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原統治者為維護本國封建統治所推崇的治國思想。遼以武立國,前期對儒家文化接觸的并不廣泛,更未將其作為本國的治國思想,中期以后,遼的封建化進程加快,對中原文化吸收得更加深入,包括儒家文化,從此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治國思想傳入到遼代社會各階層,本文將簡要論述儒家文化對遼代婦女在社會生活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文化 遼代 婦女 社會生活
中圖分類號:K24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漢代以來,統治者便開始推崇儒家思想,并將其作為統治本國的思想工具。遼以武立國,遼前期,統治者致力于本國的開疆拓土,沒有廣泛地接觸儒家文化,中期以后,遼國境內安定,封建化進程加快,開始對中原的儒家文化加以廣泛吸收并利用,將其作為維護本國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它的影響在各方面都有體現,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其對遼代婦女社會生活的影響,尤其是對她們思想及行為方面的影響。
一、 儒家文化對遼代婦女治國意識的影響
契丹民族是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過著游牧、狩獵的生活,契丹人民由于有著自身的民族傳統,與漢族的女性有很多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遼代的婦女既可以帶兵征戰,又可以涉足本國的政治,所以她們對本國的政策的制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起初,遼代的婦女對儒家封建的政治思想方面是抵觸的。如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被封為太子,自幼喜歡儒學,當他建議耶律阿保機接受儒家思想作為本國的統治思想后,卻遭到了他母親述律皇后的反對,而皇后對耶律倍也并不喜歡,在太祖死后,她運用自己的權力將次子耶律德光推向皇位,耶律倍被迫異走他鄉。但是隨著遼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及統治的需求,在景宗皇帝去世之后,皇后蕭綽便對本國的統治政策加以改變。她有選擇地接受并倡導中原地區的儒家封建統治思想,將其與契丹民族的文化融合起來,進行了全面的制度化改革,實行“仁政”。從此,遼朝實力大增,政權變得更加鞏固。《遼史》卷71《景宗睿智皇后蕭氏傳》中寫道:蕭太后“明達治道,聞善必從”且“習知軍政”,她“以民為本”的治國措施使遼國開始進入興盛的局面。這是遼代婦女在接受儒家思想后對遼朝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二、 儒家文化對遼代婦女文化方面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遼代的廣泛傳播,證明了上層統治者普遍接受了儒家的“仁”、“孝”、“三綱五常”和道德說教。遼代的皇后都有自己的尊號,而她們的尊號大多有“仁”、“德”等字眼。如圣宗妻菩薩哥追尊為仁德皇后,道宗母親的尊號和謚號中都有“仁”字,欽哀皇后的尊號中也有“仁”字。這些都能反映出遼朝統治者對儒家思想中“仁”的追求。
另外,儒家文化對遼代婦女的文學造詣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清人趙翼《廿二史扎記》卷二七有《遼族多好文學》文,記遼代后妃曾有多種詩集行世,而且她們能以詩文勸諫,不僅表現出了她們的詩文才華,并且表現出了她們的憂患意識。刑簡之妻陳氏‘涉通經義,凡覽詩賦,輒能誦,尤好吟詠,時以女秀才名之’。二子以儒術顯著于世,皆‘受紀于母陳氏’,并且圣宗朝先后累官至宰相。陳氏之才學可見一斑。”①道宗時期,遼王朝從中興走向衰退,耶律常哥(太師適魯妹)作《時政文》,勸諫皇帝,并提出了一些儒家為政的治國思想:“欲懷遠,則崇尚恩德,”“欲強國,則輕徭薄賦,”“滿當恩溢”,“安必慮危”,“欲率下,則先正身”,“欲治遠,則始朝廷”等,提出“四端五典,為治教之本。六府之事,實生民之命”的主張。這體現出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崇高境界及“精忠報國”的高尚品格,也證明了儒家思想對耶律常哥的深刻影響。道宗皇后蕭觀音與天祚帝文妃蕭瑟瑟也是兩位才女。《遼史·后妃傳》卷71中寫道:蕭觀音“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自制詩詞,尤善琵琶。”其《伏虎》詩令道宗贊不絕口。《遼史·后妃傳》卷71亦記載:蕭瑟瑟“善歌詩”,天祚帝“畋游不恤,忠臣多被流斥,”她作歌諷刺,從歌中可以看出她那憂國憂民的氣魄。
