部門自覺轉變工作作風和思想作風,從“后臺”走到“前臺”,將對居民的社會性管理事務延伸到社區,在社區設立政務服務窗口,實現工作服務平臺前移,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二是在經費保障上,每年給社區劃撥辦公經費150萬元,服務專項資金100萬元,保障了工作的正常運轉。在居(村)委會推行“費隨事轉”,即居委會工作運轉經費和其成員生活補貼,按其對公共項目提供的服務,以“購買”方式取得,有效提高了公共資金的使用率;三是在工作平臺上,將社區辦公和活動場所建設納入全區民生實事項目,加強社區辦公用房和活動場所建設,目前,社區最大的辦公用房大的達到1000余平方米,最小的也有300余平方米。對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整合,說服動員責任單位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場所,增大公共活動空間,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
(三)轉變管理職能,實現服務效能提高。社區改革打破了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實現了“去行政化”和“從大政府、小社會到小政府、大社會”的轉變,提供公共服務成為社區的主要職能。一是在服務內容上,構建了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參與公共服務的新格局。把社區公共安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交通、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等推向市場,定位了公共服務的邊界,推出了87個貼近居民、貼近生活的特色項目。通過購買式服務將能夠通過市場提供的服務交由市場來做,增進了社會服務的均等化。實行了購買服務的辦法,推動了政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和市場服務的主動性,做到居民群眾能“小事不出家門、急事不出社區”就解決問題;二是在服務方式上,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建立了社區干部包片負責的“定期走訪”、“定點接待”等制度,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會診”,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從而拆除了影響黨群、干群關系的“隔心墻”,搭起了黨委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執行“首問負責、一站辦結”服務模式,開設了便民利民服務窗口,集中辦理各類黨務政務服務,使群眾少跑或不跑冤枉路,從而達到了更加貼近群眾、更加方便群眾的目的。堅持便捷服務,打造“15分鐘服務承諾圈”,做到了有求必應,問需于民;三是在服務效果上,通過實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社區可以把服務做到群眾家中,使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能以最快速度傳達到基層群眾;通過社區工作者開展進家入戶工作,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信息,第一時間就“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直接與居民群眾面對面地開展工作,及時解難釋疑,提升了服務、凝聚、管理和維穩功能。
(四)建立流管網絡,實工作平臺規范。將以治安防范為主的“防范型”流動人口管理體制轉為以綜合服務管理為主的“統籌型”服務管理體制,把流動人員服務和管理領導小組組長調整為區委副書記擔任,其下設的辦公室劃轉到具有綜合服務管理功能的區計生局。為了切實承擔起服務管理流動人口的工作任務,區里組建了一支80人的流動人口協管員,下沉社區開展流動人口信息的收集,管理。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作為全區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賦予流動人口參加社保等35項權利,免費享受辦證、計生、職業培訓、子女就學、戶口遷移等服務。明確提出力爭到2012年、2015年,我區流人人口辦理Ic卡《居住證》率分別達80%、98%以上;出租屋和用工單位登記率分別達到80%、98%以上;流動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分別達到85%、90%以上;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分別達95%、98%以上。
二、建立強化了“誰來管”的領導體制
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總體要求,建立了“誰來管”社會問題的工作機制。
(一)建立了以黨委統籌為核心的領導機制。街道辦事處撤銷后,小河區以社區為單元建立了12個社區黨委。明確“社區黨委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單元,在社區工作中處于領導核心地位,對社區建設發展等重大事項作出決策,對社會范圍內黨的各項工作負‘屬地管理’全面責任”。社區黨委為區域性建制黨委,實行“大黨委”制,選聘社區內有影響力的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兼任社區黨委副書記或委員,統籌抓好社區內各領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村(居)委會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建設。社區黨委與駐區各類黨組織廣泛開展結對共建、聯建、幫建,搭建了區域化黨建工作平臺,有效整合了社區內的各種資源,為隸屬不同單位、行業和黨組織的黨員在居住地發揮作用創造了條件,帶動了區域內各級黨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破解了以前街道對加強區域化黨建工作“有力無心”,居委會組織轄區資源、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有心無力”的困境,社區黨委統籌能力大大提高。在社區“大黨委”領導下,各社區還抓好“黨建帶工建”、“黨建帶團建”、“黨建帶婦建”等工作,積極打造區域性大群團組織格局。將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流動黨員納入社區黨委管理范圍,在居民小區或樓棟、村寨、行業協會建立黨支部38個、黨小組42個,做到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有黨員的地方就有黨的組織,實現了黨組織的全覆蓋。兩年來,群眾對社區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的滿意度達到91.54%。
