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引言:銜接既是語篇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組句成篇必不可少的條件。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M.A.K.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銜接(cohesion)這一概念,銜接是“存在于語篇內部的,能使全文成為語篇的各種意義關系”。(HH,2001)本文旨在分析英語語篇中的銜接手段的使用,比較英漢銜接手段的差異,提出在英譯漢時的相關調整。
一、語篇銜接手段的分類
韓禮德和哈桑在《英語的銜接》中將銜接分為五類:指稱/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和詞匯(Lexical cohesion)。前四種為語法銜接手段,最后一種為詞匯銜接手段。在語篇中多種語法銜接手段與詞匯銜接交錯出現,相輔相成,共同起著連句成篇的作用。
二、英漢銜接手段的差異以及英譯漢時銜接手段的調整
1.照應
英漢指稱類型沒有明顯差別,都有人稱、指示、比較三種類型的指稱或照應。但不同的是,“英語使用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的頻率顯然高于漢語,而漢語通過零式指代和名詞的重復使用來表達照應關系的現象則遠遠超過英語。(朱永生等,2001)
例如:At last they came to a little river called the Rubicon. It was the boundary line of Caesar's province of Gaul, on the other side of it was Italy. (James Baldwin, \"Cross the Rubicon\") (蔡基剛,2003)
在英文原文中,作者使用了兩個“it”來指代前面提到的盧比孔河。這樣既避免了重復,又使文章更加緊湊。但翻譯成漢語時,要考慮到漢語的用詞習慣,可以將“it”指代的具體內容翻譯出來。試參考以下譯文:
最后,他們來到了一條叫做盧比孔的小河邊,這條小河是愷撒管轄的高盧省的邊界線,河那邊就是意大利。
2.省略k
英語注重形合,即使是省略,也往往是利用其動詞變化的時態等方面來實現。因此,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對于英語中根據上下文而省略的動詞和表語,根據漢語的習慣轉換為重復或替代。例如: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work in America isn't what it used to be. Now unemployment isn't(what it use to be)either.
后面一句中為了避免重復省略了表語,在翻譯成漢語時應該將省略部分還原出來:
變壞了也好,改善了也罷,總之美國的就業狀況和以前不一樣了。不僅如此,失業情況也和以前不一樣了。
3.替代
從量上考察,漢語替代出現的頻率低于英語。在多數情況下,當英語使用替代時,漢語則選擇使用重復原詞(或原詞的一部分)和照應(連淑能,1993)。例如:
\"I worry about anyone wants a job and does not have one,\" George Bush acknowledged in an interview on Cable News Network last week.
文中的“one”代指前文的“job”,屬于名詞性替代。在翻譯是應當轉換為原詞重復的銜接手段。將其翻譯成“工作”。
4.連接
漢語總的來說是意合性語言,也就是說,段落內的連貫更多是依賴語義,依靠句子表達的事件的內在聯系、內在邏輯來實現連貫的。但是英語語篇中事件不完全是以自然時間和因果邏輯安排的,因此它需要用語言手段給每個事件定位,使語篇中各事件關系明確、層次分明。(蔡基剛,2006:137-138)因此,在英語語篇中多使用連詞將各種信息連接起來,達到語篇的連貫。“與其他所有銜接手段相比,連接是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差別最大的一種。”(朱永生等,2001:102)
例如:Then she swam to the shore after spending the whole night in the water. During that time, she was covered a distance of eight miles. Early next morning, she saw a light ahead. She knew she was near the shore because the light was high up on the cliffs. (《新概念英語》第二冊)
這段話可以清楚地看出英語形合的特點。因此在翻譯時,首先要理清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以及相互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同時要注意連詞的翻譯,有些連詞不必翻出來,要符合漢語的習慣。試參照下面的譯文:
她在海里游了整整一個晚上,游了八英里,才快游到海岸上。到了次日清晨,她才看到前面有光。峭壁上,燈光高照,她意識到她已經靠近海岸了。
5.詞匯銜接
詞匯重復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它既可銜接語篇,又可起到突出主題、加深印象的修辭效果。不同的是,一般說來,英語原詞重復比漢語多,主要原因是英語詞匯有屈折形式,而漢語中由于缺少屈折形式,原詞重復沒有英語的多。而且,英語中廣泛使用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上義詞和下義詞達到連貫的效果。與之相比,漢語在詞匯手段上多使用原詞重復。將英語翻成漢語時,往往將原文中的同義詞等還原成原詞重復。
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have spared no expense to ensure that the other side cannot contemplate a first strike. The Russians have deployed land-based missiles that trundle about the country on trucks and railroad cars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locate all of them at the same time.
文中黑體的三個詞屬于同義詞,都是指“蘇聯”。在翻譯成漢語時,可以使用原詞重復,而不應該機械地翻譯成“俄國人”和“這個國家”。
三、結論
本文主要探討了英文語篇中各種銜接手段的使用,并且分析了英漢在使用銜接時的差異,為英譯漢提供了借鑒。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英漢銜接手段差異在照應、連接以及詞匯銜接方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我們在翻譯時不是必須死板地照搬原文的銜接方式。譯者要充分認識源語和譯語在銜接方式上的異同,尊重和順應譯語語篇的銜接規范,將源語語篇的銜接關系在翻譯中進行轉換。但無論采用什么樣的銜接方式,最終都要服從于語義的連貫。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Ruqaiya Hasan. 2001. Cohesion in English[M]. 上海: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蔡基剛,2006,英漢寫作修辭對比[M],復旦大學出版社。
[3]朱永生等,2001,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連淑能,1993,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