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英漢隱轉喻名名復合詞為研究對象,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想認知模式理論和參照點理論,探討理解這類復合詞遵循的認知規律,由此論證其語義的部分可析性,進一步提出英漢隱轉喻名名復合詞所涉及的鏈式和階梯式這兩種參照活動模式。研究表明,理解這類復合詞的本質是以百科知識為背景建立概念之間的參照關系。
關鍵詞: 參照點;隱轉喻;名名復合詞
中圖分類號:H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2
1. 引言
名名復合詞因其多產性而一直成為語言學界關注的焦點,它的主題之一是其兩個名詞性成分N1和N2的語義關系多樣性。然而,名名復合詞的理解過程并不一定就是直接建立N1和N2語義關系的結果。與此同時,直接建立N1和N2語義關系而獲得的意義和語境發生匹配錯位,對這類復合詞的理解需要分別進行隱喻和和轉喻識解。本文以英漢隱轉喻名名復合詞為研究對象,運用Langacker的參照點理論,討論我們如何理解這類復合詞,揭示這類復合詞的語義可析性。
2. 隱轉喻
隱喻和轉喻是人類的兩種基本認知識解,通常相互作用。Jakobson (1960:370)認為,詩歌中,“相似性被附加到了鄰近性上,轉喻帶有一點隱喻性,而隱喻帶有幾分轉喻的色彩”。國外的認知語言學家提出了五種隱喻和轉喻相互作用模式。它們分別是Goossens的“隱轉喻”(metaphtonymy)、Radden和Barcelona的隱喻的轉喻理據、Riemer的后隱喻和后轉喻、Ruiz de Mendoza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以及Geeraerts的棱柱形模式(prismatic model)。
Goossens(1990)首次提出“隱轉喻(metaphtonymy”的概念,用于解釋如何理解同時涉及隱喻和轉喻的習語。Goossens討論的隱轉喻主要有兩種類型,即“來自轉喻的隱喻(metaphor from metonymy)和“含轉喻的隱喻” (metonymy within metaphor)。前者以to beat one’s breast為例,表示“半帶假裝地公開表示悲痛”,涉及特殊轉指一般的概念轉喻(將宗教場合的認罪行為用于一般場合)和拍打胸口感覺悲痛的隱喻。后者以shoot one’s mouth off為例,表示“愚蠢地說了不該說的或不知真相的話”,涉及用火器比喻未經思索的語言行為的隱喻和轉指人說話的行為的轉喻。
3.參照點理論
Langacker (1991,1993,2000) 提出參照點理論,認為參照(reference)是人類基本的認知方式之一。我們在理解一個概念時,往往要借助另一個概念作為基礎,這個認知過程就是參照活動。例如:①我是李強的妹妹。②自行車在樓梯口。“李強” 作為參照點,是認識“我”作為他妹妹身份的途徑。“樓梯口”作為參照點,是確認自行車所在位置的途徑。
Langacker (2000:174) 提出的參照活動模式,即識解者以某一事物為參照點R,達至對目標T的認識,領域D是由參照點可以通達的所有目標的集合。 以“李強的妹妹”為例,“李強”作為參照點R,是識解者認識目標T-“妹妹”的心理通道。“李強”作為參照點,還可以通達其他的目標,構成一系列的所屬結構“李強的觀點/書包/電腦/手機”。“書包”、“電腦”、“手機”等目標組成的集合是領域D。
從認知的角度看,隱喻的過程可看作是對本體和喻體的比較,這種比較的過程就是參照活動的過程。
4.鏈式參照活動模式
鏈式參照活動模式的特點是,復合詞的理解涉及兩次相連的參照活動,第一次參照活動的目標同時作為第二次參照活動的參照點。涉及鏈式參照活動模式的隱轉喻名名復合詞有兩類:N1隱喻且N2轉喻型和N1轉喻且N2隱喻型。
4.1.鏈式參照活動模式
4.1.1.N1隱喻且N2轉喻型:
footnote;headlight;眉批;囊腫
Footnote指文稿下方空白處所寫的注釋、說明。 對于footnote, foot是隱喻用法,是將foot在人身體的位置用于形容文字在頁面所處的位置,note是人的行為活動,涉及活動轉指產品的概念轉喻,此處指注釋、評語等。
N1隱喻且N2轉喻的名名復合詞涉及魚貫式參照活動,參照活動的過程就是建立N1和N2關聯的過程。第一次參照活動以N1為參照點通達目標T1,第二次參照活動以第一次參照活動的目標T1作為參照點R2通達作為目標的N2。參照活動的實現以名詞所指事物的特征凸顯度、事物之間的鄰近度以及事物之間的常規關系為概念基礎。例如,對于“腳注”,根據理想認知模式,與“腳”相關的百科知識包括:
① 是身體的一部分;② 外觀:長方形、圓形、弧形等;③ 結構:腳趾、腳掌等。
與“注”相關的百科知識包括:
① 是一種活動;② 功能:解釋、說明。
以“腳”為參照點通達目標“書頁下方的空白處”,以“腳”的結構特征凸顯度及它和書頁結構的相似度與匹配度為概念基礎。以“書頁下方的空白處”為參照點通達目標“注”,以“注”這個動作與動作產品的概念鄰近度及處所和事物的常規關系為概念基礎。
4.1.2.N1轉喻且N2隱喻型:
braindrain;球門;腦庫;脈枕;