(二)建立了以政府負責為主導的服務機制。12個社區成立服務中心與社區黨委合署辦公,作為政府在社區實施服務和管理的平臺,定位了服務中心的四項功能:一是服務功能。認真做好便民利民、扶貧幫困、社會保障、就業創業、提升素質等工作。進一步規范并公開服務內容、服務程序,開設便民利民服務窗口,實行“一站辦結”和“首問負責制”,集中開展各類黨務政務服務,讓群眾少跑路或不跑冤枉路,讓黨和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一竿子插到底”,更加貼近基層、更加方便群眾;二是凝聚功能。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建立健全社區事務決策聽證、監督評議等制度,推行黨務公開、社區事務公開,拓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渠道,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辦。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廣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培育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營造共同建設社區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三是管理功能。按照“直接面向社區村、居民”履行基層管理和服務的要求,隨時了解和掌握居民動態信息,建立社區居民信息庫,為社區服務4中心開展管理和便民利民服務奠定基礎。理順和處理好服務中心與村、居委會、小區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之間的關系,努力構建協商議事機制,支持各類組織依照法律和有關政策開展工作;四是維穩功能。建立定期排查和經常走訪制度,及時掌握轄區情況,對影響穩定的隱患早發現、早排除,對暴露出的矛盾糾紛和問題早化解、早處理。推行社區治安聯防機制,采取分片包保、設崗定責等辦法,組織和動員群眾開展社區治安群防群治,健全社區維穩工作網絡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廣泛開展平安社區等創建活動,加強法制宣傳和安全教育,引導居民理性表達訴求,自覺依法辦事,妥善處理利益糾紛。兩年來,社區服務中心共為群眾辦理政務、解決民生等問題8萬余件,居民對社區服務中心開展便民利民服務工作的滿意度達到91.44%。
(三)建立了以社會協同為形式的共管機制。成立小河區和諧促進會。該會的功能是:緊緊圍繞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問題,團結動員社會各界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切實承擔社會責任,努力解決社會問題,積極化解社會矛盾,自覺幫扶困難群眾;教育引導會員加強自治自律,自覺促進本領域、本行業、本系統、本企業和諧;組織會員開展社會矛盾化解志愿行動,參與社會矛盾化解工作。社會各界人士對該會的成立,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支持,認為此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紛紛踴躍報名參與,捐資近200萬元作用于救助幫扶責任主體不明確、政策規定不能覆蓋等的歷史遺留和現實問題。目前,使用幫扶資金35萬元,解決一批信訪復雜疑難信訪案件,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四)建立了以公眾參與為基礎的群眾機制。一是建立社區居(村)民議事會。社區議事會通過推選產生,由社區內各行各業的代表組成,該會負責收集各方面的意見,討論社區建設和管理事項,代表居民群眾和駐區單位對社區的各項事務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引導群眾自覺參與社區事務,監督社區服務中心的工作。兩年來,通過議事會議定并解決的問題240余件;二是在社區推行“三會一評”制度。通過“社區居民提議、社區單位決策、社區服務中心執行、成效接受群眾評議”的方式,召開“群眾意見收集會、議題討論會、議事決策會、述職評議會”,廣泛收集群眾關心的事項,商討社區管理和服務中急需解決和辦理的問題,形成決策意見,提交社區服務中心組織實施;社區服務中心主任和社區議事會負責人分別對履職工作情況和落實辦理群眾提議提案情況進行述職,并現場解答群眾意見,公布評議結果。通過實施“三會一評”制度,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空前高漲,解決了許多與居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提高了社區科學民主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擴大了基層民主,居民群眾的主人翁感更加強烈。
三、建立完善了“怎么管”的聯動體制
面對越來越多的人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利益問題越來越突出,單位的覆蓋面越來越小。小河區在創新“怎么管”機制上,緊緊抓住健全和完善社會互動這個關鍵,加強社會矛盾的源頭治理。
(一)建立了利益問題協調機制。通過建立并有效發揮各種機制的作用,協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一是建立利益引導機制。將事關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的民法、物權法、經濟法、訴訟法等納入普法教育的范圍,采取各種方式進行廣泛宣傳。適時公布小河區拆遷、安置、保障等的各種政策,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教育引導群眾樹立合法、合理獲取利益的觀念,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二是建立利益約束機制。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過程中引發的矛盾糾紛,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和項目實施主體,嚴格依法履職,依法辦事,積極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糾紛,減少行政干預;另一方面,對利益問題引發的嚴重違反問題,職能部門正確運用法律手段,依法嚴肅處理,以此來約束和規范人們的利益動機和行為,讓群眾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引導人們合理選擇利益目標,自覺調整利益需求,正確選擇利益行為;三是建立利益調節機制。小河區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實施重大項目的過程中,不僅制定了科學合理征地拆遷等安置方案,而且針對涉及人員的個體情況,給予3000-10000元不等的補貼標準,以實現群眾利益的最大化,切實解決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問題,調整不同利益群體或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縮小人們之間的利益差距;四是建立利益評估機制。