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儒的《百川書志》和周弘祖的《古今書刻》都是非常出色的古代私家藏書目錄,它們之間存在較明顯的異同:相同的即都是明了簡潔的目錄學專著,收藏了相同的類似的書籍;不同的是兩者版本、大致內(nèi)容、風格結(jié)構(gòu)的差異。《百川書志》傾向于收藏經(jīng)史子集的重要書籍,而《古今書刻》主要是朝廷和地方府縣輯錄的文獻,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正是由于二書的上述特點,直接導致了二書對明代小說著錄態(tài)度的差異。
關(guān)鍵詞:私書目錄;明代小說;百川書志;古今書刻
中圖分類號:I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百川書志》與《古今書刻》是兩種合印明代書目:一是高儒所撰私人藏書目錄——《百川書志》;一是周弘祖為記錄明代各公私機構(gòu)所刻印的書籍及各地所存的石刻而作的《古今書刻》。
《百川書志》,明高儒撰,是其私人藏書目錄,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不少書目下寫有扼要的內(nèi)容介紹。收入不少小說、戲曲書目。
高儒,明藏書家、目錄學家。字子醇,自號百川子。《古今書刻》上下兩編,每編各一卷。上編按朝廷所屬有關(guān)機構(gòu)和行政區(qū)劃,以省為單位,著錄該省各府州縣所刊刻的圖書。下編亦按行政區(qū)劃,以省為單元,著錄各省所轄府州縣所存古代石刻。
作者周弘祖,《明史》有傳:湖廣麻城人。嘉靖三十八年(1560)進士,除吉安推官。征授御史,出督屯田,大學士高拱掌吏部,考察言官,惡弘祖,謫安順判官。
本書是的“今”,專指明代,“書刻”專指明代的雕版書,“古”,則指明以前的歷朝,“書刻”則專指石刻,即靠拓印而流傳的碑帖。除收錄內(nèi)府刻本、各地官府刻本之處,還收有各地石刻碑文的目錄。末附兩書書名人名綜合索引。
一、兩者著錄的相同書目
《百川書志》野史部分記載:《三國志通俗演義》二百四卷,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明羅貫中編次,據(jù)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鼓傳詼諧之氣,陳敘百年,該括萬事。
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從副百有八人,當世尚之,周草窗《葵辛雜志》中具百八人混名。
《古今書刻》都察院部分記載石刻有《史記》、《文選》、《潛夫論》、《詩林廣記》到《杜研罔集》共33種。其中包含了《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兩種小說類刻本。
《明史·卷七十三》載:“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曰監(jiān)察史……”都察院一般管理監(jiān)察業(yè)務(wù),都察院所刻書籍卻很少與監(jiān)察業(yè)務(wù)有關(guān)。禮部、兵部、欽天監(jiān)、太醫(yī)院所刻加起來還不到都察院的一半。但都察院所刻書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內(nèi)容龐雜。
蘇軾《志林》有記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輒皺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到元朝時,雜劇不少都與三國故事有關(guān),于是到明朝時,政治環(huán)境更加寬松,又有幾百年的社會傳誦和歷史基礎(chǔ),三國演義就流傳更為深遠了,為市民百姓所接受和喜愛。
胡適先生的《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寫道,在南宋民間有一種“宋江故事”流行于“街談巷語”之中,《大宋宣和遺事》便可看見一部縮影的“水滸”故事。周密的《葵辛雜識》載有龔圣與的《三十六人贊》,《三十六人贊》全無事實,但那篇《自序》寫的有價值,再看周密寫的跋語:此皆群盜之靡耳,圣與既各為之贊,又從而序論之,何哉?太史公序游俠而進奸雄,不免后世之譏。然其首著勝、廣于列傳,且為項羽作本紀,其意深矣。識者當能辨之。
到了明朝,這種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書籍不僅被民間所收藏喜愛,也被官府所輯錄,這是和他們的統(tǒng)治需要分不開的。
所以我們從《百川書志》和《古今書刻》的明朝私家目錄對元明時期小說的記載情況可以看出,明代的《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的流行程度非常廣,私家和府州縣都有所涉及。
二、兩者版本差異
《明史·卷七十三》載:“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曰監(jiān)察史……”都察院就是監(jiān)察機關(guān),那何以成為眾多國家機構(gòu)里出版、收藏書目較多的機構(gòu)呢?