總之,儒家文化對遼代婦女在文化方面的影響是深刻的,從中也體現出她們那深厚的文學素養及崇高的精神品質。
三、 儒家文化對遼代婦女行為道德的影響
契丹 “據北方,風化視中土為疏”,也說明契丹女性在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有著比較開放的行為意識,無論是在婚姻生活中還是其他的社會生活中,她們都擁有自己的權力。但是當遼代進行封建化后,儒家思想的傳入,尤其在“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方面對遼代婦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她們轉變了原有的開放之氣,并按儒家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
首先是在禮法方面。在遼朝封建化過程中,人們主動接受“禮”,用禮別上下,定尊卑,劃貴賤,以此調整各種關系,維護家庭和社會等級秩序。遼末,契丹族女知識分子蕭意辛針對本民族婦女的實際情況,提出較為完整的“禮法”,(1)修身以法。體現儒家“修身為本”的要求。(2)奉長以敬。體現契丹民族敬老觀念之深厚。(3)事夫以柔。這是對儒家倫理“男以剛為貴,女以柔為美”的繼承。(4)撫下以寬。這是在家庭和社會都認可的以上治下的好方法。這些要求,囊括了女性整個人際關系和道德規范,說明這已貫穿到遼代的社會中,并已作為女性的準則,同時也體現意辛對家庭的倫理關系非常熟悉。
其次,在“孝”方面。遼初,“孝”在社會中體現得并不充分,不同輩分之間的爭斗時常有之。當儒學在遼境內廣泛傳播之后,大部分思想深入人心,有些女性因此成為“孝女”,美名流芳百世。如刑簡妻陳氏,孝舅姑,閨門和睦,親黨推重。睿智皇后在她死后,追贈她為魯國夫人,刻石以表其行。②另有在阜新市出土的墓志《秦國太妃墓志》說她:“淑慧無方,柔嘉有章。”在其病重期間,其女欽愛皇后更是“躬親左右,夙夜扶持,饋其藥則先嘗,扇其枕則廢寢,”極盡孝道。秦國太妃給5個兒子起的名字中都帶有“孝”字,以孝為先,極具儒家色彩,反映了如家倫理道德的內涵。
再次,在婦女的貞節觀方面。“貞節觀”是中原漢族的倫理道德,契丹族由于有著自身民族的特點,所以遼代婦女在對婚姻從一而終,“貞節烈婦”的觀念比較淡薄,婦女提出離婚、改嫁這一現象在遼代非常普遍。但是遼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統治者逐漸提倡婦女守節、限制再嫁。《遼史·圣宗紀》卷16記載:圣宗于開泰六年(1017年)下詔:“禁命婦再醮。”遼代也開始出現了“烈女”。《遼史·列女傳》卷107中記載:耶律奴妻意辛,在耶律奴被誣流放時,皇帝要她與耶律奴離婚。意辛婉言拒絕說:“然夫婦之義,生死以之。妾自笄年從奴,一旦臨難,頓而乖離,背綱常之道,于禽獸何異?幸陛下哀憐,與奴俱行,妾即死無恨!”又如耶律術者之妻蕭訛里本,丈夫死后,她表示“夫婦之道,如陰陽表,無陽則陰不能立,無表則無所附,立即自殺。”這些都體現出她們受中原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逐漸接受了漢代儒家的倫理觀念。
總之,遼代吸收中原王朝的儒家思想文化來維護、鞏固本國的統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及統一。某些道德條目已成為遼朝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雖然有些觀念束縛了人們,但這也讓我們看到遼代婦女通過學習、吸收儒家文化而在遼代社會生活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民族交流的必然結果,也是民族進步的表現。
注釋:
①錢俊嶺.《遼史》中的婦女形象.保定學院學報.2010 (1) .
②(元)脫脫.《遼史》卷107《刑簡妻陳氏傳》.中華書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