各責任主體部門對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決策、重大工程、重大活動等,認真開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控性的評估,充分考慮群眾的利益,變“被動維穩”為“主動維穩”,變“事后維穩”為“事前預防”,由于推行了風險評估,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可能出現的社會穩定風險,增加了和諧因素,使小河區域內的小孟工業園區成為在全省“項目落地最快、投資環境最優、企業滿意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五是建立利益補償機制。通過建立和諧促進基金、涉法涉訴基金、司法救助基金、見義勇為基金等,將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補償對象,給利益受損的個人或群體提供一定補償,體現了黨和政府,社會組織對被救助人的關心,提高了社會公平程度,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二)建立了利益訴求表達機制。一是把初訪機制設在點上。在各社區成立了化解矛盾糾紛接待站和便民利民服務窗口,讓群眾有地方及時表達訴求,暢通了解決問題的渠道。對無理要求和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耐心細致地做政策宣傳和疏導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實現了“小事不出居(村)、難事不出社區”;二是把接收訴求信息的渠道建在網上。堅持做好“百姓——書記(區長)”交流平臺工作,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和群眾的訴求,“書記(區長)交流臺”共受理群眾來信來電1200余件,受理率100%,回復辦結率100%。三是把領導干部接訪定在人上。認真推行縣級領導干部信訪接待制,出臺了小河區縣級黨政領導定期接待群眾來訪辦法,堅持每周一名縣級黨政領導接待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兩年來,黨政領導共接待群眾來訪案件297件662人次,當場解決問題147件。四是把處理信訪問題落實在責上。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對工作不負責任,工作措施不落實的單位和個人,嚴格進行問責,取消評先選優資格,直至追究組織責任。
(三)完善了排查調處工作機制。一是堅持矛盾糾紛的專項與常規排查相結合。認真排查不同階段、不同時期、不同行業的潛伏性、現實性矛盾糾紛。將排查出來的問題,分解落實到社區和區直相關職能部門,并實行縣級領導包案化責任制;二是建立了社會人士參與化解矛盾糾紛的聯動機制。把“因找不到責任主體而無法解決家庭生活困難,生產經營活動中有關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因制度規定、政策界限、救助資金等制約無法化解或化解難度較大,化解后不會產生連鎖反應和引起負面影響,社會人士有能力解決的社會矛盾”等情況作為化解對象范圍,豐富了調處形式,增添了調處力度,激發了社會人士參與社會管理的活力;三是大力推行“三調聯動”。對征地拆遷、勞資糾紛、醫患糾紛、環境污染、安全生產、涉法涉訴等行業性、專業性問題,充分運用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的“三調聯動”方式,調處各類矛盾糾紛,實現了“案結事了、息訴罷訪”的工作目標。
(四)建立健全權益保障機制。小河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每年投入民生的資金超過2億元,深入實施“六有”民生計劃,著力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在“勞有所得”方面,兩年來,入場求職人數累計超過8萬人,達成就業意向2萬余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始終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2010年群眾對社會保障工作滿意度排名全省第一;在“學有所教”方面,著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建立了貧困家庭幼兒入園資助制度,切實解決貧困家庭幼兒“人園貴、入園難”的問題。按照“以強帶弱,以公辦帶民辦”的原則,建立學校發展共同體。建立了貧困家庭子女考入大中專院校資助制度,切實保障轄區貧困高中生享受多等教育的權利;在“病有所醫”方面,成功打造“15分鐘看病問題醫療衛生服務圈”,確保居民“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稱號。大力推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室藥品零差價銷售,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注重加強人口和計生工作管理,不斷提升計生優質服務水平,先后獲得“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和“全國早教示范區”等稱號;在“老有所養”方面,積極推進城鎮老年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加快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城鄉保障覆蓋面。2010年,全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3.7%和65%,鼓勵支持營利性養老機構發展,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在“住有所居”方面,著力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難問題,扎實推進廉租房建設,啟動了15萬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設和4萬平方米廉租房建設;在“居有所安”方面,始終以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為目標,深入開展“嚴打‘兩搶一盜’,保衛百姓平安”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和完善群防群治長效機制,加強對社會的防控,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有88.36%的居民認為改革后社區治安好轉,安全防范措施更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