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瑟·米勒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悲劇的因素,在塑造《推銷員之死》主人公威利·羅曼時,使主人公身上的性格特點與悲劇命運和悲劇理論“過失說”相符。通過展現普通人的悲劇命運,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思考,闡釋出悲劇的意義與教誨作用。
關鍵詞: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悲劇;“過失說”
中圖分類號:I712.0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作為美國20世紀杰出的劇作家之一,阿瑟·米勒一生中創作出諸多優秀的作品,其中,《推銷員之死》是其創作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1949年這部作品一經問世,就一舉贏得當年的“普利策戲劇獎”和“紐約戲劇評論獎”。在《推銷員之死》中,作者用自己獨到的風格刻畫出一幕“普通人的悲劇”,該劇也奠定了米勒在美國喜劇史上的地位。這部作品同尤金·奧尼爾的《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和田納西·威廉斯的《欲望號街車》并稱為美國最杰出的三大戲劇。
在《推銷員之死》中,米勒運用寫實、回憶、幻覺等多層次交錯的結構,展現了推銷員威利·羅曼不可避免的走向毀滅的過程。劇中的主人公威利·羅曼是紐約某公司的推銷員,和大多數懷抱“美國夢”的美國人一樣,他一直堅信,人可以靠自己的個人魅力和不懈的努力贏得成功。然而,他在公司干了三十多年,不但沒有成功,反而因年老體衰,推銷不力而遭老板的解雇。盡管這樣,他還對他的兩個兒子充滿信心,他確認大兒子比夫將來完全可以當一名體育明星,然而,事與愿違,比夫多次離家出走,寧愿去當農業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滿競爭與欺詐的大城市里。而小兒子哈比總是成天無恥撒謊,拈花惹草。面對嚴酷的現實,山窮水盡的威力只好孤注一擲,幻想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他那兩萬美金的人壽保險,讓比夫重振旗鼓,繼續追尋他那一生都未能實現的“美國夢”。劇末,他駕車駛下公路,選擇自殺,以一種最莊嚴也最荒謬的方式,企圖用他的人生換來他家庭經濟的獨立。
米勒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悲劇的因素,強調普通人生活中同樣有著悲壯的一面。作為一位嚴肅的劇作家,米勒非常關注戲劇作品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育作用。在闡述現代悲劇的特點時,他指出:“我認為普通人與帝王同樣適合于作為最崇高的悲劇的題材”[2]。他還指出:“假如悲劇是一個人竭力要求公正的評價自己而產生的后果,那么他因此而遭到的毀滅就揭示出他生活環境中的缺陷或邪惡。這正是悲劇的寓意和教誨所在”[2]。與傳統的悲劇理論相比, 《推銷員之死》中主人公威利·羅曼的悲劇命運的特點確實能夠與悲劇理論的鼻祖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提到的“過失說”相吻合。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是由悲劇人物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而引起的。另一方面他又認為悲劇人物遭受厄運是由自己的某種過失或弱點造成的,悲劇人物并非完美無缺。因此,遭殃是必不可免的。這就是所謂的禍不完全自取,又有幾分自取的 “過失說”。就《推銷員之死》中主人公威力·羅曼而言,他的悲劇命運體現了悲劇理論“過失說”的幾個特點:
首先,悲劇理論“過失說”中主人公大多具有好的品質,這一點在威利·羅曼身上有所體現。從本質上說,威利·羅曼是一個好人,他的身上有閃光點。威利的做事熱心誠懇、他交朋友的能力以及曾一度聞名于整個新英格蘭的銷售業績都可以體現出他其實是個惹人喜愛的人。當然,最令觀眾感動的是,當威利的哥哥本曾經邀請威力去阿拉斯加淘金,威利為了家人拒絕了,而成為了一名推銷員。他選擇了一條與本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本很快取得了成功,而威利卻一直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中的一直辛勤工作著,希望能夠靠自己的努力給家庭帶來幸福和財富。殊不知,在已被卷入物質主義漩渦的美國社會,單純的銳意進取的工作意識早已被不擇手段的強取豪奪所取代。這注定了威力多年來的辛勤工作都是徒勞,但是,他對家庭的愛與責任,讓人們看到了威利身上好的品質。
其次,“過失說”中主人公都具有一定的性格缺陷,而這一點威利·羅曼也不可避免。 威利·羅曼之所以在劇終時選擇自殺,走向滅亡,導致其悲劇命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自身性格上存在的問題與缺陷。威利相信并一直強調要成為受人喜歡的人,最后必能夠為他帶來完美的成功,他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想法,而且決不放棄。他以這樣的態度教導他的兒子,結果讓他的兩個兒子以為機運會自動降臨到他們身上。當然,現實生活并不是這么的仁慈,兩個兒子最后都沒有辦法爭取機會,從事讓人尊敬的工作。威利發現了他自己與他兒子的失敗,可悲的是他并沒有從自己的夢想中覺醒,也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和價值觀導致了兒子的失敗。他無法弄清楚為什么自己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失敗者,對自己為什么沒能成為一名好父親更是認識不足。面對挫折,威利一味地沉湎于對過去的榮耀的回憶當中,他經常提起,當他“第一次去北方開拓業務時,瓦格納公司連新英格蘭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1],在新英格蘭,他是個知名人物,“人們都認識他,他有許多朋友”[1]。這些癡念,偏執影響威利過深,導致他沉浸在過去,沉浸在對自己夢想的追求中無法自拔。
最后,“過失說”的一個顯著特征即其具有一個悲劇的結尾。劇本中,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威利的精神變得恍惚不定。小兒子哈皮想出一個辦法,讓比夫向朋友借錢,由羅曼兄弟自家獨立經營,以期干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預祝未來理想的實現,父子們約定在餐館中聚會。而就在他們見面時,雙方帶來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沒有借到錢,威利也被公司開除了。父子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當威利意識到自己實現夢想的希望徹底破滅,而兒子比夫也在思想上與他決裂,威力無可奈何的踏上了一條不歸路,駕車在自己家門附近制造了一起車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自殺的理由——死后的保險賠償給家人帶來福利并為兒子重振旗鼓,看似荒謬可笑,實則莊嚴心酸。威利·羅曼的人生軌跡,是一個失敗者的心酸故事,他曾經的盲目自信和最終的孤獨失望讓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他悲劇的結尾讓觀眾不勝唏噓也對他引起極大的同情,作為家庭中的丈夫與父親,威利·羅曼最后的自殺動機體現了愛與責任的偉大,更突顯他人生結局的悲劇性。
阿瑟·米勒在作品《推銷員之死》中雖然描繪的是小人物威利·羅曼的悲慘命運,卻也在平凡的主人公身上看到了悲劇的因素。“過失說”的幾個顯著特點:主人公具有好的本質,自身不可避免的性格缺陷以及悲劇的結尾,這些在主人公威利·羅曼身上都有所體現。 這些特點正與悲劇鼻祖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悲劇理論“過失說”的特征想吻合。作為一個非常關注社會功能與道德作用的劇作家,米勒通過展現小人物的一生,揭示出生活環境及當時的社會制度帶給人們的缺陷和邪惡所導致的悲劇命運,闡釋出悲劇的寓意和教誨之所在。
參考文獻
[1]Miller A. Death of a Salesman[M].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66.33,30.
[2]陳瑞蘭. 阿瑟·米勒論劇散文[M]. 北京:三聯書店, 198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