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能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特殊的情感渴望,也能改變色彩的感情屬性。繪畫藝術就是以這一辯證效應,實現畫家特殊的藝術內涵表現,使作品具有獨特的感染力量的。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所以表現出的作品意義也各不相同。
關鍵詞:藝術觀念;從眾心理;常態心理;變態心理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一、對藝術觀的疑問
很多人心中產生疑問,藝術的作用是什么?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不像主流的事物直接對人產生某種物質作用,它是非主流行業范圍。
人類從事一切活動皆有目的性,藝術也不例外,那其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借此宣泄內心的欲望與情緒,是一種現實形式的心理體現?我們經常說,通過作品觀察作者內心,而作品的意義,無非的更多去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一件藝術作品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藝術家的心電圖,從藝術的創作過程和作品形式和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家的心路歷程。
大家經常說一句話,你“想”做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只有先想才會去做,都是源自于心理驅動力。
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所以表現出的作品意義也各不相同。
大家都說作品具有藝術感,那這個藝術感到底指什么?是同時期大家心理共性一致的審美標準呢還是獨立于共認外的獨特審美呢?相信對于藝術的探討,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它難以定義的原因,就好比有人喜歡古典主義,還有喜歡浪漫主義的。我們畢竟是生活在人構成的社會之中,是聯系在一起的,相信大多數人還是以這種主流的意識為引導而生活著,對于藝術的理解也是如此。從這點上看,成功的藝術作品是不是具有大多數人心理審美趨向精神上情感共鳴的體現呢?
二、藝術觀念是共性特性統一體的心理活動。
這種共性更多的表現為從眾性,當我們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這種從眾并非盲目從眾,亦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具有同樣心境的情況下所產生的認同。既然這樣,大家認同的作品,才更具有藝術價值么?時代不同價值觀不同:比方說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和相繼而來的浪漫主義。在一段時間過后,人們會產生這種思維變向,而人類對藝術觀念的改變,是由于什么而驅使?是審美疲勞造成的,喜新厭舊?還是其他原因呢?無論它是什么原因,其根本就是心理產生的作用!一切的藝術行為都是圍繞著心理活動來進行的!
三、變態心理學解析藝術觀念
我們大家都知道心里狀態對于創作是很重要的。以變態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一些藝術事件和藝術作品,會發現有的藝術家或一個藝術群體在特定的時期心理狀況確實具有變態的現象,這些心理上的變態處處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藝術創作,并且因此創作出許多舉世聞名的藝術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也留下了作者心理變態的痕跡。以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分析藝術家變態的原因,以及心理變態與創作、作品之間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自我實現者的創造力》一文中認為,某些最偉大的人類天才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偉大的天才不僅多少有依賴于性格的優良和健康,而且也有依賴于我們對之了解很少的某種東西。的確,在我們賞析中外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是帶著某種探秘的眼光,希望能洞悉作品背后的故事與情感,同時我們也好奇于藝術家們獨特社會經歷和感情世界,對于那些我們常人無法理解的藝術作品或故事,有的人會調侃的說一聲“變態”。
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常常會陷入一種失去自我意識的迷妄狀態。就像老子所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平時生活中人的大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將形象的東西轉化為抽象的符號,而這種幻想卻是通過含義豐富的形象呈現出來的,如此,前所未有的創造力便有可能依托藝術這樣一個中介得以展現。
藝術創作是一種需要癡情致幻的情感活動,既需要常態心理的制約,也必然會有變態心理的表現。進入創作狀態的藝術家,其典型的心理表現就是抹去了現實與幻境的界限,全神貫注、心馳神往地投入于想象的世界中。從心理表現看這是明顯的變態表現。
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創作出非正常的藝術的,藝術就是需要非正常的思維的,他非正常,所以他才與眾不同,他所有做出的不是有意給別人看的,而是給他自己的,這才是藝術,他要的也許并不是要所有人理解,而是不被人反對,是一種共性。這種沖動突破了傳統上的界限,使這種藝術思維到達新的層面,這就是常態下的變態反應。
人們創造藝術過程是觀察者的自我意識形態添加,把這種上升意識添加在觀察到的物體上,也是一種情感寄托。有很多畫家也如此,但是有時那種無意識所創造出來的作品,就好比畫家本人創作時可能沒有什么感覺,只是隨性發揮,而那些觀察的人卻各抒己見,也有可能多年以后人們對這個作品給予完全相反的評價,那么從這點上我們怎么去認識和看待藝術呢?
四、藝術觀念是時代性與變化性的統一。
作品本身不會發生變化,它的變化是體現在人的意識上,就像“達達主義”杜尚對待蒙娜麗莎一樣,具有年代流動性。這種年代性就體現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藝術觀念。從感知藝術的角度看,藝術是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的,沒有人能摸透。
藝術是一種可以同時被絕大多數人贊同與驚嘆的自然或人類的產物。它的表達方式種類不同,但都是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價值關系的運動與變化過程,從而對人的心理情感、知識和意志進行交流、進行誘導、感化和訓練。當任何平凡的事物演繹至藝術的層面,就幾乎近于完美了。譬如兩張琴,彈了一琴的一弦,另一張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鳴。自然中間美的諧和,藝術中間美的音樂,也為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無窮的美,深藏若虛,唯有心人,乃能得之。但是,我們心琴上的弦音,本來色彩無窮,一個藝術家果能滲透心理,扣著心弦,聊歌一曲,即得共鳴。所以,藝術的作用,就是能使社會上大多數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樂而已。
當然,以具體個人來說,在對藝術品進行評價時難免帶有個人的角色傾向,或受當時心境影響,作出一些帶有角色投射的評價。因此,我們強調評價藝術對心理的影響的整體意識,從觀念上徹底否定“藝術決定論”等片面觀點。人類創造藝術,其根本目的是抒發內心的感受,藝術品是人們情緒與情感的調節器,是一種“創造與被創造的關系”,人創造了藝術,藝術對人又以潛移默化和暗示的心理效應作用,而又反施于人,使人在環境的熏陶下被塑造。所以,藝術觀念應該以正誘導對人進行作用,我們應以人性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對藝術進行探討,即是在人與藝術之間是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使我們看待藝術都應具有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方法,使人從藝術環境中得到有益的啟迪、富有想象的參與、民族的認同,而從中獲得滿足。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高覺敖譯.《精神分析引論》[M].商務印書館1997年
[2]王志平,倪曉莉,劉寬忍.《藝術與心理》[M].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
[3]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