“球門”指足球、冰球等球類運動中在球場兩端設置的架子,是射球的目標。建立“球”和“門”的關聯以對“球”進行轉喻識解和對“門”進行隱喻識解為基礎。以“球”轉指球類運動,涉及對象轉指活動的概念轉喻。以“門”比喻球場上像門框的架子,涉及用一個具體的事物比喻另一個具體事物的概念隱喻,兩個事物的相似性是外形。
N1和N2并置時,對N1和N2分別進行轉喻和隱喻識解的理據是,識解者無法直接建立N1和N2的關聯以及語義和語境的關聯。如例(1)所示,“球門”出現的語境顯示,它和球類運動相關,對“球”進行轉喻識解和對“門”進行隱喻識解以語義和語境的匹配為目標。轉喻化的“球”和轉喻化的“門”以所屬關系關聯。
(1)杰克迅速把球射進對方球門,并且在上半場比賽中已得9分。
從參照點的角度分析,N1轉喻且N2隱喻型名名復合詞涉及內嵌式參照活動模式,參照活動的本質是建立N1和N2的關聯以及語義和語境的關聯。第一次參照活動以N1為參照點通達目標T1,第二次參照活動以第一次參照活動的目標T1作為參照點R2認識作為目標的N2。
4.2.階梯式參照活動模式
階梯式參照活動模式的特點是,復合詞的理解涉及兩次相關的參照活動,第一次參照活動是第二次活動的基礎。涉及階梯式參照活動模式的隱轉喻名名復合詞有三類:N1和(或)N2轉喻且整體隱喻型、N1和(或)N2隱喻且整體轉喻型、N1和(或)N2隱喻且并列轉喻型。
4.2.1.N1和(或)N2轉喻且整體隱喻型:
鴃舌;琴瑟
“鴃(jue)舌”涉及N2轉喻且整體隱喻。“鴃”即伯勞,是一種鳥,”鴃舌”的組合義是伯勞的叫聲,以“舌”轉指“叫聲”為基礎,涉及工具轉指產品的概念轉喻。“鴃舌”的復合詞義是晦澀難懂的語言,從組合義到復合詞義的發展涉及以鳥的叫聲比喻人的語言,涉及以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概念隱喻。
“鴃”和“舌”并置時,“舌”涉及轉喻且整體隱喻的理據是語義和語境的匹配錯位。如果將“鴃舌”理解為“鴃的舌”,這個意義和“鴃舌”出現的語境匹配錯位,故需進行語義調整。“舌”轉指“聲音”,“鴃的叫聲”比喻人的語言,此時“鴃舌”的意義和它所處環境匹配。
4.2.2.N1和(或)N2隱喻且并列轉喻型:
顛末;本末
“本”和“末”指樹干和樹梢。“本”和“末”與樹木沒有關系,因為“本”和“末”的結構特征凸顯度高,可隱喻性指稱事情的開始和結尾。因事情的開始和結尾與事情的全過程具有概念鄰近性,故“事情的開始和結尾”轉指“事情的全過程”,由此實現“本末”和語境的匹配。如例(2)所示:
(2)它的主要特點是以事件為中心,詳其本末,首尾清晰、了然。
從參照點的角度分析, N1和(或)N2隱喻且并列轉喻型復合詞涉及兩次參照活動,參照活動的本質就是建立語義和語境的關聯、N1和N2的關聯。“顛末”涉及N1和N2隱喻,隱喻化的N1和N2作為部分轉指整體。理解“顛末”的參照活動,第一次參照活動以N1和N2為參照點,認識作為目標的T1和T2。在第二次參照活動中,第一次參照活動的目標T1和T2分別作為新的參照點R3和R4,通達作為目標的整體T3。
5.結語
本文以漢英轉喻名名復合詞為研究對象,以參照點理論為基礎,探討理解這類復合詞遵循的認知規律,提出理解漢英隱轉喻名名復合詞涉及鏈式和階梯式這兩種參照活動模式。研究表明,理解這類復合詞的過程,以N1和N2為出發點,激活與之相關的百科知識集,以隱喻和轉喻的方式,建立概念之間的參照關系,從而實現N1和N2的關系匹配以及N1N2的意義和語境的匹配。
參考文獻:
[1]Benczes,R. Creative Compounding in English: The Semantics of Metaphorical and Metonymical Noun-Noun Combination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6.
[2]Goossens,L. Metaphtonymy: 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0 (3):323-340.
[3]Langacker,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Ⅱ). Descriptive Application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4]Langacker,R.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1):1-38.
[5]梁曉波,李勇忠.認知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6(3).
[6]黃潔.漢英隱轉喻名名復合詞語義的認知研究[J].外語教學2008(4)
[7]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
[8]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六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