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書審查是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政府對傳媒管制的一種方式。英國的圖書審查始于亨利八世,發展與瑪麗女王及愛德華三世,于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帶到頂峰并真正確立審查制度。探討都鐸王朝時期的圖書審查制度,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當時的圖書審查狀況,并理解英國文化。
關鍵詞:都鐸王朝;圖書審查;書商工會;戲劇審查;出版特權
中圖分類號:K561.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對書籍的審查在中外都有悠久的歷史,中國最早的禁書發生在戰國時代秦孝公時期,他采納商鞅的建議在秦國實施變法,從而導致了“燔詩書而明法令”措施的實行。古希臘也有最早的焚書記錄,柏拉圖曾在《理想國》一書中倡導理想的政府應禁止藝術,削減言論自由。
當書籍作為稀有物品鎖在書架上,或作為社會上層文化與權力的象征時,統治階級是不擔心其危害的。只有當書籍為滿足普通讀者的需要大量生產出來時,系統的審查制度才會產生。1476年威廉.卡克斯頓在英國成功印刷第一本書后,書籍、宣傳冊、期刊等就成為了近代英國的審查對象。印刷術帶來的新知識和宣傳的新思想很快讓羅馬教廷和各國君主視若大敵,對印刷品的系統審查應運而生。
一、絕對王權下的審查制度
近代早期英國的圖書審查制度產生于都鐸王朝,以亨利八世的政治和宗教改革為發展開端到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達到頂峰, 亨利八世通過宗教改革將對印刷品的審查權從教會手中奪取過來,并奠定了許可制度、特權授予制度的基礎;瑪麗女王授予的書商公會印刷特許使王室與公會聯手的審查體制成為近代早期英國審查制度的一大特色;“由王權特許而產生的印刷出版特權成為英國版權制度創制的濫觴”[1]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幾項法令的頒布,進一步彌補了前幾任統治者審查政策的不足,使審查制度得以最終確立。
亨利七世開創的都鐸王朝通過行政、司法、宗教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建立了諾曼征服以來中央集權程度最高的絕對主義君主政體。絕對主義王權強化的過程為近代早期英國審查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而審查制度反過來又成為進一步加強王權的工具。都鐸時期王權的強化同樣反映在司法領域,除普通法、議會法外,國王公告、星室法庭的法令的發展在維護絕對王權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既是絕對王權下圖書審查制度得以存在的保障,又切實推行著王室的審查政策。
針對國內英文本《圣經》的秘密印刷,亨利八世規定任何人不得印刷與《圣經》有關的英文書,除非經大主教審查后批準。該法令被認為是亨利八世建立的許可制度的開始,但當時其審查的對象只限于宗教類書籍。1538 年法令是英國圖書審查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政府“第一次企圖對所有印刷書確立正規的圖書審查和許可的法令”。[2]根據該法令,除《圣經》仍由主教審查外,所有的書印刷前必須得到國王及其任命的樞密院官員的批準。批準印刷的人的名字必須出現在書名頁,未獲批準而印刷的印刷者則會被罰款或投入牢房。甚至為了防止國外印刷的書逃脫審查,還專門為此制訂了禁令。1538 年法令成為亨利八世統治后期王室控制印刷的主要工具,因而我們通常把 1538 年作為英國書報審查制度確立的時間。
二、書商公會出版特權與對戲劇的審查
“在轉瞬即逝的瑪麗統治時期,王朝對西班牙的依附以及曇花一現的天主教復辟幾乎未能在政治舞臺上留下任何痕跡。”[3]在 1557 年瑪麗授予書商公會“特許授予之前,印刷行業內部為協調和保護行會內部成員間的利益,防止其他行業的侵權已經形成一套自我審查機制,特許授予之后,行業內部的自我審查被納入官方的審查體系之中。書商公會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充當了王室御用審查官的角色,只有其成員才有資格從事圖書印刷出版業;獲得官方許可證的圖書在印刷出版前必須到該行會注冊。
伊麗莎白統治的最后十年,也是“文藝舞臺上百花爭妍,戲劇更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4]宮廷典禮官成為莎士比亞時代許可和審查專業戲劇的關鍵人物,成為“政府的戲劇檢查官”[5],他們嚴格執行王室的標準,維護著視覺表演領域的“出版特權”。埃德蒙·梯尼在擔任宮廷典禮官期間,對倫敦地區的劇院進行審查,戲劇必須在他面前預演并修改后方可公演。1597年,彭布羅克人在NewSwan劇院表演了戲劇《群狗之島》導致樞密院對戲劇空前嚴格的審查,倫敦的戲劇公司也被減為兩家。即使在審查最嚴厲的伊麗莎白一世時期仍然存在許多“著名的令人迷惑的無審查事件”,比如莎士比亞的《查理二世》。如何解釋政府的審查意圖與這些明顯的“漏網之魚”的存在?以理查德·達頓為代表的學者指出,與實施審查相比,王室任命的負責戲劇審查的宮廷典禮官對審查帶給他們的薪酬更感興趣,而且在審查過程中每個審查官對公共戲劇的審查標準也經常與政府的意圖不一致,宮廷典禮官與其說是“政府的戲劇審查員”[6],不如說是王室與劇作家、表演者之間的利益協調者。
詹姆斯一世時期“戲劇由一種大眾娛樂形式開始向宮廷藝術轉變,同時其面向的觀眾面也狹窄了許多,結果導致審查官關注的對象逐漸發生改變。”[7]戲劇不再象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那樣令統治者惶惶不安,也不再是審查的主要對象了。
三、成效及總結
嚴格的審查造成作者和出版商人人自危,在官方的審查前實行自我審查, 尤其是伊麗莎白統治末期對戲劇的審查,使文化發展處于巨大的審查陰影中 。總的來說,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面對新興的印刷媒介所采取的以控制、禁止、制裁為主的審查制度,暴露了政府在面對新媒介時的謹小慎微和一味地壓制,這種手段在新媒介尚未成熟之時發揮了短暫的效果,但當印刷文化逐步走出政治、宗教的控制,力量日漸強大之時,統治者們對它的態度也由壓制走向了利用。當然,審查制度并非僅僅存在于英國,對語言、文字、思想觀念的審查是人類社會古往今來普遍存在的現象,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不同的社會時期、不同的國家,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階段審查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綜上所述,近代早期歐洲圖書審查是在活字印刷術改進后,在印刷出版業發展的基礎上,絕對主義君主政體對印刷媒介進行的監管,其目的是利用媒介的意識形態功能確立合法的暴力壟斷權,進而謀求高效有序的行政管理。具體到英國,都鐸時期是英國圖書審查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時期,也版權法產生的最初階段,這一時期英國政府對印刷出版業的監管對整個轉型時期英國圖書審查制度的演變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乃和.論近代英國版權制度的形成 [J].世界歷史,2004
[2]Siebert, F. S.,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England 1476-1776 [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5.
[3]陳金鋒.近代早期英國書報審查制度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4]F·E·霍利迪. 簡明英國史[M]. 洪永珊,譯.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5]AndrewHadfieldeds.LiteratureandCensorshipinRenaissance England[M]. NewYork: Palgrave, 2001.
[6]崔莉.莎士比亞與文藝復興時期戲劇的社會地位[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2
[7]沈固朝.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的歐洲書報檢查制度[D].南京大學歷史系,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