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給力”是2010年最受關注的網絡流行語,“給力”的流行是2010年值得關注的語言現象,本文簡要介紹了“給力”這個網絡新詞語的來源以及流傳過程,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探討網絡語言的最新發展情況。
關鍵詞:新詞語;網絡新詞語;社會語言學;網絡語言
中圖分類號:H10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一、 新詞語與網絡新詞語
新詞語的“新”在于內容新、形式新,而被賦予全新的意義的已有的詞或短語,也是新詞語。詞語是語言的外圍部分,往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新詞語就是外圍部分最活躍的元素,新詞語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新詞語往往能直觀迅速地反映社會的發展。新詞語的產生豐富了漢語詞匯,讓漢語的本來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漢語的現狀和應用帶來了很多的影響。
網絡新詞語則是網民在網絡生活中新創的詞語,每年都有大量來自網絡的新詞語出現,是近年來值得關注的語言現象。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很多網絡新詞語在出現之后,不但在網絡上廣泛流傳,還有很多走出了網絡,被全社會所接受并得到廣泛使用,例如本文要討論的網絡新詞語“給力”。
二、“給力”的來源與流傳
“給力”是2010年最值得關注的網絡新詞語。這個詞在走出網絡走入社會后得到了極其廣泛的傳播與使用,成為了2010年最熱門的流行語。
從社會上對“給力”一詞的使用情況來看,其意義接近“帶勁兒”、“牛”、“酷”等曾經的新詞語,也有“給以力量”、“加油”之意。
關于這個詞的出處,有很多種說法。網民公認的出處為一部中國網民自發翻譯的日本動畫影片《搞笑漫畫日和》中。翻譯這部動畫片的是網絡上一個叫做“CUCN201”的小組,這個小組由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2006級語言傳播系的四名男性同學組成。他們在翻譯的這部動畫片中還創造了很多網絡新詞,都成為了熱門的網絡流行語,例如“我勒個去”、“我勒個擦”、“加勒個油”、“我去”、“不給力啊”、“這貨”等等。
也有人指出給力是原已有之的北方某地的方言,或認為這個詞來自于閩南的方言,還有人經考證得出考證,“給力”其實是一個古詞,是中國古代官府給官員支付薪酬的一種方式。在劉《中國政治制度辭典》一書中,就有“職官給力制度”詞條。關于這個詞的出處,不管其是否古已有之或為某地方言,其大范圍的流傳與使用靠的是網絡的傳播。
在網絡上廣為傳播之后,這個詞開始走出網絡。2010年11月10日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出現了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標題,隨后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也出現了“政策早就有,執行不給力”這樣的標題,自此這個詞在全國眾多新聞媒體上被廣泛的使用。
媒體對“給力”的廣泛使用,成為了被全社會關注的事件,一時之間,這個詞成了被關注的焦點,并引發了很多討論。
三、“給力”的社會語言學簡析
(一)“給力”的社會語言學本質
網絡新詞語是網民在網絡生活中新創的詞語,網絡新詞語是網絡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網民在網絡交流中對網絡新詞語有著廣泛的使用。廣義的網絡語言去除掉表情符號等組成部分后,剩下的就是網絡新詞語為主的內容。
網絡語言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社會方言,社會方言指是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階層、階級的成員在語言使用上所表現的一些變異。網絡語言可以看做是網民在網絡生活運用漢語所產生的語域變體,此外由于網民大多為青年人,使用網絡語言的也多為青年人,網絡語言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年齡變體。社會方言是言語社團的標志,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社會方言,其代表的言語社團就是由網民組成的,只不過,網民組成的這個言語社團實在太過龐大,往往對語言造成不小的沖擊。據最新數據統計,中國目前網民數量超過三億,可以想象,如此數量龐大的言語社團在語言的傳播與應用上的巨大影響力。
社會方言的變異可以表現在很多方面,語音、詞匯、語法上都有所表現,但最重要的還是詞匯上的變異,或者說,在詞匯使用上的不同。作為社會方言一種的網絡語言,在語言使用上的變異最主要的也是詞匯的不同,網絡新詞語就是主要表現。這就是“給力”這個詞的社會語言學本質。
(二)“給力”所體現的社會語言學原理
陳原先生提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交際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分析語言現象,應從這三個角度出發。依據陳原先生所提出的三個出發點對語言進行社會語言學分析是很合理的。
前面已經論證過,網絡新詞語是網絡語言重要組成部分,而網絡語言的本質就是社會方言,“給力”這個詞作為一個網絡新詞語,是社會方言中詞匯使用變異的體現。“給力”出現之后,流行于網絡,之后又走出網絡,最終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這當然是一種社會現象。關于這個詞的種種討論都是以此為基點的。
“給力”一詞的流行,就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好的滿足了交際的需要。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這不僅是社會語言學的觀點,這是語言學中對語言本質的基本描述。語言的本質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滿足人們的交際。語言中使用廣泛、生命力旺盛的內容都是能夠很好的服務于語言的使用者,很好的滿足使用者交際需要的。仔細研究“給力”的使用可以發現,不同的語境下這個可以表現不同的含義,使用非常方便。這個詞體現了漢語詞匯的能產性與創造性。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顯示,詞語往往反映客觀世界和客觀事物。“給力”作為一個網絡新詞語,其內容和形式較為新穎,而網民在網絡生活中交流時出于張揚個性、吸引他人注意等原因,特別愿意使用一些富有創意的新詞語。這是網絡新詞語的特點,也是網絡語言的特點,更是網民心理的反映。“給力”走出網絡,在全社會得到廣泛使用,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的活力與民眾的創新創新意識,說明了在網絡時代,人們的創造力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人們試圖用新穎的簡短的語言來表達自己。而媒體對于這個詞的使用,特別是《人民日報》這樣的代表中國黨政機關的嚴肅媒體率先對其使用,則體現了我國媒體乃至于我國政府的一種與時俱進、親近民意的表現。社會時刻處于變化發展之中,語言的發展變化也隨之變化,并且作為思想的直接現實,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反映著社會的變化。
四、“給力”體現的網絡語言新發展
網絡新詞語“給力”在2010年走紅網絡,并成為大眾流行語,成為全社會成員廣泛使用的全民語言,當然只是一個個例,但其體現了網絡語言的最新發展,就是一些雖然來源于網絡,但是語法規范且方便交際的詞,同樣會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而網絡語言中的很多新詞語并非規范的漢語,而且很多詞語格調不高,這樣的網絡新詞語就不可能像“給力”一樣得到全民的認可,比如說和“給力”一樣出于網民自發翻譯的動畫片中的“這貨”“我勒個擦”等詞語,這些詞語是典型的網絡詞語,體現了一些網絡詞語的不規范性,當然這樣的詞語也只能在網絡中流傳,不可能像“給力”得到全民認可。
結語
通過對“給力”的來源與進行考察與簡析,我們可以看出網絡語言的一些最新發展情況。我們則應該辯證的看待網絡語言和網絡新詞語,對于“給力”這樣的方便交際并得到全民認同的應該提倡,而其他的很多網絡新詞語或是具有愈發不規范的錯誤,或是格調不高、不夠文明,應該進行規范。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戴慶夏主編:《社會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3]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