眾所周知,明中期流民危害嚴重,起義不斷。明朝政府深受其害,在鎮(zhèn)壓的同時也要安撫,于是招安類的小說《水滸》成為其青睞之書。就是在這樣階級斗爭形勢下,這些有政治需要的書籍就由封建國家的專政機構(gòu)都察院加以刊刻。從《古今書刻》中可以看到,朝廷和地方官府中,惟獨都察院這個專政機構(gòu)去刊刻它;而且在都察院刊刻的三十三種書目中,小說只有兩種,《水滸傳》即是其中之一,還有一本是《三國志演義》,政府刊刻想必也是有其緣由的。這些都說明都察院版《水滸傳》的出籠,是配合了皇家和官府破壞農(nóng)民起義的反動的政治需要。
《百川書志》中野史部分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水滸傳》的記載,指出了作者、編者、作品概況,作品風格等。版本分別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二百四卷》,即是弘治刻本,是最早的刻本,《忠義水滸傳·一百卷》,即是萬歷刻本。而《古今書刻》對版本的源流,時間,概況均沒有提到,只是收錄而已,相對于前者而言,要簡略得多。
所以在版本方面。《百川書志》更加詳細,《古今書刻》是出于政府了解民間,安撫百姓的目的而收錄的,確要簡略一點,不如民間私家目錄做的細致。
三、兩者著錄的不同類型書目
《古今書刻》所著錄的書目主要分為朝廷所著錄的書目和地方府縣所著錄的書目,朝廷所著錄的書目以南京國子監(jiān)272種為最多,主要類型是軍政、法律、制度、訓誥以及諸子、史、詩、經(jīng)、文都有所涉及,以南京國子監(jiān)為例:
南京國子監(jiān)——諸子類:《老子》、《曾子》等;史類:《三國志》、《魏書》等;詩類:《詩經(jīng)集傳》、《詩傳注疏》等;經(jīng)類:《周易著疏》、《尚書釋文》等;文類:《六朝樂府》、《國朝文類》等;雜類:《西漢詔令》、《唐刑統(tǒng)》等
《百川書志》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經(jīng)志共3卷,史志共3卷,子志共5卷,集志共9卷。
經(jīng)類:《易》、《詩》、《中庸》;史類:《文史》、《外史》、《野史》;子類:《儒家》、《道家》、《佛家》;集類:《唐文》、《宋文》、《元文》等
以上列舉的《百川書志》里的部分例子只是各類中的類別,其中各個類別的細致內(nèi)容也有一定篇幅,這里不再贅述。
《古今書刻》的內(nèi)容范圍較廣,但相對而言更側(cè)重于朝廷的政治、制度、文誥。《百川書志》的內(nèi)容范圍也很廣泛,尤其是經(jīng)史子集分類很細致,一目了然,而且各個內(nèi)容詳略分明,目錄清晰,在小說詞曲文集方面是《古今書刻》所不能企及的。
四、小結(jié)
綜上所述,《百川書志》的作者傾向于收藏經(jīng)史子集的重要書籍,對于古典文獻和古典學術(shù)的重視十分突出,梳理文章,編排次序,陳詞概括都是相對準確且可信的;而《古今石刻》主要是朝廷和地方府縣輯錄的文獻,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終究是為明朝統(tǒng)治者服務(wù)而編撰的目錄學專著,對于民間的流傳甚廣的戲曲、小說、詞集等內(nèi)容幾乎不收錄。
參考文獻
[1]《中國典籍與文化》 [J]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第1期。
[2]高儒:《百川書志》 [M]. 新華書店上海發(fā)行所1957年第1版。
[3]周弘祖:《古今石刻》 [M].新華書店上海發(fā)行所1957年第1版。
[4]《明史·卷七十三》 [M].中華書局 1974年6月版。
[5]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