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北地區(qū)地處長城以北的地區(qū),獨特的自然的因素影響了其生活生產方式。在這種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東北古代民族形成了一些自己獨有的精神特質。吸收和傳播是一種文化發(fā)展和傳承所必要的,東北古代民族文化也同時具備了這兩種特質,在開放中吸收外來文化,并且將自己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播出去。
關鍵詞:東北古代民族 自然 斗爭 文化
中圖分類號:K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據考古證實,東北地區(qū)早在距今28萬年前這里就有先民活動,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遼寧建平與凌源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村發(fā)掘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即“紅山文化”遺存,給世人展示了原始社會末期東北文化的獨特風貌,證明五千年前這里已經形成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從而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這也就說明東北文明與中原華夏文明曾并存于世,從而也就有力地修正了長期以來占統(tǒng)治地位的所謂中華民族及其文化起源于黃河中下游然后向四周擴散的單源中心說。其文化底蘊之深厚,自然不言而喻。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反映某一特定時間和空間范疇內特定人群對世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由于人類自身及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文化表現出不同的特質。東北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東北作為地域的概念,在這一地區(qū)生活著許多驍勇善戰(zhàn)、彪悍勇猛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除外遷來的漢族外,主要是屬于肅慎族系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滿族;屬于東胡族系的東胡、烏桓、鮮卑、室韋、契丹、奚、蒙古;屬于穢貊族系的扶余、高句麗等。這些古代東北民族在人煙稀少、酷寒的東北大地上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體系,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孕育了東北地區(qū)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
東北地區(qū)地處長城以北的溫帶、寒帶地區(qū),屬于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冬季漫長而嚴寒。其西面為草原,中部是平原,北部縱亙大、小興安嶺,東部有長白山脈,多山地、丘陵,深林面積較大,且臨大海。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游牧、漁獵、農耕三種生產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逐水草而居,具有流動性的特點。這與中原地區(qū)農耕生產的定居性、穩(wěn)定性有明顯的差別:“長城以南,多雨朵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食,轉徙隨時,車馬以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①鮮卑“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涉獵為業(yè)”;②契丹舊俗“馬逐水草,人仰潼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③女真“舊俗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遷徙不常”。④這種生活狀態(tài)造就的動態(tài)文化與農耕文明的安貧樂道、安土重遷的觀念大相徑庭,它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特質;在自然中能夠生存下去便是這一地區(qū)人們最實際的愿望,因此在遷徙中不斷的與自然斗爭,尋求生存下去的源泉,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練就了剛強堅毅的民族性格。重實尚用便是其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二
宋代沈括在介紹東北地區(qū)氣候時說:“地寒多雨,盛夏重裘,七月隕霜,三月釋凍”。⑤曾經兩次出使遼國的蘇頌也寫詩描繪了遼朝地區(qū)的寒風,“北海蓬蓬氣怒號,厲聲披拂晝兼宵。百重沙漠連空暗,四向茅檐卷地飄”。⑥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使靠天吃飯的古代東北民族總是受自然災害所累,頻發(fā)的自然災害對其便是致命的打擊。元定宗三年(1248)的一次大旱,便造成了“河水盡涸,野草自焚,牛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⑦的嚴重后果。要維持自身的生存,東北各民族就必須學會以堅強的意志和極大的耐力與自然作斗爭,善于在殘酷的社會中求生存,這就要求東北古代民族必須具有彪悍的民族性格。
三
在生活資源缺少而滿足不了人們需求時,便會以斗爭掠奪的方式使自己能夠生存下去。自先秦以來,東北諸民族之間的政治軍事斗爭時有發(fā)生,在斗爭中更是有不少國家滅亡。扶余的滅亡就是這種斗爭殘酷性的真實寫照,扶余位于黑龍江松嫩流域,由于自然環(huán)境及其有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所以扶余的農業(yè)十分發(fā)達,社會發(fā)展也是東北地區(qū)最快的。于是扶余國民便開始享受其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富裕的生活,而拋棄了原始的斗爭能力。所以在東胡和肅慎的聯合夾擊下而滅亡。此外回顧東北古代民族發(fā)展史我們還可以看到,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不僅在東北地區(qū)建立起自己的統(tǒng)治,而且還以軍事手段從東北走向中原甚至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統(tǒng)一政權,從文化形成的角度來看,這種長期、激烈的軍事斗爭對培養(yǎng)東北民族驍勇善戰(zhàn)的性格。
東北古代民族這種在與自然斗爭和與人斗爭中不斷形成的重實尚用、開拓進取的精神特征,使其能很快的接受先進的文化。然后再將這種先進的文化融入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中,在自己的民族土壤中生根發(fā)芽不斷發(fā)展壯大,并最終為自己本民族服務。在頻繁的對外斗爭中,不斷的吸收當地的文化。古代東北地區(qū)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其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往往落后于中原地區(qū),因此由于對中原地區(qū)的向往,也由于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東北民族必須向其他民族尤其是中原民族學習。東北古代文化中,渤海國文化格外引人注目。為了學習唐朝的先進的文化,渤海向唐朝遣使達132次之多,這些使臣帶回了大量的漢文書籍,繁榮了渤海國的文化。女真人建立金朝后,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水平,大力引進儒學書籍,尤其是世宗、章宗時期,高度重視儒學書籍的翻譯和印制。大定之始,“世宗銳意經籍”,⑧章宗明昌五年(1194),“置弘文院,譯寫經書”。⑨經過世宗的努力,到章宗時,金朝對唐宋名儒文集的收集和翻譯工作出現了一個高潮。
在東北民族開放的文化體系框架內,東北古代各民族與中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是雙向的,而不是單一的。東北汲取中原文化精華的同時,他們的一些文化創(chuàng)造也深深的影響了中原各民族。以趙國為例,趙國地處北邊,經常與東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觸。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zhàn)都比較方便;作戰(zhàn)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習胡服,求便利”也成了我國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湖人的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推進了民族融合。
綜上所述,自然的因素是東北古代民族精神特征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農耕民族的生活節(jié)奏相對而言比較舒緩,生活范圍相對固定較為安逸。而游獵民族的情況則大不相同,他們狩獵的對象往往是兇猛的野獸,轉眼之間可能就會變成獵物口中的食物。迅速而緊張的狩獵經過千萬次重復,就變成了東北民族世代傳承的思維定勢。而這一思維定勢沉淀于民族心理的潛意識當中,成為東北民族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的特點。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環(huán)境和與之相關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東北民族堅強的意志、挺拔的精神、英勇善戰(zhàn)的性格,也給他們的文化帶來了一種雄健豪邁、清新自然的格調。東北古代民族是大自然的杰作。
注釋:
①③(元)脫脫:《遼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73、923頁。
②《魏書》卷一《序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頁。
④⑨(元)脫脫:《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1684頁。
⑤(宋)沈括:《熙寧使契丹圖抄》。
⑥(宋)蘇頌:《蘇魏公文集<北帳書事>》,中華書局,1988年版。
⑦(明)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67年版,第39頁。
⑧(元)王溥:《五代會要(卷29)》,故金尚書右丞耶律公神道碑,<四部叢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