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我國古代的“一夫一妻納妾制”所反映的“事宗廟,繼后世”的思想到現代社會為求子而產生的代孕現實反映出我國社會長久以來盛行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思想的根深蒂固。同時,借助現代科技手段的“代孕”在幫助一些夫婦實現擁有子女的同時也出現了和古代納妾制相同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納妾 代孕 婦女
中圖分類號:C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2011年年底,有媒體曝光了廣東一對富商夫妻耗費百萬巨資,利用人工受精和代孕的方式產下八胞胎的消息。該消息不僅在中國媒體及網絡上引發一場關于生命、倫理及生育制度的大辯論。為什么我國普遍推行的“計劃生育”法規政策屢屢遭到漠視,富人們習慣用錢買生育指標的現象普遍發生,甚至現在出現了“代孕”這一行業。而這一切是和我國古代婚育制度息息相關的。
中國古代婚育制度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嫡長子傳宗接代和重男輕女的情形,而這一切經歷了漫長的發展。
一、 從群婚到對偶婚的發展。群婚。在該婚姻形態下,兩性之間的結合是一種原始的雜亂性交狀態。正如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男女雜游,不媒不聘”。對偶婚。這種婚姻制度下,婚姻基本上是一男一女的結合。但是這種結合是極不牢固的。婚姻關系松弛,雙方只要有一方不愿維持婚姻關系便可解除。由以上原始社會的婚姻形態看,從來就沒有嚴格的一夫一妻制的觀念。這種婚姻遺風對于以后進入禮法制下的“一夫一妻納妾制”婚姻制度也產生了直接影響,并進一步影響了后來的生育觀。
二、 古代婚姻功能觀的發展。最初的婚姻完全是男女的自由戀愛的必然結果。《詩經》中《氓》篇記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周王朝又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了與這種禮制相悖的制度。規定“仲春二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的政策。這種為了繁育人口以增加勞動力,規定每年二月為開放月,讓青年男女自由選擇對象,給人們留下了自由戀愛,追求自主婚姻的空間。這種自由擇偶現象反映了男女婚姻雖然出自于對雙親的尊重而必須告知父母,但也可以無視父母,不受其束縛,男女兩性必不守情專一,更無所謂“貞潔”與否。中國古代的婚姻完全是以家族而不是以兩性自身為中心的,承載著“事宗廟、繼后世”這樣的功能。“事宗廟”的功能意指婚姻承載著祭祀祖先的重要責任。繼后世”的功能意指婚姻承載著宗族延續的重要責任。從宗族的延續方面看,宗族的延續和壯大首要的一個條件是宗族的人丁興旺。可是在中國的古代社會由于醫療衛生條件的限制,人口的自然死亡率較高,再加上頻發的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得人口的自然增長緩慢。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擴大能生育人口——妻妾基數的方法來彌補人口自然增長緩慢的不足就成為一種自然的選擇。為此,婚姻中的婦女(妾)已然成為了生育工具,納妾自然成為可能。宋代、明代法律都明白規定,40歲以上無子者可以納妾。到了明、清“納妾生子”,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
三、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農耕社會已經形成了男權社會。男子在社會生活中的支配或統治地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證明。從男女性別比例看,學者姜濤在其著作《人口與歷史——中國傳統人口結構研究》中說:中國傳統人口的性別結構,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在總體上并非男女持平,而是明顯呈男多女少的高性別比。這種性別比結構,是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傳統禮教,尤其是溺棄女嬰習俗長期作用的結果;此外,育齡婦女衛生條件差以及女性人口的漏報也是造成傳統人口高性別比的重要原因。從男女的社會角色看,男性主宰著社會經濟、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諸多方面。因此,古代社會對男性的倚重是十分普遍的。繼而在這種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下,生男丁的想法十分普遍。
與古代的婚育制度“一夫一妻納妾制”主要考慮“事宗廟”與“繼后世”相比,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的代孕則可以保障現代社會“一夫一妻”同樣能多子多福的效果而又不需要以犧牲婦女的身份地位作為代價了。
代孕是綜合采用各種人工生殖技術,將委托夫妻(或者捐獻者)的精子和卵子在試管中人工授精,經過人工培育形成胚胎后,植入代孕者子宮內,從而代替懷孕及生產的醫療過程。
從廣東八胞胎事件可以發現,代孕的現實需要是比較大的。據統計,一萬個婦女中就有一個先天性沒有子宮,加上其他婦科疾病,不能生育的婦女在人群中的比率約為5%。不孕癥已成為繼癌癥、心腦血管疾病之后的人類第三大疾病。更何況以13億為基礎,任何一個相對微小的比例背后都可能是絕對數量龐大的人群。這些人中有些人只能通過代孕實現生育權、建立家庭。建立家庭的權利、生育的權利都是法律認可的權利,無論采取何種方式行使,只要不對他人造成傷害,那么社會便無權阻止。美國新澤西州高等法院法官哈爾維·索爾科在審理“嬰兒M”案時就指出:“如果一個人有權以性交方式生育,那么他就有權以人工方式生育。如果生育是受到保護的,那么生育的方式也應受到保護。本法庭認為這種受保護的方式可以擴展到用代孕生孩子。”對不孕者而言,本已處于劣勢,代孕是他們實現權利的最后路徑。一個正義的制度應該是要幫助社會中之劣勢者、不利處境者。因為他們之所以處于劣勢,往往并非因為其本身的原因所造成。患有不孕癥的婦女及其家庭正是此類之劣勢者。因此國家應對這些婦女或家庭給予積極之協助。然而,面對代孕,反對的聲音也同樣強烈。第一類理由是基于倫理上的考量。反對者認為代孕會損及代孕母人格尊嚴,違背公序良俗,沖擊人性倫理等。如英國沃諾克委員會認為,代孕將生育與金錢掛鉤,侵犯了婦女尊嚴,降低了婦女的人格,貶低了她們的社會地位,不利于保護婦女自身的權益。德國的判例則堅持“此類合同以孩子作為交易行為的客體,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是違反善良風俗的。第二類理由是基于制度上的考慮。現行的法律對代孕可能引發的諸多糾紛尚欠缺必要的應對方案。代孕契約可能帶來諸多問題,包括孕母代孕感染艾滋病的可能;孩子殘疾的可能;妊娠中流產或死產的可能等醫療問題;也包括一些非醫療問題,如孕母在妊娠中改變主意、生產時死亡、拒絕交付子女;委托方父親中途改變主意、死亡;委托方父親拒絕交付全部酬金等。
面對法律的禁止,與道德倫理的反對,仍然有眾多的夫婦為求一子而選擇代孕。這自然存在求子夫婦經濟實力的支持與法律監管力度的不夠。但更重要的是我國傳統觀念對親生子女的看重,與“傳宗接代”思想的延續。比較西方發達國家的出生率逐年下降甚至負增長,我國人口增長的速度每年都保持正增長的趨勢。這既與我國人口基數大有關系,又脫離不開我國長久以來盛行的“多子多福”觀念和計劃生育法律懲罰超生的措施不力。
參考文獻:
[1]呂群蓉 “母親”之法律再構建——以代孕 [期刊論文] 河北法學 2010年6月
[2]張艷霞 儒學思想與中國古代婚姻觀念 [期刊論文] 大江周刊(論壇)2011年1月
[3]周平 有限開放代孕之法理分析與制度構建 [期刊論文] 甘肅社會科學 2011年3月
[4]楊芳 我國“代孕”合法化的制度環境和觀念基礎 [期刊論文] 政治與法律 2008年6月
[5]尚緒芝 中國古代社會“一夫一妻制納妾制”并存原因探析 [期刊論文] 中州學刊 2007年3月